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上交國寶索要800萬被拒,專家稱最多給1萬,3年後賣出1980萬

老人上交國寶索要800萬被拒,專家稱最多給1萬,3年後賣出1980萬

清代宮廷的收藏蔚為大觀,為前朝各代所不及。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對收藏的酷愛,使本已豐富的清皇室收藏達到歷史之最。然而自乾隆以後,清宮的收藏熱潮越來越式微,到了清朝末年,由於 國事衰微、政治腐敗,清宮文物屢次遭到劫掠或損毀,許多被搶到異域,不少則流落民間。

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紫禁城的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幾代故宮人始終依據公共博物館的基本準則,對清宮文物進行系統查點和妥善管理,與此同時,也從未放棄對於清宮散佚文物的尋訪與追索。

老人上交國寶索要800萬被拒,專家稱最多給1萬,3年後賣出1980萬

1995年秋的一天,北京文物公司辦公室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客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幅畫讓鑑定專家鑑定真偽。專家剛剛打開畫的卷首部分,便敏銳地感覺到,眼前的這幅畫,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十詠圖》。

老人當時已經年邁,因為沒有什麼積蓄,為了能給家中孩子留些遺產,只好把這幅畫拿出,看看能不能變現,沒想到手中的文物真是一個寶貝。

得知老人手中握有《十詠圖》後,當地的文物部門也曾找來,想用1萬元錢將其買下,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老人直接開價800萬,雙方沒有談攏,最後一拍兩散。

老人上交國寶索要800萬被拒,專家稱最多給1萬,3年後賣出1980萬

《十詠圖》是北宋張先的畫作,絹本,縱52釐米,橫178.7釐米,畫面內容為山水、人物、樓臺亭榭、扁舟行旅等。張先是北宋時期江南的一位才子,留下過“雲破月來花弄影”這樣的名句。張先的詩詞寫得好,但畫作卻名不見經傳。據說他一生只畫過這一幅《十詠圖》。

那麼,是什麼觸發了張先創作《十詠圖》的衝動呢?

公元1072年,張先82歲。張先來到南園垂釣,觀賞著美好的景緻,想起老父生前也喜愛到南園遊玩,並曾賦詩10首,忙讓家人取來老父的詩作,再次閱讀起來。看到第一首七律《吳興太守馬大卿會六老於南園人各賦詩》時,張先被觸動了。他反覆吟誦著最末兩句“它日定知傳好事,丹青寧羨洛中圖”。抑制不住對老父親的思念之情,回到家中,閉門謝客,將10首詩反覆琢磨,繪製出一幅流芳百世的《十詠圖》來。

老人上交國寶索要800萬被拒,專家稱最多給1萬,3年後賣出1980萬

此畫有乾隆皇帝御題的引首,卷後有宋元陳振生、顏堯煥、鮮于樞、脫脫木兒四人的跋,畫面還鈐有宋代丞相賈似道、明洪武內府、清代三朝皇帝的收藏印章。

原本,這幅《十詠圖》一直珍藏在紫禁城內,清朝覆滅後,溥儀開始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趁著溥傑每天上午進宮陪他讀書的機會,逐步將各類古玩字畫盜出宮中,溥儀就任偽滿洲皇帝后,將《十詠圖》在內的一批國寶運到長春,存放在偽皇宮的圖書樓中。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溥儀倉皇逃走。此時為皇宮內的守衛便開始將輕便的國寶盜出,開始是暗偷,後來轉為明搶,最後圖書樓內的一千多件書畫被瓜分殆盡,這之後,張先《十詠圖》也隨之流落到民間。

老人上交國寶索要800萬被拒,專家稱最多給1萬,3年後賣出1980萬

其中搶到《十詠圖》的這名侍衛,因為要給後代分家產,到北京拍賣此畫。

經故宮博物館專家的鑑定,經報國家文物局同意,故宮博物院以1980萬元買回了《十詠圖》,並重新入藏故宮。

國寶迴歸,國之大幸。

比較遺憾的是,如果當時能接受那位老人的價格,或許就不用多拿1000多萬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