《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重溫這部獲獎無數的奧斯卡經典影片之後,我少了些感性,多了份理性。影片雖是傳統的愛情故事,但它背後卻隱藏著殘酷戰爭背景下令人動容的人性光輝。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收到一部話劇劇本《大家都來裡克酒店》。日軍的偷襲行動迫使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作為美國“夢工廠”的好萊塢,迅速調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非政治宣傳的方式說服民眾支援同盟國的事業。正是在這場驚天駭世的政治運動催生下,電影藝術的傑作《卡薩布蘭卡》應運而生。

《卡薩布蘭卡》由好萊塢名導邁克爾·寇蒂斯執導,他集3名編劇高手將話劇《大家都來裡克酒店》加以改編,並且精心挑選了一個強大的國際演員陣容。影片囊括了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三項大獎,並且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黑白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和劇情/喜劇片最佳配樂五項提名。

影片上映之際正值反法西斯高潮時期,可謂人心所向,所以影片一經上映即引起了空前的反響,其中插曲《時光流轉》更是風靡世界。

  • 亨佛萊·鮑嘉的堅毅與冷漠的出演將裡克人物性格中的榮譽感與憤世嫉俗的氣質平衡到了完美;
  • 而冰山下炙熱的內心情感也通過亨佛萊·鮑嘉的一顰一笑展現給了影迷大眾;
  • 英格麗·褒曼在片中詮釋了一個全世界男人都為之傾倒的美人角色,令伊麗莎也成為了黑白影像中與安娜公主齊名的經典大眾情人。

今天我將從該片四個懸疑點設置的高妙敘事手法,結合導演創新設置的情感表達方式,來解讀一下這部戰爭背景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的魅力。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成為影迷心中經典的幾點原因。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01、四個懸疑點設置的高妙敘事手法:把戰爭背景下的愛情傳奇講述得唯美、浪漫、驚險,有效控制了觀影過程,滿足了觀眾的獵奇之心

裡克和伊麗莎的愛情有著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讓這部戰爭愛情片的感情熱烈而又飽滿。1941年,歐洲處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要從歐洲逃往美國,必須繞道法屬殖民地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裡克盡管深愛著伊麗莎,最終還是送她和另一個男人逃離了法西斯的“魔爪”,而那個男人是“法國地下黨”,也是他的情敵。

在這段感人又曲折的故事裡,導演運用了四個懸疑點的高妙敘事模式,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疑點。正是敘事上這種謎魅誘人,緊緊地吸引住了觀眾,使觀眾欲罷不能,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直到影片結束,所有的疑點才解開,觀眾的好奇心也得以最終滿足。下面我將逐一展開這四個懸疑點設置的敘事模式,來解讀究竟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

①第一個懸疑點是講述誰殺了信使以及誰得到了通行證,這是故事的起點

影片以虛構新聞片開頭,交代了卡薩布蘭卡於二戰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故事在此背景下展開,兩個攜帶著過境通行證的德國兵被殺死,通行證不翼而飛。德國上校司特拉斯飛臨追查此案,並跟蹤捷克左翼運動領導人拉斯羅。

這是導演設置的第一個懸疑點,它其實只是故事的起點,類似序幕。隨著鏡頭的呈現,卡薩布蘭卡的各種人物紛紛亮相,而專事倒賣出境通行證的老顧客猶加特也來到了裡克面前。他取出裝有兩張通行證的信封,要裡克代為保管。儘管不喜歡猶加特,但裡克還是默許代他保管,並把通行證丟在了山姆正在彈奏的鋼琴裡。

表面上看,那兩張通行證被盜是盡人皆知,德軍只需取消通行證的合法性,通行證就馬上變為兩張廢紙。影片中的通行證是由法國戴高樂將軍簽署的證件:“不能廢止,不經盤問”,而根據戰時的狀況,邏輯上只有希特勒簽署的證件才符合劇中的假設。

美國著名電影教育家西德菲爾德寫過,當我們創作劇本時,應站在選擇和責任的高度上去處理。

從理性角度上看,這些事情在現實情況中很難發生,但是導演卻在電影中滿足了普通觀影者精神層面上的需求。也就是說,導演通過這個虛構的道具清晰表明了創作態度,讓觀眾也更容易接受的是,能為深受“法西斯”迫害的難民們帶來自由的通行證,理應由一個反抗“法西斯”的“自由戰士”簽署。

在導演設置第一個懸疑點的敘事模式下,觀眾不覺間已被那段動盪不安的歷史所觸動。即使觀影者知道這部影片是一部戰爭片,但並不會因為已經預知的結局,而對電影的情節產生悲觀的觀影態度。猶加特很快被捕了,他留下的通行證將歸誰手,自然就成了觀眾最為關心的事情。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②第二個懸疑點是講述抵抗運動領袖拉斯羅和妻子依爾莎能否安全離開卡薩布蘭卡,這是全劇最為吸引人的懸疑

拉斯羅夫婦應邀來到警察局,德國上校司特拉斯要拉斯羅供出歐洲各國地下抵抗組織的領導人,拉斯羅拒絕了。並且由於雷諾屈服於司特拉斯,拉斯羅失去了政治庇護。無奈之下,拉斯羅只能輾轉找到黑市頭面人物弗拉里。他想花錢買兩張通行證,但弗拉里卻告訴他只能賣一張,因為拉斯羅是德國當局控制對象,沒人敢賣通行證給他。

在我看來,拉斯羅要想得到過境通行證,將會遇到如下阻力:首先是德國上校司特拉斯,他是專門為逮捕和阻止拉斯羅而來,這將是最大的阻力;其次是裡克,他因為愛情失意,拒絕幫助任何人,不管誰出多高的價錢也不出賣通行證;再次,就是法國警長雷諾上校,他見風使舵,聽命於德國人。

由此看來,拉斯羅和妻子依麗莎能否安全離開卡薩布蘭卡,簡直是障礙重重,如何克服這三大阻力,順利登機奔赴戰場,則構成了全劇主線。而導演通過這個懸疑點的設置,瞬間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可謂精妙。

③第三個懸疑點是講述裡克能否幫助拉斯羅,這是問題的關鍵

裡克與伊麗莎在集市交談,裡克用自己的方式向伊麗莎致歉,將錯誤推給醉酒。而當伊麗莎告訴他,在巴黎的邂逅之前,她已經跟拉斯羅結婚,可裡克沒給伊麗莎留下臺階,再次將“和好”搞砸。

後來,納粹軍官在咖啡館肆無忌憚唱起戰歌,拉斯羅要求樂隊彈奏並指揮客人一齊高唱《馬賽進行曲》。至此,裡克的自由主義情結被喚醒,伊麗莎也重溫了對拉斯羅的敬慕之情。拉斯羅深夜赴會的決定,更堅定了伊麗莎幫助他離開的決心。伊麗莎決定第二次夜會里克,不料逼通行證不成反而成全了自己對裡克的真愛。

至此,影片完成了兩人歸屬彼此的本質需求,而裡克硬漢的理智讓自己面臨兩難的抉擇,他要擁有伊麗莎就要出賣拉斯羅,出賣自己的信仰。裡克究竟該如何兩全其美?

其實影片的高明之處就是裡克的延宕和猶豫,他憤世嫉俗,言語犀利,時而“壞人”,時而又演變到“好人”。正是這種讓觀眾“吃不準”的形象,才激發了觀眾強烈的好奇心。他是否能幫助拉斯羅夫婦,不到影片的最後一刻,導演絕不亮出底牌,這就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觀眾的心。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④第四個懸疑點是講述裡克和伊爾莎到底是怎樣一種關係

影片用了一個長達8分鐘的閃回鏡頭回顧了裡克與伊麗莎於1940年6月巴黎淪陷之時,兩人熱戀時的情景。當時的裡克對愛是瘋狂的,“可以在火車上結婚,讓船長當婚證人”,而這段即將踏入婚姻的感情卻因為裡克的身份戛然而止。山姆和伊麗莎知道里克是德國納粹懸賞捉拿目標,勸他離開巴黎,裡克建議三個人一起走並約好在火車站相見,但最後她卻沒出現。

至此閃回結束,而觀眾也基本瞭解了裡克與伊麗莎的情感前史。影片通過對這個懸疑點的解釋,很好地向觀眾解釋了裡克之所以冷漠無情的原因。原來當年伊麗莎曾經以為自己成了戰爭寡婦,在失意之下愛上了裡克,而就在他們準備逃離巴黎之時,她得到丈夫拉斯羅未死的消息,因此與裡克黯然失約而後悄然離去。

在我看來,伊麗莎愛拉斯羅,是出於欽佩,因為他正義,是個為信仰九死不悔的人。這一點也最終感動了裡克。最後裡克施展大智慧,掌控了局面,使兩人安全登機離去,爾後打死了聞訊而來的司特拉斯上校,並使兩面派警長雷諾臨陣倒戈,轉而支持抵抗運動。所有的懸疑點至此全部解開。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02、創新設置的情感表達方式:把充滿起伏和戲劇性的三角戀情呈現在觀眾面前,人性的美好與戰爭的殘酷相輝映,引發觀眾的回味與深思

在傳統的三角戀情感戲中,不管是兩男一女,還是兩女一男,總會設置一個在性格或人品上有瑕疵的人來充當第三者,並讓其製造種種障礙,從而使愛情戲充滿起伏和戲劇性。最終,這個可卑的第三者的陰謀被揭穿,落得可鄙的下場。在本劇中,裡克雖然扮演著這樣的角色,但卻不是一個“壞人”。

①人性的美好:裡克對愛情的真摯付出,三角戀情中永誌不忘的感動

對於伊麗莎來說,不論她選擇與丈夫一同離開,還是與裡克一起留下,都是一種背叛。而對於裡克而言,他曾經擁有過愛情,又被愛情所傷,卻執著地在卡薩布蘭卡等待自己的愛人。終於等來了愛人,卻面臨是否幫助愛人和情敵安全離開卡薩布蘭卡的兩難抉擇。

最終,裡克用“在這瘋狂的世界,三個小人物就別太計較了”做出了他的選擇:裡克先是遊說警長雷諾,待拉斯羅拿到通行證後再逮捕他。接著他施展計謀掌控了全局,最終順利保證了伊麗莎夫婦安全登機。裡克目送著自己心愛的人登上飛機,逐漸消逝於無邊無際的大霧中。

在我看來,愛永遠是不完美的,“我們還有巴黎”,裡克最終選擇把對伊麗莎所有的愛塵封在他們最美好的時光裡,而“永誌不忘”則是他對伊麗莎最後的告白。伊麗莎機場離別前那個注視裡克的鏡頭,可謂影史上最不朽的表現“看”的鏡頭,最終使影片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裡克最終決定放手的選擇不僅讓依麗莎感動一生,也讓觀眾們為之感嘆與流淚。《卡薩布蘭卡》雖然是悲劇色彩的電影,但是裡克對愛情的真摯付出,卻把人性的光芒得以盡情的詮釋。這也許就是人們無法忘懷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②戰爭的殘酷:伊麗莎與裡克在亂世中的愛情,終將縈繞悲劇的色彩

雖然影片中並沒有任何表現戰爭場面的場景,看不到戰火硝煙,也看不到殊死搏鬥,可是戰爭的壓抑氛圍始終縈繞於影片之中。如果沒有戰爭,伊麗莎不會有丈夫遇害的噩耗,不會有與裡克的浪漫邂逅,更不會有卡薩布蘭卡的尷尬相遇。

造成裡克寡情冷酷性格的,與其說是愛情,毋寧說是戰爭。戰爭造成無數的怨偶,使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遭受生離死別的痛苦,而裡克正是其中之一。由此,裡克對拉斯羅夫婦的種種刁難譏諷,就變得可以理解令人同情了。此後,他被拉斯羅的愛國之心和伊麗莎的奉獻精神所感動,最終決定送伊麗莎夫婦離開。

在我看來,在戰爭面前將人性的弱點和優點無限放大,正是這部電影最為精彩的地方。影片跨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善惡對峙與道德評判,最終通過機場告別這一特殊場景,真實刻畫出了人物的形象與內心想法。

李安說過,偉大的愛情,必須有巨大的障礙。由此看來,《卡薩布蘭卡》的愛情障礙顯然來自於戰爭,來自於亂世。雖然在觀影時,我們也會為裡克面臨的兩難選擇而揪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恰好給觀眾審視自己的人性提供了最佳的借鑑。倘若我們身臨其境,到底應該做何選擇,正是該片帶給我們回味與深思的問題。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03、解讀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成為影迷心中不朽的經典的幾點原因

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大部分都充斥著萬炮齊轟、炸彈橫飛或滿目瘡痍這類火爆場面,觀眾們沉醉在一個接一個的恢宏場面中,為驚人的特效而大聲歡呼。儘管《卡薩布蘭卡》的故事背景也與戰爭相關,這部片子卻缺乏讓觀眾喜歡的這類炮火漫天的場面,然而為什麼它卻能在60多年來一直為眾多觀眾所痴迷?我認為下面的三點,是引發了觀影者內心共鳴的主要原因。

①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生的情感經歷,在影片中得以體驗

戰爭背景下的愛情可能會在世界的某個動盪的角落上演,可前提是普通人要身處戰爭環境。影片中機場離別戲中英雄別美人那種大義凜然,就更降低了類似裡克和伊麗莎這種感情發生的可能性。

在現實生活中,身處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會和普通人相遇,然後擁有著平凡的愛情或者婚姻生活。跌宕起伏的情感經歷註定只能在電影中感受,導演通過短短102分鐘讓普通人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情感和人生,令觀影者沉浸其中,久久地回味與沉思。

②戰爭背景的設定,讓觀影者看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生活

《卡薩布蘭卡》設定於二戰的戰爭背景,裡克和伊麗莎在亂世重逢,他們愛情之所以成為永恆的經典,就在於它順應了歷史進程的發展規律,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讓觀影者的感受更加直觀,帶來的觸動也更加巨大。電影前半段的重逢與電影后半段的別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自然而然地引發觀影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隨著影片劇情的發展,觀影者不禁會聯繫到現實的生活,想起身邊的人和事。從裡克隱忍的讓步中,觀影者會明白“愛不只是擁有,有時也意味著放棄”的道理。影片中展現出來的這種複雜人性下的情感,讓觀影者更加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而這正是《卡薩布蘭卡》作為戰爭愛情片的魅力所在。

《卡薩布蘭卡》的愛情傳奇,它憑什麼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③對永誌不忘的憧憬,期待擁有同樣一份美好而真摯的感情

裡克在這部電影裡沒有對伊麗莎說過一次“我愛你”,但他對伊麗莎說了四次“永誌不忘”,兩次在巴黎,兩次在卡薩布蘭卡。

永誌不忘,就是常常記起。在我看來,裡克的這句標誌性臺詞所表達的愛意比起羅密歐的妙語,一點也不遜色。如果朱麗葉是“太陽”,那麼,裡克失去的愛情就是“孩子(Kid)”。

這種永誌不忘的感情,是每個人心中美好的憧憬,它也許是命中註定的緣分,亦或是生命中可以創造的奇蹟。導演通過細膩的視角,抓住了觀影者嚮往美好愛情的心理。即使是60多年過後,裡克和伊麗莎的愛情也被人們牢記於心,這或許就是眾多影迷會反覆觀摩這部電影的重要原因。

總結一下:

《卡薩布蘭卡》完美地闡述了裡克與伊麗莎愛情的短暫與永恆,即便它只是一部黑白電影,但仍舊掩蓋不住人性中特有的光輝。通過奉獻,裡克與伊麗莎將“永遠擁有巴黎”。

世上愛情那麼多,庸常的、傳奇的,能被你銘記的又有幾段呢?其實真正的愛情,也可以在放棄和別離中擁有,或許這正是這部電影所蘊含的獨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