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大伊山誕生於太古年代,屬泰山支脈,距今已有二十億年的歷史,方圓十平方公里,由十二座山峰組成,最高峰高近七十丈。

被稱之為“遠看象蛾眉、近看似螺髻”的大伊山,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高高聳立於蘇北平原之上,奇山秀水的大伊山,被譽為“蘇北第一叢林”、“淮北平川第一神山”。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大伊山以其“古”、“佛”、“神”、“奇”聞名遐邇於世,依山傍海,水秀泉清,四季繁花似錦,終年鳥雀常鳴,山上飛瀑碎石,面朝大海終日聽潮,每日都有數千遊客到此遊覽觀光。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因大伊山群山絕大部分,為片麻岩和淺粒巖等變質岩構成,容易形成變質生成侵入體,且容易在外力作用下風化。

進而形成多種顏色豔奇,而且怪石林立的崖壁,不僅顏色奇而且形態怪,有紅色崖、青石崖、黃色崖等五彩繽紛的崖壁,還有昇仙崖、望夫崖等,不禁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刀。

大伊山上怪石林立,有各種象形石,有形如人頭的老人石、形似青蛙的蛙王石栩栩如生、還有獅身人面石、象石、飛來石、鱷魚石、龜石等應有盡有,可以說是石頭的動物世界。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大伊山還隱藏數處洞府,凡胎肉眼,怎得見神仙居所,故平時凡人從不曾相見。

比較有名的有神仙洞,仙姑洞,白雲洞,熊神谷洞,入仙門洞等眾多的洞穴,每洞背後皆與在此修仙得道的各路神仙有所關聯。

說起大伊山中隱藏的洞府,就不得不提“二仙洞”,此洞隱藏於石佛寺上方不遠,爬過一座山頭半山腰處即是。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大伊山“二仙洞”住著兩位神仙,其一乃八仙之一張果老,其二為呂洞賓。

結伴於大伊山上邊修行,邊採藥,閒暇時就在“二仙洞”洞口處,以下棋互相博弈為樂。

此二位神仙不斷修煉,不斷領悟,心靈境界達超脫於世的狀態,自認修行根基不淺,道行甚高,能知休咎,故從未有所懼怕,擔心會有人看見。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不巧忽一日,山下附近村莊中,有小姑子與嫂嫂結伴而行,在山澗中抬水,正巧此時張果老與呂洞賓,也在洞外旁若無人般地下棋。

只聽得小姑子問她嫂嫂說:“常聽人講這世間有神仙,怎奈何我就從未曾得見”。

嫂嫂故意戲弄於小姑子,信手朝山洞入口處方向指了下說:“此山坡處不是就有二位神仙(其實嫂嫂什麼人都未曾看見)”。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小姑子信以為真,隨即朝山洞入出處,仔細端詳查看許久,卻奈何什麼都看不到,疑惑不解時就又問她的嫂嫂,那神仙此時在幹何事?我怎麼看不見。

她的嫂子又信口開河地說:“神仙在下棋哩”。

張果老和呂洞賓聞聽此言,都不由得大吃一驚,再也無心下棋,故急忙趕回洞內。

二位神仙仔細揣摩良久,越想此事內心越覺不安,今日結伴於洞口處下棋取樂,未曾想竟被凡間女子所見。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今後還如何能在此山修行乎,此處已不宜久留,他倆決定離開此山,只能再尋覓其他名山修煉。

張果老和呂洞賓於是把洞內收拾一空,即雙雙駕雲而去,腳踏祥雲行至半空之中,張果老對呂洞賓說:“仙翁修道久居此地,今日離去有何感想”。

只見呂洞賓從懷中信手拈來,摸出張紙條用手一指,瞬時紙上出現一首小詩,隨手拋下雲端。

張果老領悟知其意,只見那張紙條飄飄而下,正好落在小姑子與嫂嫂二人抬水的地方。

被眼尖的小姑子撿拾起來,只見紙上寫道:“弓長二口居此間,凡民慧眼識仙顏,愚仙今日同隱去,只留仙穴在伊山”。

嫂嫂和小姑子看罷,方知真有神仙在此居住,突然山坡上崩塌出現一處洞穴,因此得名“二仙洞”,後又被此地百姓稱之為“神仙洞”。


連雲港灌雲大伊山石佛寺上“神仙洞”

《作者:午時一刻家居,序言:未完待續,預知下回,請持續關注頭條號:午時一刻家居。作者費時記錄整理古時海州地區傳說,把此地風土人情展示於當下,不渲染鬼故事嚇人,只想展示古海州的璀璨文化、人傑地靈、群賢畢至的風采。讓作為古海州地區百姓倍感無限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