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I·觀點|孫德剛研究員就美國與伊朗關係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

2018年5月24日,上外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研究員就美國與伊朗關係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5月24日第6版),全文如下:

美國與伊核五國懟上了

MESI·观点|孙德刚研究员就美国与伊朗关系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

當地時間5月2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保守主義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表演說,要求為達成新“伊核協議”重開談判,並稱若伊朗政府不做出改變,美將對伊施加“史上最嚴厲”的制裁。

美國方案 各國怒懟

美聯社5月21日報道,蓬佩奧稱,美國將對伊朗“施加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壓力”,以確保“伊朗永遠無法獲得核武器”。

蓬佩奧向伊朗提出了一個含有12項要求的清單,包括完全停止所有鈾濃縮活動;終止彈道導彈研發項目;放棄插手敘利亞事務等。同時,蓬佩奧許諾,若達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新協議,美國將願意取消所有制裁措施,並全面恢復與伊朗的外交和商貿關係。

美國的決定引來一片批評聲。伊朗總統魯哈尼21日晚發表講話反擊到“你認為你是誰,能代表世界替伊朗和其他國家做決定。今天全世界不會接受美國替他們做出的決定”。英國《金融時報》22日援引大西洋理事會伊朗問題專家芭芭拉·斯拉文的話稱,“這根本不現實,完全是白日夢”。

自5月8日,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核協議”的其他5國達成共識,強調將繼續留在協議內,並“決心確保”協議得到落實。路透社20日援引《星期日世界報》報道,中、俄、英、法、德5國外交官將於25日在維也納舉行會議,討論如何挽救“伊核協議”。

大國角力 以壓促變

伊核問題實際上是中東地區大國角力的一個縮影。

針對美對伊的新舉措,伊朗外交部稱其為“謊言”,目的在於轉移外界對美國違反“伊核協議”的注意力。

一直以來,歐洲各國都在盡力斡旋保證“伊核協議”有效。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會晤,雙方明確表示希望繼續執行“伊核協議”,同時抵制美國對俄羅斯與歐洲之間擬議鋪設的北流天然氣管道二線施加的壓力。18日,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報道稱,歐盟決定啟動1996貿易防衛法,抗衡美國對伊朗制裁,保護歐洲企業在伊朗的經濟利益。

從清單的具體內容來看,“美國的核心目標是要遏制伊朗在中東地區不斷擴大的影響力。”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進一步分析稱,12項中的後7項均與伊朗的地緣政治影響有關,包括停止支持中東恐怖組織;尊重伊拉克政府的主權;停止對胡塞武裝的軍事支持;從敘利亞全境撤出所有受伊朗指揮的軍事力量等,這些要求表明“美國及其中東盟友對伊朗崛起的焦慮”。

此外,陸瑾表示,鑑於伊朗經濟低迷、民眾不滿情緒嚴重的國內狀況,特朗普政府認為對伊朗實施最嚴厲制裁可能會達到“以壓促變”的目的。

對此,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美國國務院前官員、不擴散核武器專家艾因霍恩的話稱,美國真正的目標是向伊朗施加巨大的壓力,以削弱或更迭其政權。

利字當頭 對抗加劇

據美國CNBC報道,蓬佩奧試圖證明美伊之間有“達成新協定的前景”。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伊朗的強硬回擊,表明了其不妥協的立場。“長遠來看,美伊圍繞‘伊核協議’的鬥爭還要持續下去。”孫德剛指出,伊朗將繼續利用美國駐以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美國破壞國際秩序、退出國際組織等行為,把鬥爭的矛頭指向特朗普政府,爭取伊斯蘭世界、中俄及歐洲大國的支持。

美伊“劍拔弩張”,可能讓捲入其中的歐洲各國面臨更復雜的形勢。孫德剛表示,目前,歐洲大國仍舊主張利用“伊核協議”來約束伊朗,而非把伊朗推到國際社會的對立面,“今後,歐洲很可能會成為美伊之間的斡旋者和傳話人。”陸瑾則認為,如果美國實施所謂的史上最嚴制裁,歐洲企業會努力規避繼續與伊朗開展經貿活動,但一旦無利可圖仍會選擇離開,那時勸說伊朗繼續留在協議中會存在很大的難度。

對於美伊兩國關係的前景,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情報項目主任裡德爾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美國與伊朗處於軍事對抗之中。”

“只要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不減弱,只要美國及其盟友與伊朗的結構性矛盾不化解,伊朗核問題就會常態化。”孫德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