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磕糖飯碗CP”、“李沁求生欲”、“慶餘年角色名”......開播以來,熱搜話題不斷的《慶餘年》成為2019年冬季的“三高”影視作品,“高話題”、“高人氣”、“高呼聲”的《慶餘年》再一次刷新了“男頻文”的高度。

自帶流量的IP,奇思妙想的編劇腦洞,嚴肅活潑的視覺呈現,《慶餘年》在開播之前就受到網友們的關注。

縱觀以往IP改編中的各路作品,有呼聲高漲的高還原者如《陳情令》《將夜》,有不忍直視的“毀三觀”者如《誅仙》《鬥破蒼穹》。

小說呈現的畫面是憑藉讀者超群的想象空間和超大腦洞來補救,而影視化呈現則是依仗人物塑造和視覺展現來慰藉,在腦力與視覺的強烈對比下,一部完美的IP小說,不一定能夠呈現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

對於IP流量本身極高的《慶餘年》來說,要想在影視化呈現時依然得到贊聲,難度是相當大的。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首先,《慶餘年》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小說,其中宏偉壯觀的盛景呈現是相當有難度的。

其次,延用“爽文”一貫的編劇“金手指”,《慶餘年》的合理之處定會備受爭議。

最後,類似於《鹿鼎記》的“男頻文”,主角配有多個女性,在女性作為收視主要市場的當下,影視呈現該如何取捨。

頻上熱搜話題、豆瓣評分8.0、刷爆朋友圈,從目前的反響來看,《慶餘年》無疑是克服了這些難題,以“高”的視覺呈現受到了觀眾們的青睞。

打破了以往IP改編影視劇呼聲下跌的“魔咒”,並且以全新的姿態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視覺上的“美”和“爽”,這樣的《慶餘年》是值得影視化呈現借鑑的。

本文從人物、改編、劇情3個方面對《慶餘年》進行解讀,並對影視化呈現

進行現實思考。

  • 人物:鮮明化的“加”與“減”
  • 改編:合理化的“取”與“舍”
  • 劇情:個性化的“破”與“立”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01 人物:鮮明化的“加”與“減”

王倦老師的戲一直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人物鮮明,並且人物性格大多具有當代性和標誌性。

在《慶餘年》中,王倦依然保留著這一特性,每一個人物都是極具鮮明化的,在小說IP以影視化呈現所要面臨的侷限性下,王倦老師對劇中的人物進行了鮮明化的“加減”。

  • 範閒:“現代人思想”的“加減”

原著中範閒是時而無情時而多情,腹黑生性淡泊,城府極深之人。這樣的性格特徵不免被觀眾打上“反派”的標籤,這樣的主人公不免就失去了作為主角的“高光”。

原著中,範閒更是同時與5個女人“牽扯不清”,這跟《鹿鼎記》相似的“男頻文”在當下觀眾的審美中已經不能“欣然接受”。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這樣的範閒作為主角人物,不但沒有鮮明化的主角人物特徵,更是難以“服眾”,所以,對範閒的“加減”才是鮮明化這一人物的關鍵。

編劇王倦用自己的“金手指”增加了範閒性格中的活潑俏皮,而這正與範閒“現代思想”的角色不謀而合,讓範閒看起來更加“現代”。弱化了原著中範閒陰暗腹黑的一面,這樣的主角才是符合觀眾審美的主角,也是留住原著精華形象的主角。

  • 滕子京:“出場下線”的“加減”

作為劇中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人物,滕子京下線後引來了網友們的“憤怒”,原著中本該陪伴主角範閒左右直到最後的滕子京,在出場沒幾集就下線了,這對原著黨和追劇黨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但恰恰是觀眾的“憤怒”證明了編劇對滕子京這一人物“加減”的價值。

在影視化呈現中,滕子京的角色近乎重塑,從出場、身世、結識、陪伴,他在範閒身邊的和理性更加有理有據,而在與範閒“知心至交”之後也甘願為範閒赴死,這樣的人物無疑是鮮明的,更是將滕子京這一人物更加立體化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身在江湖的身不由己,路遇知己的甘願赴死,也才會有範閒為友復仇留在京都的後續,對滕子京這一人物出場,遭遇的“加”是為他為範閒赴死的“減”做的鋪墊。

正如編劇王倦所說:

滕子京原著一直陪在範閒身邊,是聽話的下屬,現在改成有過去,有掙扎的人物,他和範閒逐漸建立友誼,然後再從他的故事上帶給範閒挫折和打擊。

這一人物的“加減”對於《慶餘年》影視化的呈現來說無疑是成功的,滕子京下線了,但他這一人物形象卻被觀眾牢牢地記住了。

  • 王啟年:“世俗煙火氣”的“加減”

“王啟年”這一名字是“龍套”的一個標誌,但在《慶餘年》中他不再單單是一個單一的配角,而是與主角關係密切,人物性格鮮明的自己的主角。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滕子京下線後,王啟年成功補位,成為了範閒的左右手,每次將“銀錢”掛在嘴邊的王啟年,一開始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小角色,但隨著一次次跟隨範閒“涉險”,王啟年這一人物立住了。

編劇給王啟年“加”了更多世俗的煙火氣息,他就是萬千子民中普通的一個,他可能有一身的“臭毛病”,貪吃,愛財,耍滑,懼內,但是在面對大風大浪的時候,依然會選擇範閒一道,這樣的“加減”,讓王啟年這個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未經夫人允許,我怎敢擅自死”這樣充滿世俗氣息卻又心有善意的王啟年,才是小人物中的大人物。

  • 範思轍:“經商頭腦”的“加減”

範思轍無疑是《慶餘年》的搞笑擔當,原本是與範閒“爭鋒相對”的“富家公子哥”,但是卻以“搞笑、憨傻、愛財、經商”的形象出現,這正是編劇對範思轍的

“加減”

他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公子哥”形象,而是一個獨有特點的人物,愛財但卻極有經商頭腦,心思單純毫無惡意,在《慶餘年》中擔負起了搞笑活躍氣氛的職責。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對於人物的加減,《慶餘年》無疑是做到了恰到好處,既能保留原著中人物的精華,又能以更加鮮明的形象呈現出來,不再是全劇人物單一型的套路,這樣鮮明化的人物形象更能讓每一個人物飽滿豐盈,哪怕是邊緣性人物如程巨樹也能有血有肉有臺詞,而不是單一的冷血殺手。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02 改編:合理化的“取”與“舍”

作為一部架空歷史的穿越劇戲碼,《慶餘年》以影視化呈現無疑是一大挑戰。

首先,高度還原宏大的精彩場景幾乎是一大難題。

其次,有高度有深度的立意思想該如何展現。

最後,要規避穿越戲碼中的合理化問題。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對於長達七卷,多至四百萬字,一百六十一章節的《慶餘年》來說,要呈現出高度還原,精度展現,改編無疑是合理化的必然之路。

作為國內一流的編劇,王倦的《木府風雲》《舞樂傳奇》一致受到好評,如今的《慶餘年》更是讓人多了幾分期待。

縱觀近年來的IP改編,無數經典的IP用事實告訴我們,再經典優秀的網文都經不起魔改,因為要兼顧原著精華又要顧及觀感,還要規避廣電局審核的“紅線”,這無疑是IP改編面臨的巨大挑戰。

但是,《慶餘年》用事實證明,IP改編影視化呈現還是可以兼顧這些的。

在王倦老師從改編方面做出的“取捨”,很大程度上幫助《慶餘年》更加飽滿,以合理化的故事和情節呈現。

  • 開篇改編:規避“踩紅線”危險

原著的開篇穿越戲碼要以影視化呈現是相當有難度的,龐雜繁多的設定,如人工智能、穿越、人類滅絕、機器人、神廟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幕比較宏大的場景,在小說中,讀者可以憑藉著自己空前的想象和超凡的腦洞來補救,但是在影視呈現中,稍有不慎開頭即毀滅。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這對於一部影視作品來說自然是不明智之舉,而且穿越的戲碼也是“踩紅線”的,所以,編劇王倦以奇思妙想的腦洞將這一難題化解。

文學系大學生張慶撰寫了一部科幻小說,名為《慶餘年》,其主題是“現代思想與古代制度的碰撞”,主旨是“假如生命再活一次”

這樣就巧妙地緊扣到了原著的設定上,也輕而易舉地規避了“還原難度高”“踩紅線危險”的難題。

這樣的開篇改編既保留了男主“現代思想”的原著精華,又製造了開篇“竹林刺殺”的懸念,還輕鬆躲過了“穿越不過審”的問題,一舉三得達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合理化劇情設定,增加了整體的“可看性”和“神秘性”,抓住了“好奇心”的心理,成功吊起觀眾胃口。

  • 人物改編:豐富人物合理劇情

相較於原著,《慶餘年》在人物上還是做了稍大的改編,男主範閒的人物設定,滕子京、王啟年等人的改編,其中值得一說的便是滕子京的人物改編。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滕子京我覺得是倦刻畫得比較成功的人物,這個在原著裡稍顯平淡的人,倦把他刻畫的特別好,他的迅速死去讓大家捨不得,但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效”在導演孫皓看來,編劇王倦對滕子京這一人物的改編達到了人物極致和人物關係極致的效果。

《慶餘年》第一季是故事線的展開,濃縮和前置化的情節改編改變了原著節奏,這樣的設定如何才能讓範閒達到快速成長,這便是編劇要做的改動。

相較於原著,滕子京的背景、出場、人物關係以及下線時間都進行了重塑,而正是這樣的重塑才讓後續劇情合理化。

滕子京下線,網友的“憤怒”證明了編劇對人物“取捨”的必要性。

滕子京下線,範閒才會決定留在京都。這一“取捨”奠定後續劇情

滕子京下線,範閒當街斬殺程巨樹,豐盈程巨樹這樣的小人物。這一“取捨”豐富人物性格。

滕子京下線,範閒才真正融入到了這個世界。這一“取捨”為劇情做鋪墊。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編劇在人物改編上的“取捨”恰到好處地達到了“小人物也能被記住”的效果。

正如王倦所言:作為專業編劇,每一個角色的出現都要讓觀眾認識,記住,哪怕他話不多,這是我應該做的工作。

在人物改編上的“取捨”,一方面保留了原著各個人物真實鮮活的精華,另一方面以多面性填充了角色的乾癟,正是這樣,才讓劇情的前後發展更加合理化。

  • 碑文改編:昇華主題再現高度

原著中鑑查院的碑文上表達了葉輕眉希望“人人平等”的願望。

“我希望慶國的人民都能成為不羈之民。受到他人虐待時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災惡侵襲時有不受挫折之心;若有不正之事時,不恐懼修正之心;不向豺虎獻媚……我希望慶國的國民,每一位都能成為王,都能成為統治被稱為‘自己‘這塊領土的,獨一無二的王。”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在劇中,對碑文上的內容做了改編:

“我希望慶國之法,為生民而立,不因高貴容忍,不因貧窮剝奪,無不白之冤,無強加之罪,遵法如仗劍,破魍魎迷崇,不求神明;我希望慶國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禮義,守仁心,不以錢財論成敗,不因權勢而屈從,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難時堅心志,無人處常自省;我希望這世間再無壓迫束縛,凡生於世,都能有活著的權利,有自由的權利,亦有幸福的權利,願終有一日,人人生來平等,再無貴賤之分。守護生命,追求光明,此為我心所願,雖萬千曲折,不畏前行,生而平等,人人如龍。”

這樣的改編既保留了《慶餘年》原著的核心思想,又巧妙地昇華了主題,突破了新的高度,再現了對慶國體制理想化的願景,而這也是在劇中透過範閒所要闡述的對生命和理想的深度思考和至高追求。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03 劇情:個性化的“破”與“立”

在這個好劇不斷的冬季,《慶餘年》開播後就迅速榮登播放量首位,屢上熱搜,頻被稱讚,多有呼聲,《慶餘年》之所以能夠在多個影視作品中“脫穎而出”是和它的個性脫不開干係的。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很多影視作品選中了一個基調,便會一成不變地以這個基調“死磕到底”,比如正在熱播的另一部劇《鶴唳華亭》,全劇“悲”的基調屢屢催人淚下,用沉重的方式講著沉重的話題。

但《慶餘年》卻個性在了這一點,“沉重話題輕鬆講”,這是孫皓和王倦共同的選擇,而事實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

文雅知書達理的小姐林婉兒卻要“偷吃雞腿”,愛財如命世俗氣十足的王啟年卻會“過分懼內”,經商頭腦公子哥的範思轍卻是“小迷弟”,溫柔雅量的京都才女範若若卻是“寵哥狂魔”,還有“現代思想”的範閒時不時的“現代詞彙”

這些“反差性”的設定讓人物本身具有了笑點,在劇情中,這樣的設計搞笑戲份和場景便會變得自然而然,也會讓劇情整體非常個性,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搞笑,或者故作姿態地“講授”。

“現代思想與古代制度的碰撞”這一話題,放在古代帝王為尊的環境中,必然會是“悲劇”,故事本身的設定早就決定了主角與所處環境的矛盾衝突,這樣的話題無疑是沉重的,但《慶餘年》在劇情上的

“破”“立”,很好地弱化了話題的沉重。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嚴肅之中不乏活潑,緊張之中又有搞笑,這樣的劇情設計,達到了“破”“立”之間以詼諧幽默道沉重悲壯的效果。

嬉笑之間包含怒意,憤慨之時又有幽默,這正是《慶餘年》劇情個性的地方,也是其“破立”之下的精緻與灑脫。

互相投毒“毒”出來師生情的範閒與費介,滿腦生意經的公子哥範思轍,工作體面卻頭賺外快的王啟年,劇中的人物在行動之間自帶了幾分幽默搞笑的元素。

這也正是其劇情“破立”之間個性的特點,而這也正是為劇情融入了戲劇性的點,讓整體呈現更加個性化,具有《慶餘年》自己獨有的特色。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04 思考:影視化呈現該遵從哪些原則?

小說畫面靠想象,影視畫面靠觀感。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小說和影視呈現本身存在的差異,成為了IP改編後影視化呈現的一大難題,縱觀近些年對網文的改編,很多失敗的例子告訴我們,影視化呈現中,兼顧IP精華和大眾審美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鬥破蒼穹》原著讓人眼前一亮,可在影視化呈現時卻會因為各種現實問題而“差強人意”。

“低配還原”、“邏輯混亂”、“劇情狗血”這些幾乎都成為了IP改編後影視化呈現讓人惋惜的地方,可小說的畫面可以是腦補出來的,其宏大偉岸,富麗堂皇都是可以在腦海中一一呈現的,但在影視化呈現中,要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有很多。

通過對《慶餘年》中人物、改編、劇情3方面的解讀,本文總結出了影視化呈現的3點“雷區”

  1. 人物:人物性格過於“單一化”。觀眾記住靠的是出場次數,而非人物本身。
  2. 改編:改編設定太過“程式化”。為了改而改,僵硬的改動不但影響劇情合理性,更使得原著精華失真。
  3. 劇情:劇情設計大都“模式化”。沒有屬於自己獨特個性的風格或者套路,千篇一律的劇情觀眾會疲勞。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無論是什麼劇情,改編則是為了讓劇情更符合環境設定,也就是說改編的落點其實是環境。

我們都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環境、情節(劇情)。

人物是核心,情節是骨架,環境是依託。

在以影視化呈現時,這3點要素依然是不可忽略的,那麼在影視呈現中該遵從哪些原則呢?

  • 第一,人物“鮮明化”原則。

人物“鮮明化”原則指的是,在影視化呈現時,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都要有屬於自己特點。

“鮮明化”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在視覺呈現時才更容易深入人心,哪怕出場次數只有幾分鐘,也能被觀眾牢記。

比如在《慶餘年》中最鮮明的人物滕子京,如果影視化呈現按照原著的設定,滕子京就會一直默默陪伴在範閒左右直到最後,這樣的人物設定很容易讓觀眾忽略,因為一眼看過去只能看到站在他前面的範閒。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在《慶餘年》的影視化呈現中,對滕子京這一人物的“鮮明化”改編,無疑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正是因為這樣“鮮明化”的人物,才被觀眾深深記住,才會在下線時引來觀眾“憤怒”。

人物“鮮明化”原則一般可以運用在與主角關係“微妙”的人物上,要遵從改動之後既能豐富該人物,又能不影響原著核心。

  • 第二,改編“合理化”原則。

改編“合理化”原則指的是,在IP以影視化呈現時,所做的關於人物、劇情、線索、設定等等的改編都要以合理為前提。

“合理化”是影視呈現對觀眾最起碼的尊重,一個合理有邏輯,可供推敲的影視呈現無疑已經成功了第一步。

影視呈現在很難還原原著的情況下就要適當做以改編,但要保留原著的精華部分,並且使得改編的內容經得住推敲,這才是影視化呈現所要遵從的基本原則。

改編“合理化”原則通常運用在原著劇情需要規避的地方,比如開篇,結尾,中間必要部分的改編也是可以的。

從人物、改編、劇情3點解讀《慶餘年》及對影視化呈現的現實思考

  • 第三,劇情“個性化”原則。

劇情“個性化”原則指的是,影視呈現可以以自己獨特的風格或者新穎的方式。

在大眾審美日漸提升的當下,觀眾對影視觀感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合情合理、高度還原、精準呈現的基礎上,影視呈現如果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個性化”處理,那就是視覺上的一次空前享受。

以創新的方式,新穎的想法呈現出“個性化”的影視作品,這才是影視呈現的昇華。

劇情“個性化”原則一般是根據影視作品本身來看,符合原著,合理設定等等情況下方可使用。

《慶餘年》雖是一部“改編難度高”的架空歷史的古裝大戲,但其鮮明的人物設定,合理的改編設計,個性的劇情呈現都有值得影視呈現借鑑的地方。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