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1949年成立的人民海軍已經走過了70個歲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難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了排名世界前列的海上力量。從當初的漁船、炮艇,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水面、水下、空中、太空力量齊頭並進的局面,人民海軍正在闊步向前,走向遠洋。本文以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為對象,重點介紹我國艦空導彈發展的歷程。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055驅逐艦代表著我國現階段海軍最新的科技成果



一、舉步維艱的HHQ-61

二次世界大戰海戰中,航母艦載機佔據了絕度的主角。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海戰,海軍艦艇的主要威脅已經不是戰列艦動輒超過400mm口徑的艦炮,而是來自空中的飛機。擁有戰列艦之王稱呼的“大和號”戰列艦在航母艦載機輪番的攻擊中變得脆弱不堪,根本沒有機會用460mm艦炮與美軍航母決戰。所以制空權對於海軍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誰掌握了天空,誰就擁有了世界“。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正在躲避航空炸彈攻擊的“大和號‘戰列艦


1948年,美國海軍”威奇塔“號重型巡航艦上,一種叫做”小獵犬“的導彈發射裝置開始試裝,其彈體垂直儲藏在甲板的下方,採用雙聯裝回旋發射,是世界上最早的艦空導彈發射系統。儘管當時該導彈發射的速率很低,每30分鐘才能發射一枚導彈,但是它標誌著艦艇防空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從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三T系統(”黃銅騎士“、”小獵犬“、”韃靼人“),前蘇聯的”海浪“、”風暴“、”奧薩“,到英國”海蛇“和法國“瑪舒卡”,第一代艦空導彈蓬勃發展,逐漸取代傳統高炮來抗擊空中來襲目標。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美軍”小獵犬“艦空導彈及發射裝置

而當時的人民海軍處於近海防禦階段,建設剛剛起步,建造的水面艦艇大都是排水量不足千噸的小型炮艇。近海的主要威脅來自臺灣方向,海軍的防空完全可以依靠路基殲-5、殲-6戰鬥機完成。像國外只能在大中型水面艦艇上才能搭載的第一代防空導彈,中國從技術到平臺,從裝備到人才,各個方面都不具備。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50年代從前蘇聯進口的“鞍山級”驅逐艦一度服役到90年代,很遺憾,沒有裝備防空導彈

20世紀70年代開始, 航空技術的長足進步, 使得飛機超低空性能得到了極大提升,加上各種反艦導彈的裝備,國外第二代防空導彈開始發展相應的低空攔截能力。此時美國海軍逐步裝備了遠程標準2增程、中程標準2、標準1增程和標準1、近程“海麻雀”以及末端“拉姆”等四個層次的艦空導彈武器系統。現俄羅斯海軍則裝備了遠程“利夫”、中程“施基利”、近程“克里諾克”、末端“嘎什坦”等四個層次艦空導彈武器系統。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基德級”驅逐艦搭載的“標準-Ⅰ”型防空導彈系統


反觀中國海軍,軍艦的防空武器除了高炮還是高炮,艦空導彈還是一片空白。1974年西沙海戰,中國海軍以劣勝優,以堅強的意志完勝了越南海軍。不過細看整場海戰,如果當時的越南出動空軍增援,那麼當時的中國參戰艦艇將遭受嚴重的空中威脅,整場海戰的天平可能偏向于越南一方。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西沙海戰場景

其實,早在1967年中央軍委就決定:將正在研製的“紅旗”-61地空導彈轉為艦空導彈,裝備在053K型護衛艦上。按照當時的設想,053K護衛艦前後各裝備一套HHQ-61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各備彈12枚。從當時的技術指標來看,1500噸的護衛艦配備24枚艦空導彈,絕對是一款世界上非常先進的防空艦艇。053K護衛艦負責防空,而051驅逐艦責負責反潛,這種配合可以說非常完美。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70年代建造的3600噸的”旅大“級驅逐艦沒有配備任何防空導彈,在當時的海戰中幾乎相當於裸奔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雙聯裝發射的HHQ-61防空導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根本無法短期內完成超前的設計指標,憑空走了不少彎路。起初為雙聯裝下掛式發射架,後來又提高論證指標,直接上三聯裝下蹲式發射架,18枚備彈,並進行了一年半的設計。後來發現053K護衛艦排水量太小,如果硬上方案,那麼艦艇重心不穩,後來只好把原方案推倒重新設計指標。最終決定了雙聯裝上蹲式發射架、12枚備彈、高低方向瞄準、橫縱向雙向穩定、鏈式供彈的發射方案。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HHQ-61裝彈情景

“路轉海"的思路不是輕易能夠實現的,艱難程度遠遠超過了當初的設想。海上作戰環境和陸上作戰環境差別巨大。不但要考慮到溫度溼度的變化,還需要考慮到艦艇搖擺、電磁兼容、鹽水腐蝕等等的因素,再加上當時“文革”的影響,使得導彈的研發一拖再拖。直到1975年,053K首艦531號交船,HHQ-61才真正展開上艦實驗。而此時,中國艦空導彈的發展已經落後了美國整整27年。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搭載HHQ-61防空導彈的053K護衛艦首艦531號


但是上艦實驗並不意味著導彈服役,HHQ-61前前後後掙扎了10年,直到1986年才完成海上定型試驗,順利列裝。HHQ-61導彈採用半主動尋的制導、固體火箭發動機、連續波雷達導引頭、燃氣渦輪發動機等技術,重量和尺寸接近西方早期的“海麻雀”艦空導彈。HHQ-61艦空導彈彈長3.99米,彈徑0.28米,翼展1.166米(彈翼不可摺疊),發射重量300公斤,有效射程10公里,射高8公里,最大速度3馬赫。

裝備HHQ-61導彈後,531艦於1988年參加了“3.14”中越赤瓜礁海戰,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越海軍的505艦。戰鬥結束後,531艦奉命在戰鬥海域執行防空作戰任務,防範越南空軍戰機襲擊。不過當時的越南懼怕了中國海軍的實力,並沒有派空軍襲擊我軍艦艇,使得053K失去了唯一的實戰機會。自此,531艦成為了我國第一代防空護衛艦的絕唱,為我國海軍事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053K護衛艦沒有批量生產確實令人惋惜,不過053K的艦艇設計太過老舊,無法繼續擔負守護海疆的使命。不過自1992年開始,裝備HHQ-61防空導彈的053H2G護衛艦(“江衛”級)在滬東造船上批量生產,先後服役了539、540、541、542四艘。和053K型護衛艦防空導彈不同的是,053H2G護衛艦在主炮後面裝備了6聯裝HHQ-61導彈發射筒,導彈分為上下兩排,可迴轉俯仰。每個發射筒長4米,直徑1.35米,剛好容納下一枚HHQ-61防空導彈。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053H2G護衛艦,可見主炮後六聯裝導彈發射筒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053H2G正在吊裝HHQ-61防空導彈

由於90年代初南海複雜的形式,剛服役的4艘053H2G護衛艦全部服役在了南海艦隊。一旦南海有事,四艘主力護衛艦可以立即前出,迎擊敵對國家的空中威脅。但是我國的第一代艦載防空導彈是上世紀60年代的技術,僅解決了有無的問題,技術指標已經很落後,不足以解決我國海軍日益複雜的防空壓力。海軍亟需更加現代化的防空導彈來解決艦隊的防空問題,更好的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


二、源於“高盧雄雞”的HHQ-7防空導彈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8聯裝HHQ-7點防空導彈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於中美共同面對來自前蘇聯的威脅,兩國有了短暫的“蜜月”期,中國得以有機會接觸歐美國家一些先進的武器系統。而跟中國沒有直接利益衝突的法國在中國推銷了不少先進的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湯姆遜CSF的拳頭產品——“響尾蛇”導彈。中國自80年代引進了一些“響尾蛇”導彈後,進行了國產化改進,形成了直到目前仍在服役的HHQ-7防空導彈。HHQ-7防空導彈性能和可靠性超過了原系統,最大速度2.3馬赫,射高15-5500米,最小射程500米,對掠海導彈的射程為8.5公里,對飛機射程為14公里,系統反應時間6-10秒,殺傷概率70%。HHQ-7導彈一經裝備迅速取代了HHQ-61,成為人民海軍主力的近程防空導彈系統。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法國“海響尾蛇”導彈


“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上)

052驅逐艦同樣裝備著HHQ-7防空導彈

海軍052“旅滬”級驅逐艦的112、113艦,051B型167“深圳"艦、大量建造的052H3“江衛Ⅱ“級護衛艦以及2003年下水的054護衛艦,全部裝備著HHQ-7型防空導彈。之後我國又對HHQ-7導彈進行了一系列的升級改造,推出了升級版本的FM-90N“飛蜢”艦空導彈。

雖然HHQ-7解決了我國90年代至2000年初建造的新型驅護艦的防空問題,但是該導彈只能為艦隊提供基本的點防空能力。同時期的美國已經開始大量服役了“標準-Ⅱ”型遠程防空系統,臺灣海軍準備的“成功”級護衛艦也裝備了“標準-Ⅰ”防空導彈,射程均大大超過了我國的HHQ-7防空導彈。人民海軍亟需一款射程較遠的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導彈系統。


接下來會更新《“長纓在手,敢縛蒼龍”——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發展四十年(下)》,重點介紹2000年以來人民海軍艦空導彈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