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做到“為我所用”?


如何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做到“為我所用”?


有朋友問: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對自己起作用呢?和人聊天也說話也沒有出口成章,明明書中的每個字我都用心讀了呀?是不是這些書不適合我。

這就和“懂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還是無法真正的應用書中的內容,從而指導自己的工作、生活呢?那是因為你沒有悟透讀書的“真諦”。

讀書最重要的是“內化力”

如果一個人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整本書,可能很多人會認為TA讀書很厲害,掌握了正本書的內容。可是在我看來這不叫會讀書。

學生時代,只要將書本里的內容背過,考試時能完整默寫下來,就可以得到分數。這導致很多人認為只要將書中的內容一字不落的看完,甚至背過,就算讀懂了一本書。如果你讓他用自己的話去講解一下書中的內容主旨,他可能磕磕巴巴半天說不出來,只能複述作者的原話。

讀書要讀文字背後的東西,這樣才能將這本書成為自己的。

檢驗有沒有讀懂一本書:不要複述作者的原話。結合自己的經歷,將書中所表達的主旨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將書中的內容內化成為自己思想。不要被作者牽著走,要將書中的內容為我所用,成為有獨立思考的人

不同類型的書,要用不同的方法讀

一類是方法論的書,比如時間管理、情緒控制這種類型的書。我們看這類型的書時一定要看目錄及每章開頭的重點總結,這樣可以快速掌握書中的內容,如果想快速讀完,其實只看目錄和重點總結就夠了,因為這類書一般是圍繞題目和總結展開的。

還有一種是文學類書籍,看文學書籍的時候,建議不要一邊記筆記一邊讀,這樣會影響故事的連貫性,最好的方法是沉浸其中,去感受文學帶來的不同精神體驗,遇到好的句子可以進行摘抄。這對於提升文筆非常有幫助。

最後還有就是學術類及專業性的書籍,這類書籍是最能提升個人水平的,建議反覆閱讀,並在上面進行筆記和標記,需要融會貫通,知識點進行背誦,才能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在字裡行間找到與作者的連接

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之樂在於讀懂作者背後蘊含以意義,讀書得間,就是要在字裡行間得到弦外之音。古人云“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讀書的快樂在於靈光乍現的瞬間,靈魂之間的交流,讓孤獨的靈魂不再孤獨。讀書讓靈魂更充沛,讓藏在內心裡無人知曉的情愫,有了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