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物理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物理。”

——理查德·費曼


世界上第一次出現量子計算機這個概念,是在1982年。在那個滿大街還是“大屁股”計算機的年代,費曼與一群具有卓見的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了經典計算機的侷限性,以及未來發展量子計算的必要性。

然而,據量子計算機的提出已經過去了將近40年,經典計算機性能突飛猛進,甚至出現了可以下圍棋的“alpha Go”。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卻舉步維艱。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問題究竟出在哪?

隧穿與“麥克斯韋妖”:工藝與物理法則的衝突

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芯片每18個月會更新一次,性能也會翻一番。

但是,經典計算機發展到今天,CPU的性能已經接近於極限。目前,經典計算機面臨著兩個主要瓶頸:隧穿效應和“過熱”。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1、隧穿效應

眾所周知,芯片的體積非常小,如同人的指甲蓋一般。就在這樣一塊電路板上,需要集成數以億計的電路。當電路的密集程度達到一個極大值時,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量子隧穿現象”。

什麼是量子隧穿?假設一根電路中的粒子在運動的過程中遭遇到一個位勢壘(勢壘就是勢能比附近的勢能都高的空間區域,在此狀態下可以將相鄰線路看做勢壘)。如果以經典物理學來看,如果該粒子具有的能量低於勢壘,該粒子是不可能移動到相鄰區域的。但在量子力學中,該粒子會有概率穿越到相鄰區域。這與人類現有的認知背道而馳。

2、信息=能量,物理法則中的“過熱”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神獸”——麥克斯韋妖。

簡單的說,設想有一個絕熱容器被分成相等的兩格,“麥克斯韋妖”在中間控制著一扇小“門”,容器中的分子會做無規則的熱運動時,勢必會撞擊到容器中間的門。“妖”可以選擇性的將速度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這樣,其中的一格就會比另外一格溫度高,可以利用此溫差,驅動熱機做功。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也就是說,一個容器中的氣體,逐漸變成“一邊熱,一邊冷”情況。如果“麥克斯韋妖”真的存在,人類或許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實現熵的可控性。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熱過”並非是因為材料引起的,而是物理法則上的“過熱”。信息的存儲與擦除都是需要能量的支撐,根據信息論:kTln2~10^-21J(k 為玻爾茲曼常數,T 是環境溫度)。也就是說,每擦除1 bit的信息,環境中的熵將增加kln2。而在實際中所進行的運算都非常複雜,所產生的能量將會是一個龐大到可怕的數字。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除了材料與物理定律“過熱”的情況,量子計算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可逆性。

量子計算機究竟比傳統計算機強在哪?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麼叫做計算機?什麼叫做計算?

顧名思義,計算機就是用來計算的機器,而計算的本質是將物理系統的事物具象化。

從這個角度來講,老祖宗使用的算盤,也屬於計算機。而且,計算必須依託某種切實存在的事物。

在科幻小說《三體》,秦始皇就使用人力模仿與或非門來計算太陽的運行軌跡。這就是一種藉助力學所造的計算機;同樣的道理,還會有光學計算機,磁學計算機……

但是,在當下,無論是哪種計算機都不會脫離宏觀物理學,也就是說,根據一個單一的運算結果,我們無法推導出運算過程。就像等式1+1=2。我們可以很輕鬆的通過過程得到結果,卻不能由過程得到結論,單獨放出2這個數字,過程有可能是1+1,也有可能是2+0。這便是宏觀物理中,信息的不可逆性。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而量子計算機的長處就在於此——實現信息的可逆性。通過結果得知過程,但如何具體實現,仍然是個未知數。

量子計算機遇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量子物理界的困局:量子世界到底是個怎樣的量子世界?

親眼所見,亦非真實:“表裡不一”的量子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看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嗎?

以顏色為例,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草是綠的,花是紅的。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各種事物都是因為光的反射。光在照射到物體上然後發出反射光,反射光再進入到人的眼睛裡,人就看到物體了。由於物體對光的吸收和反射情況不同,於是才有了“顏色”這個說法。

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知道事物本身是什麼顏色,同樣的道理,事物的其他特性,也都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感官,接觸到後所做出的的主觀判斷。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那麼人類能不能通過某些手段,直接獲取到事物的本徵呢?

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只要能夠觀測到現象,就可以推出結論。直到那項令人頭皮發麻的詭異實驗——雙縫干涉實驗。

實驗的大致內容是:科學家在雙縫前安裝了粒子探測器,想要觀察單個電子究竟是從哪條縫穿過去的時候,屏幕上的條紋消失了,也就是說這時發射的單個電子並沒有同時穿過雙縫,而是隻通過了其中一個縫,這表明此時的電子是以粒子的形態穿過雙縫的,粒子一顆一顆打在屏幕上形成一條長光紋。

而當科學家撤走探測器,不觀察粒子運動經過哪條縫時,屏幕上明暗紋路又出現了。這時一個電子又變成同時通過雙縫,電子彷彿有生命一般,和人類玩起了捉迷藏!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也就是說:來自外界的干擾,會影響事物原本的狀態,人類此刻所做的事情,可能在改變過去!

經典物理,量子物理;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他們之間的界限到底是怎麼樣的,那處於該界限的物質又是怎樣一種形態?

量子是不是意識:誰殺死了“薛定諤的貓”?

量子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問題——薛定諤的貓。

這隻可憐的貓一直處於生和死的疊加態,如果不打開盒子親眼去看,人們永遠也不知道它是死是活。假設貓死了——誰又是殺死貓的“兇手”?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大半個世紀後,終於在退相干的理論下得以解決。退相干理論認為:在觀測到貓的那一刻起,貓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活,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死。但世界已經從觀測這個動作發生時就開始了退化,由量子形式變為了經典物理。貓死了便是一種退相干的情況。

“經典已死,量子永生”:為什麼說短期內量子計算機無法實現?

也許會有一些人認為,貓的死是因為觀測的人,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人似乎具備著某種異能可以決定事物的狀態。頗有王陽明“我不看花,花便不開”的心學做派。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因為在物理學上,觀測並不是簡單的去看,而是根據所被觀察的事物對於外界干擾的反應。外界干擾有很多,施加的壓力,周圍環境的改變,打光在其範疇。真正的“兇手”就是外界干擾!

將退相干的概念放大,世界便根本不存在微觀與宏觀的界限,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的關係也變得朦朧起來。想要製造出量子計算機,就必須先解決退相干現象,不然量子計算機始終都擺不脫經典計算機的影子,這也是量子計算機不能實現最為核心的問題!


從量子計算機這個大膽的設想被提出,迄今為止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

人類想要實現某種事物,就必須先摸清楚它所基於的物理法則。但現在的情況是:人類對於微觀領域幾乎是一無所知。更別說攻克量子計算機了。

物理物理,本質就是事物的道理。人類科技的步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