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上下珠分别代表了什么?围棋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

  本系列文章将完整地解开《山海经》之谜并系统地阐明上古中华文明主干部分的问题,欢迎关注。转载请注明。

=======================================================

  这些都是非一朝一夕可成的,除了需要记录外,还需要大量的计算。算盘很可能就是在那时诞生的:

算盘的上下珠分别代表了什么?围棋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记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就说明了和象天有关。现今无考为何算盘如此设计,但仔细看,算盘其实是二进制和五进制的结合,换句话说,是人的手!上边的两颗珠子代表两只手,下边的五颗珠子代表五根手指。古人通过手指的收合来计算,在加减运算中找到规律,总结为口诀,并发展出算盘。死记硬背口诀很难学,但明白原理,就可以很快学会。《数术记遗》是东汉时期徐岳编撰的一本数学专著,内有中国特色的十四种算法,分别为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但流传至今的只有珠算一种。“珠算”之名,首见于此。书中还有关于数级和最大数的记载。

  那在那个没有纸和笔,没有三角函数的时代,先人们是怎么进行推算的呢?答案就是围棋:

算盘的上下珠分别代表了什么?围棋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

  围棋,是中国人的独创发明,据《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世本》又称作世、世系、世纪、世牒、牒记、谱牒等,是古代谱牒。“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据说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 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司马迁的《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但是,记载中只是尧创造了围棋规则,并不代表“围棋”这种形式不存在。在今山西临汾棋盘岭就发现有围棋石刻图形遗迹,据推断,距今4300多年。西藏也有藏式围棋,与中原围棋大同小异,并有多处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石刻围棋盘。其中青海玉树发现的与岩画共存、没有座子特征的围棋石刻棋盘看,时间序列或许更早。从围棋盘上的“天元”以及“星位”的名称来看,围棋最初就是用作天文星象模拟工具。一代棋圣吴清源先生曾说:“围棋发祥之初,并不是为争夺胜负,而是为了观测天文。在尚无文字的时代,棋盘与棋石是观测天体运行、占卜阴阳的工具。”他还说:“所谓国手,在中国相当于围棋名人之地位。在古代,国手原是指在占卜阴阳、观测天文、谙知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等活动中担当‘领导国家之手’重任的人。”若将“天元”视为北极星的话,用单棋子代替特定星组,那么可以将整个天象分布其中,或模拟出特定星组,根据持续的观测结果移动棋子,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表盘!

  不仅如此,因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某个位置基点为天元,可以推算出四方不同标的物的方位和距离,并会轻松发现,记录在《周髀算经·商高篇》中的“勾三股四弦五”。这种方格法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很常见:

算盘的上下珠分别代表了什么?围棋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

  甚至,将不同棋子代表不同的标志物,可以模拟出一幅区域地图!由此可以制定城市规划或军事策略。

  这说明了,围棋,是先人们的沙盘!如果你愿意,加入合适参数,甚至可以用围棋模拟出世界形势。

  文明大发展,往往都是在相对安全的时代进行的。之后,随着人口的发展,冲突越来越多,许多成果得不到传承,就此被永远遗忘。并且,当观星术解决了基本的农耕节令问题后,就变成了纯学术研究,并不会为现实带来更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只能转向其它方面以求生存。如罗盘,就和星象有关,现在成了测风水的工具,人们已忘了它的本来面目:

算盘的上下珠分别代表了什么?围棋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

  这应该是综合了各氏族文化占星术的工具:

算盘的上下珠分别代表了什么?围棋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

  讽刺的是,正是这种转向使观星术无法走得更远。由于观星术长期被巫师/祭司/萨满垄断,他们成了与上天沟通的代言人,并借此进入权力中心。甲骨文中多有“贞王”共同占卜的记录,“贞”指的是巫师/祭司/萨满,注意,“贞”是排在“王”前面的。这加剧了王权与神权的冲突。颛顼时,就发生过禁止民间巫神的“绝地天通”,到商代晚期,还发生了“武乙射天”,商王直接向象征神权的“天”叫板以确立王权的权威地位。后世统治者也多对巫神之术有所忌惮,观星术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

  独立研究不易,欢迎各位打赏支持。另外,本系列文章已成书,也欢迎各位出版界、学界的朋友联系交流。

扩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