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1992年1月,電影《蔣築英》熱映全國。這部還原中國光學專家蔣築英的工作事蹟的電影,震動了中國,也感動了中國。

人們不斷討論著這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是什麼讓他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1938-1982

蔣築英,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生前勇攀科技高峰,填補了我國多項光學領域技術空白;他又甘當“社會主義的鋪路石”,有榮譽有利益都讓給他人,從來想不到自己,成為“科技界的雷鋒”。直至生命的盡頭,仍然在拼命工作。

國家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這是蔣築英常掛在嘴上的話。

這是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集體心聲,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

蔣築英,一個閃亮的名字,永遠光照中國。

01

1956年,杭州學生蔣築英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同學的印象中,他長得最高,非常樂觀,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笑容背後,是他不為人知的辛酸。

他的家庭非常困難,母親身患重病,父親因為歷史問題被勞動改造,作為長子,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蔣築英身上。但是他並沒有放鬆學習,大學期間的寒暑假都選擇了泡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天。除了專業課程成績優秀,蔣築英還利用業餘時間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門外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蔣築英拿到了學校的全額助學金,這才把大學讀了下來。臨近畢業的蔣築英接到了母親的來信。在信中,母親急切盼他回杭州工作,哪怕上海也行。

蔣築英一向孝順,也想就近工作方便照顧母親,但他內心中已經決定在國家缺乏的應用光學領域做研究。

在家鄉幾千裡以外的東北長春,那裡有蔣築英敬仰的光學科學家王大珩和他創辦的中科院長春光機所。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中國光學泰斗王大珩

他最終說服了母親,考取了中國光學泰斗王大珩的研究生,從此扎進了光學領域。每個月42元助學金,只給自己留下極少的生活費,剩下的都寄回老家。

光學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國防、民生等各個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中國沒有能力生產光學玻璃,連照相機鏡片都生產不了,更不用說必須裝置光學玻璃的各種新式武器了。

02

蔣築英接到導師王大珩交給的第一個艱鉅任務,是研製傳遞函數測試儀,這是一種能夠測試攝像機和照相機鏡頭質量的儀器,在我國仍屬空白。

在王大珩的指導下,兩年多的日日夜夜,蔣築英在內的四人研究小組不知揮灑了多少汗水,到了1965年,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蔣築英他們不但完成了任務,而且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王大珩欣喜的說:“他做出來的,總比我想的還要好!”

這一年,蔣築英年僅27歲。

王大珩很喜歡這個專注的小夥子,在他的身上彷彿見到了當年的自己。如果按照現在的軌跡發展,蔣築英將來的成就很可能會超越自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蔣築英熱愛光學,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光學儀器研製上。

他注意到當時的國產照相機拍攝的彩色照片顏色失真,過紅或者過藍,與國外照相機差距很大。

蔣築英經過仔細分析和實驗,發現原因是國產玻璃的透過率差。他通過鍍膜方法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彩色印刷中的色彩也存在問題,蔣築英又和同事們一起為彩印廠設計了電子分色機。

上世紀70年代,電視行業興起,中國彩色電視復原技術非常落後,圖像顏色失真,紅色變成紫色。

為了儘快改變這個局面,他和導師王大珩一起,夜以繼日的攻關,編制出最優化的校色矩陣程序和色質分佈計算程序,最終解決了國產彩色攝像機的顏色和清晰度問題,與國外的先進產品效果相差無幾。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王大珩與蔣築英

試驗成功後,蔣築英握緊拳頭興奮地說:“我們的鏡頭攝像顏色正,清晰度好,有自己的設計特色,誰說中國人不行?”

1982年,在蔣築英的主導下,我國第一座設備完整、高端精度的光學檢測實驗室投入使用。

蔣築英寫撰寫了多篇論文,贏得行業內交口稱讚,長春光機所有個光學天才蔣築英,漸漸地傳開了。

但王大珩卻認為只靠論文來評價蔣築英的貢獻是遠遠不夠的,他的重要貢獻表現在科研和應用的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科研成果,能夠儘可能多地服務於生產需要。

03

蔣築英這個人,在科研和工作上,非常注重細節,能想到很多人想不到的東西,奇怪的是,他從來想不到自己。

以現在的“標準”看,蔣築英就是個“傻子”。

他利用自己的外語功底,翻譯了大量的外語資料供同事們學習;

他幫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論文,發表時卻不讓署自己的名字;

研究所評職稱、分房子,蔣築英多次讓給別人,從來不提漲工資的事情;

接到國外邀請參加學術會議,他讓給合作的同事去,露臉的事情都讓別人幹……

他是所裡出了名的有困難向前衝,有好處向後退。

你猜他怎麼說?

他說:“我就是一塊鋪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鋪路動作,為祖國的科技現代化,為更多的年輕科技人員攀登高峰創造條件。”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些知識分子禁不住名利的誘惑,民間就有了“知識分子要想富,快走出國這條路”。

恰好,王大珩要派蔣築英出國進修,可他跟別的知識分子不一樣。1979年去德國,別人都是買彩色電視機、電冰箱等,可王大珩最終卻買了一臺二手的小黑白電視機,就為了省錢。

國外消費高,他不敢在外面吃飯,都是自己做著吃,就著帶來的榨菜。他把省下來的補貼,給所裡買了一臺英文打字機、一部錄音機、一部分光學設備和20臺計算器。

作為一個優秀人才,待遇和榮譽自然是要考慮的。但是每次要提拔他,他總是推給其他同志,到了1982年才接受所裡的副研究員。

同事們都稱讚蔣築英無私,他說應該先提拔老同志,這樣有利於工作。

他的工作太忙,積勞成疾,患了胸膜炎。可他還是閒不住,搞設計,促生產,還幫著鏡頭廠做銷售。只要是關於光學的,他都願意“插一腳”。單位旁邊就是風景如畫的南湖公園,孩子們央求他帶著去玩一玩,可是孩子都長大了,他也沒去。

1975年,吉林省幾個單位從國外進口了一批相機和鏡頭,找不到人驗貨,最後找到蔣築英,他二話沒說答應下來,一件件的檢測,找出了不少毛病,做成了檢測報告送到相關部門向外商索賠。起初,外商不認賬,等到專業的檢測報告拿出來,啞口無言,只說了一句話:“中國人有內行。”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蔣築英一家四口

妻子說:“他這個人為啥累,誰的活他都幫著幹,有病住院,到醫院找不著他,結果他在實驗室呢。”

王大珩對弟子的評價很貼切,“他(蔣築英)就是科技界的雷鋒”。

04

有人建議王大珩應該提拔蔣築英擔任長春光機所的副所長,王大珩愛才惜才,本著再鍛鍊鍛鍊的態度,沒有立即任命。

在外地的王大珩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那頭的聲音讓他號啕大哭。他本來想把蔣築英作為他的接班人,沒想到再也沒有機會了。

1982年6月,蔣築英到成都出差期間因病不幸逝世,年僅43歲。留下了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孤獨無助的妻子。

妻子回憶,出差之前蔣築英的臉色不好,腹部一直疼,讓他去看醫生,他總說工作要緊,等出差回來再去。死因是,膽囊口被腫物堵住,出現了感染性的休克,直至演化成敗血症。

誰都沒想到,他永遠的回不來了。醫生說,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可別把人家的衣服弄髒了。”臨終前仍然想著自己穿的是借來的背心。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國家需要他就去做,43歲猝死太可惜

蔣築英正處於一個科學工作者的黃金年齡,他的去世,是我國光學界的極大損失。聶榮臻元帥稱讚他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蔣築英生前一直想入黨,卻因為父親勞改沒有機會。在父親被平冤昭雪之後,蔣築英死後被追認為黨員,被追授為全國勞動模範。

05

蔣築英的不幸經過媒體報道後,引發社會對知識分子待遇的大討論。

胡喬木在媒體上發表文章,痛心地提出:“我們為什麼不能更早地注意到他們的病情,在來得及的時候挽救他們的生命呢?我們為什麼不能更多地採取一些嚴格的‘強制措施’,讓他們得到稍微好一些的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得到比較接近於必要的休息呢?”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像蔣築英這樣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在眾人都在追求名利的時候,他們選擇“逆行”,堅守自己的信仰,奉獻自己的一生,只因為那句話“位卑未敢忘憂國。”

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珍惜和保護好這樣的人才,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給他們再好的待遇都不過分。

精神不滅,則民族不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