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韓國紀錄片《遇見你》一經播出就引起了互聯網巨大關注,僅新浪VR端口的播放量超過千萬。

《遇見你》講述了一個韓國家庭失去他們7歲的小女兒娜妍的故事,通過攝影測量、動作捕捉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力量,該團隊重現了娜妍與母親的最後一次見面。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故事發生在三年前,韓國一個普通的家庭。

四兄妹中最健康的三女兒娜妍,因為咽喉腫痛住院,卻一週都沒有退燒。

轉到大醫院後,娜妍被確診為白血病,夏天住院,短短一個月後,秋天剛剛來臨,娜妍就離世了。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娜妍的離去太猝不及防,因此娜妍媽媽一直沉浸在哀傷中。

想念到極致,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天氣很晴朗的時候,媽媽在想念娜妍;陰天的時候,媽媽又因為陰天在想念娜妍;看見雲朵,媽媽會想象短髮的女兒在裡面睡覺。

這痛徹心扉的思念無處不在,娜妍媽媽對女兒的愛,並未隨著女兒的離去而消減,反而化作了無時無刻的悲傷。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韓國初創公司歷時8個月開發,使用包括VR等多種技術製作了一部短片。短片重現了娜妍生活中的一系列溫暖回憶。

根據真實世界中孩子的視頻和照片合成出來的娜妍,在VR眼鏡中如此的健康、生動、有活力。也因此,讓孩子媽媽重新擁有了一次和孩子好好告別的機會——在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的溫情告別。

無回應處即是絕境。死亡,就打造了一個這樣的“裂隙”,在“裂隙”這個空間裡,充斥著生者的恐懼、悲傷和無力感,空間的另一方卻永遠不可能給生者隻字片語的答覆。維以不永傷,維以不永懷。

“我很想你。”

“媽媽也很想你。”

愛與被愛,想念和被想念,每個活著的人,最想聽到的回應,應該就是離去親人說一句“我想你”了吧。也唯有這句話,才能填滿親人離去帶來的那個心口上永遠不能癒合的“裂隙”。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想為孩子再慶祝一次生日,想親手為你做一餐家常飯菜,想抱抱你。

怕孩子在那個媽媽去不了的世界,吃不上飯,穿不著衣。

看到娜妍好好的,健康的,甚至有一隻小獨角獸陪伴,媽媽終於能放下一直牽掛女兒的心了吧。

失去親密的人就是失去構成生活的一部分

當我們在生活中失去非常親密的人,會明顯有一種缺失感,或者說會感到失去了構成生活某一部分的東西。

由這種事情引發的悲傷、哀痛,我們稱之為居喪(funeral arrangement),居喪引起的哀傷強度取決於死者與生者兩者關係的親密程度。那些失去直系親屬,如父母、伴侶、兄弟姐妹的人,會比失去祖父母、叔伯的痛苦體驗更深刻、長久。

經歷了親人死亡的人們,也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應激反應,大部分會在幾周,或者2-3周內迴歸正常生活,重新喚起對生命的熱烈追求。

但有的人,像娜妍媽媽,會長期沉浸在哀傷中,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抑鬱等不良症狀。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娜妍爸爸

對於親人的離去,不同的人身心體驗是不盡相同的。

我母親的舅舅,在老伴去世後,沒多長時間就張羅找新老伴兒,女兒不太理解他,但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教養使女兒即便不認同父親的做法,也不會明確表示反對。

直到我媽,他親近的外甥女去看他,我這位舅老爺才道明心跡,他說隱約總能看到老伴兒的身影在晃。

我舅姥爺老倆口都是美術生出身,舅老爺晚年愛畫油畫打發時光,有時兩人還會商量一下構圖、用色,老伴去世後,舅老爺說他畫畫太投入,會忘記老伴去世這件事,然後隨口召喚老伴當參謀,半天無回應,才想起原來人已經不在了。

人們在面臨親人離世這件事的反應,是與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孩子會通過幻想否認死亡,成人會用自身的防禦機制對現實進行合理化的解釋,失去妻子的丈夫可能會更投入工作,也有可能迅速再婚,用再婚妻子的體貼代替亡妻引起的悲痛。

生者對失去親人的應對反應,只要在不影響社會秩序和法律的情況下,我們作為旁觀者都應該支持,最起碼要保持禮貌性緘默。只要他們的行為,能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看到一線光,一絲亮,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那就是好的應對方式。

怎樣從“居喪體驗”中走出來?

這個世界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傷心事,貧困、離別、災難……但死亡最痛,被死亡奪走的生命無法再復生,被死亡奪走的親人無法再擁抱。

然而我們國人往往對死亡這個話題,有所忌諱,因此我們中的一些人在面對永久的別離時,會感到一些無所適從,甚至忌諱躲避。但想要從居喪體驗中走出來,就必須要直面它。

心理學家Jackson(1973)認為有幾種方式可以緩解居喪產生的悲傷,分別是把事情談透,把事情想清楚,把事情做完整

人們的悲傷各種各樣,大部分時候各不相通相融,但死亡悲傷是一致的、相同的。如果您有親人離世,可以試著表達你的情緒,將無意識中的悲傷意識化、言語化,只有當人們注意到了你的悲傷,才能治癒你的孤獨。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在居喪的過程中,生者的腦海會經常有一個死者的“回憶走馬燈”,不斷回憶過世親人的各種瑣事,這時候不要壓抑,讓自己盡情思念,默默理清頭緒,記住那些我們想記住的。

作為居喪者的朋友,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聆聽,用關切的眼神,得體的語言對待他們,幫助他們儘快從悲傷中走出來。人是群居動物,也是社會動物,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從別人的生命得到迴響,才能找到生存的力量

把事情做完整,好好與亡者告別,像娜妍媽媽一樣,把心裡的不捨表達出來,想為亡者做得事也儘量去完成。嚎啕大哭,可以;歇斯底里,可以;默默垂淚,也可以。表達悲傷是戰勝悲傷最好的方式,釋放情緒會讓心境恢復平靜。

借韓國紀錄片《遇見你》聊聊死亡:正因有生死的限制,才更懂珍惜

死亡,是上帝創世紀造人最有意思的設定。正因為生命僅有一次,生命才如此的寶貴。正因為有生死限制,我們才會珍惜與愛人、親人在一起的每時每刻。

正值疫情,困守在家的人們,不斷在微博刷著一個話題——疫情結束,你最想見誰?或者疫情結束,你最想吃什麼?

寫下這篇文字的我,希望疫情結束後,大家能生活如常,能與愛人、親人面對面,話家常。


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點擊“瞭解更多”,備註“頭條”獲取9.9元線上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