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抗疫 全港學校大考驗

停課不停學”抗疫 全港學校大考驗

 圖:“停課不停學”,全港大多學校採用網上平臺教學,圖為浸信會天虹小學 dreamstarter 網上學習支援課堂

網上教學 八成老師稱支援不足

  疫情期間為響應“停課不停學”,全港大多學校採用網上平臺教學,網絡教學的需求日益凸顯。不過,在教育局的校本機制政策下,“校校有本自用的教材”。有學校每天按照正常課程表安排,短片與實時教學並用;但亦有學校每日只通過平臺發放家課,任由學生“自學成材”,自控力低的學生便“停課‧真停學”。資深一線教育工作者指出,此次疫情猶如大浪淘沙,篩選出一批在資訊科技教育,特別是推行電子教學上稍微落後的學校。如何迎接信息化教學的浪潮,老師、學校乃至政府都需深思。■大公報記者黎慧怡

直資學校主任李曉迎老師在進入任教學校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接受資訊科技教育培訓,學習使用各種網上教學系統,加上他自身對電子教學比較感興趣,也會經常摸索平臺的使用技巧。李曉迎說,這次疫情期間,系統性的電子教學方式都派上用場,每日遵循原來的課表,按課表進行實時視像(直播)授課,上載PPT、拍攝剪輯教學短片、上傳工作紙、用網上聊天與學生互動等,全然駕輕就熟。

手寫工作紙掃描後電郵

另一邊廂,一位教齡超過20年的公立學校文科教師透露,自己對電腦並不精通,亦沒有參加其他資訊科技教學培訓,希望局方在停課期間提供足夠設備支援。該老師平日開Power Point演示時,連“display”按鍵都找很久,遑論使用電子學習平臺進行教學。這次疫情所及,學校要求老師學用網上教學平臺,儘量按照以往上課時間表給學生髮放資料,發放功課;這位老師就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寫工作紙,掃描後用電郵發給學生。

事實上,歷年來政府對公營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投入不少。硬件上,從2004年起,政府每學年為公營及資助學校撥出“資訊科技綜合津貼(CITG)”,2019/20學年每校的津貼額由約21萬元至65萬元不等,學校可用以加強無線網絡服務、添置流動電腦裝置和改善多媒體教學設備等。

然而2018年審計署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6/17年度的過去5年期間,逾半獲發CITG的公營學校沒有用盡津貼撥款,約一成半未動用兩成以上的津貼撥款。而在提升教師電子學習應用的“軟實力”上,教育局發言人指出,局方一直透過專業發展課程及到校支援服務,深化教師的電子學習造詣和運用電子學習工具和資源的能力。

當局過往“軟硬兼顧”,但是當落實到每位教師身上時,成效存疑。近日,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一項調查發現,近五成受訪老師認為網上電子教學不能達到“停課不停學”,有近八成認為教育局提供的相關支援不足夠。有中學教師指,局方提倡實時網上教學,但過往無相關訓練,製作教材容易遇到技術困難;教師亦難以監察學生學習進度,例如有學生會邊打機,邊“上堂”,學習成效不理想。

反思資訊科技教學不足

李曉迎認為,從這次疫情中,可以看出各校網上教學的差距,給學校機會借鑑他校優點,反思自己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的不足。李曉迎說,每年政府在CITG撥款上投入不少,但他觀察到,有些公立學校的老師在這方面仍然固步自封,“當我們在思考目前教育熱點議題時,他們還停留在討論網絡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度上。”他續說:“如果校長或學校管理層缺乏前瞻性,那麼只會拉大與其他學校、甚至與世界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