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你好,我是阿何。

今天起來,習慣性又看了下疫情數據。

開心的是國內的情況一直在好轉,各地也陸續復工了。

但是看了國外的情況後,我感覺非常的不安,甚至是恐懼。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是今天早上,我截取的部分國家疫情數據。

目前,疫情已經蔓延到60多個國家。像韓國、意大利、伊朗、法國這些國家,形勢非常嚴峻。

之前我就很擔心國外疫情的形勢,因為如果病毒在國外肆虐的話,哪怕中國控制下來了,後面也很難“獨善其身”。

如果說之前只是擔心的話,那麼現在這個擔心就變成了現實。

可以這麼說,新冠肺炎可以說已經是事實上的“全球大爆發”。這場災難,對人類、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可能遠超我們想象。

往大了說,可能造成全球格局的重新洗牌。往小了說,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受到巨大的衝擊。

如果我說,未來全球70億人,每個人都有概率被新冠病毒感染。最終感染患者可能超過1億,死亡人數可能幾百萬甚至達到千萬量級,你敢相信嗎?

不要覺得我在危言聳聽,認真看完下面的分析,相信你會和我一樣不寒而慄。

一個特殊人物加入武漢大會戰!

為複雜決定於你談話的對象。當射電天文學家在星際空間找到6到8個原子的分子時,他們把它叫做複雜分子,因為沒有人會想到在險惡的宇宙空間可以找到這種東西。但是生化學家可能會把這種分子稱為很簡單的分子。 什麼叫元素? 在整個宇宙,只有92種自然產生的元素。唯一的決定這種特定的元素是這種元素而不是其它的元素的是在原子核裡的質子數量。例如,在宇宙中每個原子核裡有一個質子的原子是氫,每個核裡有兩個質子的原子是氦而不會是其他。碳原子有6個質子,氧原子有8個質子等等。一直到核裡有92個質子的鈾。原子核裡有相同質子和電子數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為了簡便,科學家們按照質子數目把元素進行了分組,這就是元素週期表。世界上每個化學實驗室裡或課堂上通常會有這麼一張。這是世界的藍本,因為就92個基本的元素構成了我們的世界。Armand Deutsch許多年前寫過精彩的科學小說。一組未來的考古學家在開鑿古火星人的文明遺蹟,發現了一所大學。他們正為無法破解火星語言而感到困惑的時候來到一個化學實驗室,在實驗室的牆上發現了元素週期表---一個馬上被他們識別的東西。因為它代表了通用的,超越文化甚至是種族的東西。所以,元素週期表成了破解火星語言的敲門磚。核中具有少量質子的元素有時被稱為輕元素或簡單元素;有大量原子的就叫重元素或複雜元素。 物質有多少種狀態? 物質典型存在於三種態。我們知道三態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物質處於什麼態取決於物質的化學本質,環境的溫度和壓強。在地球上,我們找一個事物為例,我們能看到它的三個態。它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低於華氏32度時我們稱之為冰,當溫度在華氏32度到212度之間時我們稱之為水,高於華氏212度時,我們稱之為水蒸氣。(在非常高的溫度下,氫和氧原子之間的鍵被打破,它的本質就不再是水蒸氣,就是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 反物質 反物質是物質的鏡像。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通常物質中沒有發現過反物質,即使在實驗條件下,反質子也一瞬即逝。 當你照鏡子時,看一看在鏡子中的那個你,如果那個鏡子裡的傢伙真的存在,並出現在你的面前,會怎麼樣呢? 科學家們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把鏡子中的那個你叫做“反你”。他們甚至想象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和我們現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的世界在鏡子裡的像。它將是一個由反恆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質構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質是什麼,這一切又可能是真實的嗎? 對於“反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沒有惡作劇的意味。反物質正如你所想象的樣子——是一般物質的對立面,而一般物質就是構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質的存在還被認為是理論上的。在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PaulA.M.Dirac修改了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Dirac說愛因斯坦在質能方程中並沒有考慮“m”——質量——除了正的屬性外還有負屬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許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學家們也已經證明了幾種反粒子的存在。這些反粒子,顧名思義,是一般物質的鏡像。每種反粒子和與它相應的粒子有相同的質量,但是電荷相反。以下是20世紀發現的一些反粒子。 正電子——帶有一個負電荷而不是帶有一個正電荷的電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發現,正電子是反物質存在的第一個證據。反核子——帶有一個負電荷而不是通常帶有一個正電荷的核子。由研究者們在1955年的伯克利質子加速器上產生了一個反質子。 反原子——正電子和反質子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學家制造出第一個反質子(CERN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簡稱)。共製造了九個反氫原子,每一個的生命只有40納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氫原子的產量增加到了每小時2000個。當反物質和物質相遇的時候,這些等價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產生爆炸,放射出純的射線,這些射線以光速穿過爆炸點。這些產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滅,只留下其它亞原子粒子。物質和反物質相遇所產生的爆炸把兩種粒子的質量轉換成能量。科學家們相信這種方法產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進方法產生的能量強的多。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建一個物質——反物質反應機呢?建造反物質推進機的困難之處在於宇宙中反物質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我們將可能看到圍繞我們的這些反應。既然我們的周圍並不存在反物質,我們也不會看到物質和反物質碰撞所產生的光。 在大爆炸產生時粒子數超過反粒子數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兩者都破壞掉了。並且因為開始的時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現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來的那些。今天在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已經沒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學家們發現在銀河系中心附近有一個可能的反物質源。如果那個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著存在天然的反物質,所以我們將不再需要製造反物質。 但是目前,我們將不得不創造我們自己的反物質。幸運的是,通過使用高能粒子對撞機(也叫做離子加速器)這種技術製造反物質是可行的。離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強的環繞的超磁場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場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進。當原子通過加速器出來時,它轟擊目標,創造出粒子。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場分離的反粒子。這些高能離子加速器每年只能產生幾個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億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內在CERN產生的反核子只夠一個100瓦的電燈泡亮3秒鐘。如果要用反核子進行星際旅行將需要消耗幾噸才能實現。 暗物質 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包括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10%不到(約5%左右)。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 幾十年前,暗物質(dark matter)剛被提出來時僅僅是理論的產物,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暗物質已經成為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現在還是個謎,但是如果假設它是一種弱相互作用亞原子粒子的話,那麼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結構與觀測相一致。不過,最近對星系以及亞星系結構的分析顯示,這一假設和觀測結果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同時為多種可能的暗物質理論提供了用武之地。通過對小尺度結構密度、分佈、演化以及其環境的研究可以區分這些潛在的暗物質模型,為暗物質本性的研究帶來新的曙光。 大約65年前,第一次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當時,弗里茲·扎維奇發現,大型星系團中的星系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除非星系團的質量是根據其中恆星數量計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則星系團根本無法束縛住這些星系。之後幾十年的觀測分析證實了這一點。儘管對暗物質的性質仍然一無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佔宇宙能量密度大約20%的暗物質以被廣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膨脹理論之後,許多宇宙學家相信我們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總能量密度必定是等於臨界值的(這一臨界值用於區分宇宙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與此同時,宇宙學家們也傾向於一個簡單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質的形式出現,包括4%的普通物質和96%的暗物質。但事實上,觀測從來就沒有與此相符合過。雖然在總物質密度的估計上存在著比較大的誤差,但是這一誤差還沒有大到使物質的總量達到臨界值,而且這一觀測和理論模型之間的不一致也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尖銳。 當意識到沒有足夠的物質能來解釋宇宙的結構及其特性時,暗能量出現了。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唯一共同點是它們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從微觀上講,它們的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質一樣,暗物質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與普通物質成團並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並且在宇宙中幾乎均勻的分佈。所以,在統計星系的能量時會遺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釋觀測到的物質密度和由暴漲理論預言的臨界密度之間70-80%的差異。之後,兩個獨立的天文學家小組通過對超新星的觀測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由此,暗能量佔主導的宇宙模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宇宙模型。最近威爾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觀測也獨立的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並且使它成為了標準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暗物質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一個僅含有物質的宇宙中,物質密度決定了宇宙的幾何,以及宇宙的過去和未來。加上暗能量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總能量密度(物質能量密度與暗能量密度之和)決定著宇宙的幾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經從物質佔主導的時期過渡到了暗能量佔主導的時期。大約在“大爆炸”之後的幾十億年中暗物質佔了總能量密度的主導地位,但是這已成為了過去。現在我們宇宙的未來將由暗能量的特性所決定,它目前正時宇宙加速膨脹,而且除非暗能量會隨時間衰減或者改變狀態,否則這種加速膨脹態勢將持續下去。 不過,我們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正是暗物質促成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如果沒有暗物質就不會形成星系、恆星和行星,也就更談不上今天的人類了。宇宙儘管在極大的尺度上表現出均勻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則存在著恆星、星系、星系團、巨洞以及星系長城。而在大尺度上能過促使物質運動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勻分佈的物質不會產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結構必然源自於宇宙極早期物質分佈的微小漲落,而這些漲落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留下痕跡。然而普通物質不可能通過其自身的漲落形成實質上的結構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痕跡,因為那時普通物質還沒有從輻射中脫耦出來。 另一方面,不與輻射耦合的暗物質,其微小的漲落在普通物質脫耦之前就放大了許多倍。在普通物質脫耦之後,已經成團的暗物質就開始吸引普通物質,進而形成了我們現在觀測到的結構。因此這需要一個初始的漲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這裡需要的物質就是冷暗物質,由於它是無熱運動的非相對論性粒子因此得名。 在開始闡述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須先交待一下其中最後一件重要的事情。對於先前提到的小擾動(漲落),為了預言其在不同波長上的引力效應,小擾動譜必須具有特殊的形態。為此,最初的密度漲落應該是標度無關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能量分佈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長的正弦波之和,那麼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應該是相同的。暴漲理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提供了很好的動力學出發機制來形成這樣一個標度無關的小擾動譜(其譜指數n=1)。WMAP的觀測結果證實了這一預言,其觀測到的結果為n=0.99±0.04。 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暗物質的性質,就不能說我們已經瞭解了宇宙。現在已經知道了兩種暗物質--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們對暗物質總量的貢獻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質中的絕大部分現在還不清楚。這裡我們將討論暗物質可能的候選者,由其導致的結構形成,以及我們如何綜合粒子探測器和天文觀測來揭示暗物質的性質。 最被看好的暗物質候選者 長久以來,最被看好的暗物質僅僅是假說中的基本暗性粒子,它具有壽命長、溫度低、無碰撞的特殊特性。壽命長意味著它的壽命必須與現今宇宙年齡相當,甚至更長。溫度低意味著在脫耦時它們是非相對論性粒子,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團。無碰撞指的是暗物質粒子(與暗物質和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質暈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這些粒子僅僅依靠引力來束縛住對方,並且在暗物質暈中以一個較寬的軌道偏心律譜無阻礙的作軌道運動。 低溫無碰撞暗物質(CCDM)被看好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CCDM的結構形成數值模擬結果與觀測相一致。第二,作為一個特殊的亞類,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的解釋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間相互作用很弱,那麼在宇宙最初的萬億分之一秒它們是處於熱平衡的。之後,由於湮滅它們開始脫離平衡。根據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計,這些物質的能量密度大約佔了宇宙總能量密度的20-30%。這與觀測相符。CCDM被看好的第三個原因是,在一些理論模型中預言了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選粒子。 其中一個候選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一種超對稱模型中提出的粒子。超對稱理論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論的基礎,它要求每一個已知的費米子都要有一個伴隨的玻色子(尚未觀測到),同時每一個玻色子也要有一個伴隨的費米子。如果超對稱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隨粒子將都具有相同質量。但是由於在宇宙的早期超對稱出現了自發的破缺,於是今天伴隨粒子的質量也出現了變化。而且,大部分超對稱伴隨粒子是不穩定的,在超對稱出現破缺之後不久就發生了衰變。但是,有一種最輕的伴隨粒子(質量在100GeV的數量級)由於其自身的對稱性避免了衰變的發生。在最簡單模型中,這些粒子是呈電中性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理想候選者。如果暗物質是由中性子組成的,那麼當地球穿過太陽附近的暗物質時,地下的探測器就能探測到這些粒子。另外有一點必須注意,這一探測並不能說明暗物質主要就是由WIMP構成的。現在的實驗還無法確定WIMP究竟是佔了暗物質的大部分還是僅僅只佔一小部分。 另一個候選者是軸子(axion),一種非常輕的中性粒子(其質量在1μeV的數量級上),它在大統一理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軸子間通過極微小的力相互作用,由此它無法處於熱平衡狀態,因此不能很好的解釋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軸子處於低溫玻色子凝聚狀態,現在已經建造了軸子探測器,探測工作也正在進行。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世紀謎題 21世紀初科學最大的謎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提出了挑戰。暗物質存在於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人們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構成也和人類已知的物質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物質的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類已知的核反應為例,反應前後的物質有少量的質量差,這個差異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卻可以使物質的質量全部消失,完全轉化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質能量的14倍以上。 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 圍繞暗物質和暗能量,李政道闡述了他最近發表文章探討的觀點。他提出“天外有天”,指出“因為暗能量,我們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我們的宇宙在加速地膨脹”且“核能也許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變相連”。 暗物質是誰最先發現的呢? 1915年,愛因斯坦根據他的相對論得出推論:宇宙的形狀取決於宇宙質量的多少。他認為,宇宙是有限封閉的。如果是這樣,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必須達到每立方厘米5×10的負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觀測到的宇宙的密度,卻比這個值小100倍。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失蹤”了,科學家將這種“失蹤”的物質叫“暗物質”。 一些星體演化到一定階段,溫度降得很低,已經不能再輸出任何可以觀測的電磁信號,不可能被直接觀測到,這樣的星體就會表現為暗物質。這類暗物質可以稱為重子物質的暗物質。 還有另一類暗物質,它的構成成分是一些帶中性的有靜止質量的穩定粒子。這類粒子組成的星體或星際物質,不會放出或吸收電磁信號。這類暗物質可以稱為非重子物質的暗物質。 Abell 2390星系團(上半圖)和MS2137.3-2353星系團(下半圖),距離我們約有20億光年遠。上圖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假色照片,而相對應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錢卓拉X射線觀測站所拍攝的X射線影像。雖然哈勃望遠鏡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數量眾多的星系,但在X射線影像裡,這些星系的蹤影卻無處可尋,只見到一團溫度有數百萬度,而且會輻射出X射線的熾熱星系團雲氣。除了表面上的差異外,這些觀測其實還含有更重大的謎團呢。因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總質量加上左方雲氣的質量,它們所產生的重力,並不足以讓這團熾熱雲氣乖乖地留在星系團之內。事實上再怎麼細算,這些質量只有“必要質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伯望遠鏡的深場影像裡,重力透鏡效應影像也指出造成這些幻像所需要的質量,大於哈勃望遠鏡和錢卓拉觀測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系團內大部分的物質,是連這些靈敏的太空望遠鏡也看不到的“ 暗物質”。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不過,茲威基的結果許多人並不相信。直到1978年才出現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就是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我們知道,根據人造衛星運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測出地球的總質量。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範圍內的總質量。這樣計算的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於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結論似乎只能是:星系裡必有看不見的暗物質。那麼,暗物質有多少呢?根據推算,暗物質佔宇宙物質總量的20—30%才合適。 天文學的觀測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質,特別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質的暗物質。據天文學觀測估計,宇宙的總質量中,重子物質約佔2%,也就是說,宇宙中可觀測到的各種星際物質、星體、恆星、星團、星雲、類星體、星系等的總和只佔宇宙總質量的2%,98%的物質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質的暗物質當中,冷暗物質約佔70%,熱暗物質約佔30%。 標準模型給出的62種粒子中,能夠穩定地獨立存在的粒子只有12種,它們是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光子、3種中微子、3種反中微子和引力子。這12種穩定粒子中,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是帶電的,不能是暗物質粒子,光子和引力子的靜止質量是零,也不能是暗物質粒子。因此,在標準模型給出的62種粒子中,有可能是暗物質粒子的只有3種中微子和3種反中微子。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天文學家艾倫森發現,距我們30萬光年的天龍座矮星系中,許多碳星(巨大的紅星)周圍存在著穩定的暗物質,即這些暗物質受到嚴格的束縛。高能熱粒子和能量適中的暖粒子是難以束縛住的,它們會到處亂竄,只有運行很慢的“冷粒子”才能束縛住。物理學家認為那是“軸子”,它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冷“微子,質量只有電子質量的數百萬分之一。這就是暗物質的軸子模型。 軸子模型是否成立,最終得由實驗裁決。最近,還有人提出,暗物質可能是一種稱做“宇宙弦”的弦狀物質,它產生於大爆炸後的一秒期間內,直徑為1萬億億億分之一釐米,質量密度大得驚人,每寸長約1億億噸。這種理論是否成立,同樣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為探索暗物質的秘密,世界各國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這個領域努力工作,相信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的那一天不會太遙遠了。 在引入宇宙暴漲理論之後,許多宇宙學家相信我們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總能量密度必定是等於臨界值的(這一臨界值用於區分宇宙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與此同時,宇宙學家們也傾向於一個簡單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質的形式出現,包括4%的普通物質和96%的暗物質。但事實上,觀測從來就沒有與此相符合過。雖然在總物質密度的估計上存在著比較大的誤差,但是這一誤差還沒有大到使物質的總量達到臨界值,而且這一觀測和理論模型之間的不一致也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尖銳。 當意識到沒有足夠的物質能來解釋宇宙的結構及其特性時,暗能量出現了。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唯一共同點是它們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從微觀上講,它們的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質一樣,暗物質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與普通物質成團並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並且在宇宙中幾乎均勻的分佈。所以,在統計星系的能量時會遺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釋觀測到的物質密度和由暴漲理論預言的臨界密度之間70-80%的差異。之後,兩個獨立的天文學家小組通過對超新星的觀測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由此,暗能量佔主導的宇宙模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宇宙模型。最近威爾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觀測也獨立的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並且使它成為了標準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暗物質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一個僅含有物質的宇宙中,物質密度決定了宇宙的幾何,以及宇宙的過去和未來。加上暗能量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總能量密度(物質能量密度與暗能量密度之和)決定著宇宙的幾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經從物質佔主導的時期過渡到了暗能量佔主導的時期。大約在“大爆炸”之後的幾十億年中暗物質佔了總能量密度的主導地位,但是這已成為了過去。現在我們宇宙的未來將由暗能量的特性所決定,它目前正時宇宙加速膨脹,而且除非暗能量會隨時間衰減或者改變狀態,否則這種加速膨脹態勢將持續下去。 暗物質的蹤跡 暗物質是相對可見物質來說的。所謂可見物質,除發射可見光的物質外,還包括輻射紅外線等其他電磁波的物質。雖然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大部分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但探測它們發出的各種電磁波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存在。暗物質不輻射電磁波,但有質量。 科學家為什麼會提出“暗物質”這個概念?宇宙中有沒有暗物質? 在物理學中,把狀態變化的“轉折點”成為“臨界點”,比如水變成冰,溫度臨界值(或者說“臨界點”)為0℃。宇宙學的研究認為,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與決定宇宙是膨脹還是收縮的臨界值,相差不會超過百萬分之一。可是,宇宙中發可見光的恆星和星系的物質總量不到臨界值的1%,加上輻射其他電磁波的天體,如行星、白矮星和黑洞等,最多也只有臨界值的10%。 現已知道,宇宙的大結構呈泡沫狀,星系聚集成“星系長城”,即泡沫的連接纖維,而纖維之間是巨大的“宇宙空洞”,即大泡泡,直徑達1~3億光年。如果沒有一種看不見的暗物質的附加引力“幫忙”,這麼大的空洞是不能維持的,就像屋頂和橋樑的跨度過大不能支持一樣。 我們的宇宙儘管在膨脹,但高速運動中的個星系並不散開,如果僅有可見物質,它們的引力是不足以把各星系維持在一起的。 我們知道,太陽系的質量,99.86%集中在太陽系的中心即太陽上,因此,離太陽近的行星受到太陽的引力,比離太陽遠的行星大,因此,離太陽近的行星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比離太陽遠的行星快,以便產生更大的離心加速度(離心力)來平衡較大的太陽引力。但在星系中心,雖然也集中了更多的恆星,還有質量巨大的黑洞,可是,離星系中心近的恆星的運動速度,並不比離得遠的恆星的運動速度快。這說明星系的質量並不集中在星系中心,在星系的外圍區域一定有大量暗物質存在。 天體的亮度反應天體的質量。所以天文學家常常用星系的亮度來推算星系的質量,也可通過引力來推算星系的質量。可是,從引力推算出的銀河系的質量,是從亮度推算的銀河系質量的十倍以上,在外圍區域甚至達五千倍。因而,在那裡必然有大量暗物質存在。 那麼,暗物質是些什麼物質呢? 宇宙學研究發現,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產生的各種基本粒子中,有一種叫做中微子的粒子不參與形成物質的核反應,也不與任何物質作用,它們一直散佈在太空中,是暗物質的主要“嫌疑人”。 但中微子在1931年被提出來以後,一直被認為質量為零。這樣,即使太空是中微子的海洋,也不會形成質量和引力。曾有人設想存在一種“類中微子”,它的性質與中微子類似,但有質量。可是一直沒有發現“類中微子”的存在。 極小的中微子運動速度極高,可自由穿透任何物質,甚至整個地球,很難被捕找到。但中微子與物質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碰撞時,會使他們撕裂而發出閃光。探測到這種效應就是探到了中微子。但為了避免地面上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必須把探測裝置(如帶測量儀器並裝有數千噸水的水箱)放在很深(如1000米)的地下。 1981年,一名蘇聯科學家在試驗中發現中微子可能有質量。近幾年,日、美科學家進一步證實中微子有質量。如果這個結論能得到最後確認,則中微子就是人們尋找的暗物質。 尋找暗物質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如中微子確有質量,則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將超過臨界值,宇宙將終有一天轉而收縮。關於宇宙是繼續膨脹還是轉而收縮的長久爭論將塵埃落定。。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評估一種病毒的危害性,我們主要考慮下面幾個因素:

1、病毒的傳染力

2、病毒的危害性

3、人類應對病毒的能力


1和2,主要是病毒自身的特點。

病毒傳染力弱大家都不會擔心,哪怕致死率高反正也擴散不出去。病毒危害性弱也不用擔心,感染了就感染了唄。

最怕的就是感染力強,危害性又高。

3指的是人類自身應對能力的問題,有些烈性病毒比如天花,儘管傳染性和危害性都很強,但人類已經有了疫苗,也基本不足為懼怕。

可惜的是,面對新冠病毒,這三個要素我們都處在非常不利的局面。

先來看此次新冠肺炎的傳染力。

這裡要科普一下:在傳染病學裡面,我們通常用一個指數R0(基本傳染數)來評估一種疾病的傳染力。這個指標的意思是,一個得病的人平均會傳染幾個人。

R0值越大,說明疾病的傳染性越強。

這次新冠病毒的R0,平均測算下來是3.7。只看數字大家沒什麼感覺,對比其他病毒之後才會明白這個數值的恐怖之處。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季節性流感來說吧。流感說是“感冒”,其實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和感冒可以說完全是兩種疾病。

每年我們幾乎都會遭遇季節性流感,粗略估計,一次季節性流感在全球範圍大概能感染2-3億人。幸運的是季節性流感的重症率和致死率相對都比較低。

季節性流感的R0是多少呢?大概是

1.3左右

一種RO值只有1.3的傳染病,每年都可以感染億人規模,那麼RO值為3.7的新冠病毒感染同樣規模人群只會容易得多!

要知道,病毒的傳播往往是指數量級爬升的。也就是說,R0值每大一點點,傳播擴散速度都會大很多。

再來看另一個對比案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全球肆虐,在一年多時間裡最少感染了10億人,並且造成了5000萬-1億左右的死亡人數,造成的損失超過世界大戰。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那麼西班牙大流感的R0值是多少呢?也就2-3左右。

新冠病毒高達3.7的R0值,意味著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郵輪這樣的密閉空間),其傳染率甚至有機會達到100%,只要有接觸就會得病。

我們再看一下多種烈性傳染病的R0值: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可以看到,除了曾經令全人類都畏懼的麻疹、天花之外,傳染力最強的疾病就是現在我們面臨的新冠肺炎了。

和它相比,非典、西班牙流感等都只是弟弟。

以上只是理論分析,但實際發生的幾個案例恰好論證了理論。

一個是鑽石公眾號郵輪,儘管也採取了一些隔離措施,但是患者還是從最開始的零星幾個飆升到後面的600多個。

一個是韓國,只是因為一個大媽感染了新冠病毒,幾次聚會後就導致上千名邪教徒感染。有段時間,韓國確診患者中甚至有超過70%都是邪教徒。

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就是如此恐怖。

所以我才說,如果不及時控制,新冠肺炎感染過億人口並非不可能。而下面也會說,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並不低。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再來看看新冠肺炎對人體的危害性。

有段時間,網絡上聲稱新冠肺炎只不過是一次“大號流感”,國外也有不少類似的說法。

不得不說,這種誤導性說法真的害死人了。

網上之所以有這種論調,是因為很多人都看到,除了湖北武漢地區之外,新冠肺炎在其他地區的致死率並不“高”。

我們來看截止到今天的國內數據: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可以看到,新冠肺炎在湖北的致死率是4.2%,武漢是4.6%(這兩個地區一度超過10%,後面持續回落),而在廣東是0.51%,浙江是0.08%,黑龍江是2.7%。

也就是說,除了湖北武漢之外,哪怕是比較嚴重的黑龍江也只有2.7%,很多地區致死率都不到1%。

這些數據的誤導性在於:它沒有考慮到醫療資源對致死率的影響。

病毒首先是在武漢爆發的,而其他地區大多數都屬於零散的輸入性感染。

武漢人口高達1500萬,在全國支援之前床位、口罩、消毒藥、藥物、醫務人員的資源都嚴重不足,所以致死率非常高。

而其他省市,因為患者數目小,相關資源極其充沛,所以致死率才那麼低。

中國是人口大國、製造業大國、地理大國、經濟大國,各方面物資充沛,並且可以採取多個地區支持一地的做法。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其特殊的,根本不能作為其他國家地區的參照。

哪怕這樣,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的整體致死率都在2.3%左右。而作為對比,西班牙大流感的致死率是2.5%

從致死率來看,此次新冠病毒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是同一個量級的。而從傳播力來看,此次病毒的傳播力則遠超西班牙大流感。

再次提醒大家一下,當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全球超過5000萬人死亡!

這再次說明,如果這次疫情失去控制,我們極有可能面臨全球千萬量級的死亡人數。

再來看季節性流感,其實大多數季節性流感的致死率都在0.1%~0.2%左右,遠遠低於這次的新冠病毒。

儘管致死率如此低,傳播率遠不如新冠病毒,但每年全球死於季節性流感的人數都高達幾十萬,重症患者達到幾百萬。

反向看,這次疫情又會怎樣呢?

我實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樂觀。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很多人都會說,西班牙大流感之所以這麼恐怖,是因為那都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人類還很落後。

如今人類科技取得了那麼大的進步,難道還拿一個新冠肺炎沒有辦法嗎?

這就不得不提到前面說到的第三個因素:人類應對病毒的能力。

真相可能難以讓人相信:直到目前為止,人類其實對病毒性傳染病並沒有太多方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也就兩種:一種是隔離,另一種是疫苗。

疫苗的研發週期很長,動輒以“年”為單位,遠水救不了近火,暫且不提。

也就是說,100年過去了,人類對付病毒的方法其實並沒有進步,還是原來的那一套:通過隔離防止病毒傳播。

我們看到這麼多治癒的案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醫院給了病人良好的觀察條件、護理條件,然後讓病人身體達到最佳狀態,然後依靠自身免疫力戰勝了病毒。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也就是說,能否提供充沛的醫療資源,以及是否採取大規模嚴格的隔離措施,是決定病毒是否繼續擴散的關鍵。

很可惜的是,除了中國之外,這個世界大多數其他國家想要做到這兩點都非常非常難。

疫情在伊朗爆發,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哪怕是確診病人,醫院能夠提供的看護條件也非常簡陋,醫生很可能連自身安全都難以保證。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落後國家如此,哪怕發達國家,情況也沒我們想象的那麼樂觀。

比如日本,人口一個多億,但整個國家能夠提供的傳染病隔離病床數只有可憐的1000多張。

哪怕你醫學技術再先進,治癒率再高,可是如果傾舉國之力也只能為1000多人提供醫療條件。面對有可能感染幾十上百萬人的超強傳染病,也約等於零。

可以這麼說,如果疫情真的徹底爆發,地球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提供充足的醫療資源,這已經不是現有的科技條件、經濟條件能做到的事情了。

至此,想要讓疫情停止擴散只剩下華山一條路:隔離政策。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再次想說一句可惜,就是很多國家已經錯過了採取嚴厲隔離措施的最佳時期。

這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但有兩點至關重要:

1、其他國家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歧視和看低

2、中國抗疫取得的成果“誤導”了他們


因為外媒的長期誤導,其實國外對中國的認知是存在非常大偏差的。

在很多老外眼中,中國依然是那個貧窮、落後、骯髒、混亂的國家,對中國人的歧視、對中國體制的歧視從未消失。

疫情在中國爆發後,中國政府經歷了短期的混亂,後面迅速採取了各種有力措施,控制住了疫情。這其實是在以舉國之力、巨大代價,為世界爭取了寶貴的2-3周時間。

可惜的是,很多老外非但不感激中國,反而將精力放在嘲諷中國上。

如果你上一下Youtube,會發現疫情相關的視頻下,很多老外的評論都是在批評中國的體制、rq,嘲笑中國當初的混亂,說誰叫中國人吃蝙蝠……

此外,中國因為應對得當,有力控制住了病毒的致死率,也“誤導”了老外,這才產生“此次新冠肺炎不過就是大號流感”,“中國政府應對過激”之類的說法。

關於這一點,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有一段話有深刻的闡釋: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其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裡高度表揚了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說明了其他國家目前的實際狀況。

其中專家還有段話是這麼說的:

我很擔憂中國的數字可能會讓人們有虛假的安全感,我們應到認識到病症的危險,同時謹慎看到中國的數字……


通俗一點,這位專家的意思是,“各位,中國的致死率是2.3%,不代表你們國家的致死率也能降低到2.3%。中國能控制住疫情,不代表你們也能控制住疫情啊。”

之所以特意說了這段話,是因為外國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存在種迷之自信,“既然中國這麼落後的國家都輕鬆控制住疫情了,我們發達國家當然不在話下”。

正是這種偏見和傲慢,讓很多國家錯失防空疫情的寶貴時期,而當疫情真正爆發起來後,就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問題了。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次疫情,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只是一聲號令,然後就全國動員、百姓蹲家,再然後就是疫情慢慢被控制住了。

我們忽略了一個前提——中國在全世界都是極其特殊的一個國家。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不代表其他國家也能做到。

中國的特殊,在於下面幾點:

1、一群足夠“聽話”的老百姓

聽話在這裡是褒義詞,指的是願意遵循必要的規則和做法。

中國的老百姓,確實時不時也會給些小批評,發些小牢騷。但是一出大事,“跟著國家走”是二話不說的。

國家不讓出門,大多數人就真的蹲家裡了。國家讓帶口罩,所有人的口罩就安排上了。主要大家意識到這是對的,全國上下都是一條心乖乖執行的。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在國外卻沒那麼容易,在“皿主”名義下,老外們早已經習慣了我行我素,將政府的建議當屁話。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韓國哪怕政府三令五申,邪教還是照樣聚會;在日本,哪怕世界衛生組織給了建議,民眾還是不帶口罩去跑馬拉松;在美國,專家建議別出去多買口罩,老百姓卻開始囤槍支彈藥……

2、一幫足夠團結的中國人

中國人,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團結、最願意為同胞付出的種族。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湖北武漢一出事,馬上就是全國支援。要口罩給口罩,要藥物給藥物,要人員給人員。國家還沒出聲,民間已經迅速動員起來了。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而其他國家,各個地區基本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給他人添亂就算不錯了。

3、一個行動力超強的政府

對抗疫情,是一項超級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最短時間內調動全國資源,需要迅速調整體系分工職責,需要及時通報疫情數據,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行動力強的政府。

而中國政府,正好是世界範圍內都最強有力、最高效的政府之一。

所以,我們會看到各省迅速啟動一級事件,不盡責的官員被下馬,相關工廠迅速開工,全國醫療人員支援武漢,這些都是政府在後面出力。

對比,我們也看到了日本政府的推諉,韓國政府的無能,美國政府的傲慢,以及各個“皿煮“國家在應對政府要求措施時的不屑。

比方說,近日安倍晉三要求全國各地公立中小學自3月2日起停課,但京都市、金澤市等地區紛紛表示將“繼續開課”。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你能想象嗎?疫情無比緊張,一國首相要求學校停學,各個地區居然紛紛抗命?

任何事情只要掛上“皿煮”的旗號,哪怕是再愚蠢的決定,在這些國家也變得正常了。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其他國家已經意識到了疫情的嚴重性,想要採取得力措施,又怎麼可能真正執行下去呢?

4、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製造業大國

中國有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3個省,一方有難可以八方支援。

中國是全球工廠,製造業大國。只要機器發動起來,藥物、口罩、消毒液可以源源不斷製造出來,馳援災區。

比方說口罩,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口罩的產能可能至少有30%都在中國。可哪怕是這樣的底蘊,有段時間我們都買不到口罩。那麼疫情如果在其他國家爆發,他們會面臨的情況可想而知……

所以對其他國家來說,應對疫情唯一的時期,就是剛剛爆發數量還不多的時候馬上就採取果斷措施。可惜因為傲慢和偏見,在這段時期他們偏偏無動於衷。

這種時候我們不應該幸災樂禍,因為這群“豬隊友”在後面很可能會拖累我們。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因為錯過了防控的黃金期,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目前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嚐到惡果了。

看下意大利的最新數據: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確診1713人,治癒83人,死亡41人,致死率2.4%。

事實上,意大利已經算是世界範圍內較早停止“危險航班”的國家了。

錯就錯在以為停止了航班就能隔絕疫情,國內很少採取相關措施,民眾也完全不重視,結果疫情一下子就爆發了。

再來看韓國的數據: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累計確診4212人,治癒30人,死亡22人。

粗看死亡率不高,但我們要知道,韓國的4000多人是在幾天時間內爆發起來了。也就是說這些人剛剛得病不久,韓國的死亡高峰還沒到來。

從爆發情況來看,韓國可能已經徹底失控。以政府的軟弱,接下來的情況真的不堪設想。

再看伊朗的情況: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累計確診978人,治癒175人,死亡54人,死亡率高達5.5%。

之所以死亡率如此高,是因為伊朗目前的國力根本沒法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醫療條件。

從伊朗的數據,我們基本可以推測如果疫情在其他貧窮落後國家爆發,它們會面臨的是如何恐怖的局面。

還有像日本、美國等地,之所以數據“看似正常”,完全是因為政府根本不進行大規模檢測,反正“不檢測就沒有確診患者”。

以前我們是恐懼疫情“全球爆發”,但事實上,現在疫情已經在全球範圍爆發!

而根據以上分析,其他國家對抗疫情,要麼國力不允許、要麼醫療資源跟不上,要麼政府根本無法進行這樣的大規模動員。

也就是說,地球上大多數國家能做到的,可能也就是稍微看顧一下重症患者了。剩下的,基本只能交給天意。

再想一下新冠肺炎RO值高達3.7的恐怖傳播力,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呢?真的令人不寒而慄……

非洲埃博拉病毒夠恐怖吧,最後也只死了幾千人。03年的SARS夠厲害吧,最後死了不到1000人。

其實,最恐怖的病毒並不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而是像新冠肺炎這樣致死率比較高,傳播力一流的病毒。

你說它致死吧,又不是人人都會死。你說它不厲害吧,一不小心你就得病了。就是在這種觀望中,病毒就擴散出去了,控都控不住,這就是慢刀子殺人、溫水煮青蛙。

疫情就像一枚巨大的石子被投到池塘中,激起的漣漪會影響到整個池塘,我們每個人都深陷其中,難以置身事外。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按照傳染病學的模型估計,這次全球爆發如果控制不住,甚至到最後會有超過1億人被感染,數百萬甚至過千萬人死亡。

這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疫情爆發在貧窮落後、生產力薄弱的國家,病毒的致死率會非常非常高,因為它們根本無法提供哪怕是基礎的醫療條件。

無數人會因此死去,當自身生命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民眾會是什麼反應?

可以想象,這些國家將會民不聊生、政局動盪,甚至政權都會被顛覆、戰亂四起。

面臨絕望的一部分人會成為匪徒、極端分子、搶劫犯、強姦犯,整個國家會陷入混亂之中。

如果疫情爆發在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家的能力也不足以應對那麼多的患者。

這些國家的很多企業會倒閉,無數百姓會因此失業。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儲蓄率都非常低,老百姓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又喜歡超前消費。

帶來的後果是,他們會無力償還房貸、車貸,企業無法償還企業貸款。飆升的斷貸會衝擊金融體系,由此帶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無論什麼政黨上臺,都會迅速遭受非議,政客們會吵成一鍋粥,卻誰都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們已經處在全球化分工的時代,任何國家的產業鏈要麼是其他國家的上游,要麼就是下游,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因此,這些國家的動盪,勢必會波及到所有關聯國家,直到所有國家都被拖下水。

在最壞的情況下,全球的生產製造格局、經濟格局可能都會來一次大洗牌,徹底變一個樣貌。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的影響其實和世界大戰類似。每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都會徹底改變。而這次的新冠肺炎,很可能也會帶來同樣的結果。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可以預見的是,再過一段時間,中國會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哪怕現在我們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疫情國,已經有很多國家的老外拼了老命往中國飛。

哪怕政客說的再輕鬆,鍵盤俠在網上說的多囂張,對中國有多嘲諷,一旦要用生命來投票的時候,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很誠實的。

但是我們也千萬別高興的太早,很快我們就會面臨病毒的“反向輸入”。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在發生了: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只要中國還想搞經濟,就避免不了和國外打交道,就不可能徹底封鎖國門,杜絕老外來中國。

而隨著國外疫情不斷爆發,這種“老外來到中國感染中國人”的情況就不可能完全避免,這就是病毒的“反向輸入”。

哪怕我們徹底控制住了疫情,也擋住這種反向輸入。只有全球疫情都得到控制,才能稱得上是徹底安全。

國外疫情的爆發,也會對國內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我有朋友是做跨境電商的,正好貨物源頭國爆發疫情,結果貨物無法出關進入中國,他的生意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我是做國內貿易的,可是合作工廠的很多生產材料都要從韓國進口。現在韓國疫情爆發,工廠也說有可能很多材料無法進口。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簡單說就是,外面的東西進不來,國內的東西出不去,不管哪一種帶來的都是生意的停滯。

這個世界的大多數國家,早已經在事實上緊緊捆綁。那種眼看他人深陷水火,自己獨善其身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今年,國內大多數行業的情況都不會特別樂觀,要做好全年寒冬的準備。所謂疫情過後的“報復性消費”,只是痴人說夢而已。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我只能給下面幾個建議:

1、一定要保住你現在的工作

今年大多數企業都會過得非常艱難,裁員、降薪都算是家常便飯,搞不好整個企業都會破產。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普通人千萬要保住自己的工作!要知道,企業破產我們抵抗不了,但沒事真的別隨便辭職隨便跳槽了,工作也別划水了。

一旦失去工作,今年你想再找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就真的沒那麼容易了。

大多數中國人都揹負著房貸,一旦失去收入來源,後果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承受的。

2、儘量避免和老外接觸,避免去公共場合

估計再過一段時間,國內的疫情會徹底控制住,剩下的感染案例將以國外的反向輸入感染為主。

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未來3-6個月我們都應該儘量避免和老外接觸。特別是那些剛從國外(特別是疫情爆發國)過來的老外。

既然已經忍了那麼久,不妨再忍忍。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也儘量避免去公共場合。

3、多鍛鍊身體,提高免疫力

說到底,到目前為止人類都拿病毒沒太多辦法,治癒的患者本質上還是“自愈”。

也就是說,萬一不幸感染,決定我們生死的主要還是我們自身的免疫力。

中國人普遍缺乏鍛鍊,正好現在有了時間,不妨多抽出時間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4、縮減不必要開支,做好過冬準備

現在國內消費主義盛行,大家都習慣了沒事就買買買。提前消費、超前消費已經成為常態。

但是超前消費有個前提,就是我們有穩定的、可預期的收入。

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到底會有多大,目前誰都說不清楚。是不是哪天會突然失業,我們也不可預料。

既然如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縮減一切不必要的開支,提前為過冬做好準備。

這樣的準備,還需要做多長時間呢?這就要看疫情什麼時候才能徹底過去。

為啥疫情全球爆發不可避免?看這一篇就夠了


那麼,到底疫情什麼時候才會過去呢?

目前來看,疫情告別我們的方式,很可能是下面幾種情況:

1、氣候影響

病毒喜寒怕熱,當年國內的SARS也是天氣變熱之後慢慢消失的。

所以此次新冠肺炎也有可能類似。隨著氣溫慢慢提升,病毒可能慢慢進入沉睡狀態,疫情就逐漸消失了。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估計就要等到5,6月份去了。

因為南北半球氣溫相反,如果疫情進一步擴散,兩個半球都有很多國家被感染,情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2、病毒毒性減弱

一般來說,傳染病的病毒隨著不斷傳播,其毒性會慢慢減弱。

此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RNA單鏈病毒,變異速度比一般病毒更快。隨著傳播的擴散,未來的患者感染的可能已經是二代、三代病毒,其毒性會相對減弱。

當病毒毒性減弱到不再致死,甚至不再重症的時候,其威脅性也就不再存在了,可以認為疫情也算過去了。

但是目前,病毒毒性減弱的情況還沒確定,只是說存在這樣的可能性。而且哪怕能得到這個時候,人類已經付出慘重代價了。

3、有效疫苗的推出

應對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還是疫苗。

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加快節奏研發新冠病毒的有效疫苗。但是疫苗的研發生產週期一向很長,一般都要1-2年左右。

以病毒的傳播能力,等到疫苗出來,人類同樣可能已經損失慘重了。

4、世界各國都採取得力手段掐滅病毒

如果全世界所有疫情國都能像中國一樣,估計也能很快掐滅病毒。但是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約等於零……

綜合來看,1和3已經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結局了。不同的情況,意味著人類會面臨完全不同的命運。

當然,還有第5種可能,就是病毒莫名奇妙就傳播力下降了,甚至徹底消失了。

說實話,哪怕完全不抱希望,可這還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現在不止是國外,國內盲目樂觀的人也很多,而且還越來越多,這讓我非常擔憂。

花了近10個小時查資料寫成本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讓你重新看待本次的疫情。也希望你將本文轉給朋友,多提醒一個是一個。

畢竟,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場戰爭,希望大家都做好打仗的準備。

阿何,清華大學理工男,職場充電寶&唯庫創始人,感性理性兼備的寫作者,國內知名個人成長研究者,個人公眾號:阿何有話說(ID:aheshiwo)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