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創建於1954年的武漢水利學院

1977年2月,我作為新生,在規定時間內趕到了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報到。

水電學院坐落在珞珈山西側,是在原武漢大學的水利系基礎上於1954年組建。這裡是著名的東胡風景區邊緣。珞珈山又稱羅迦山,在武昌東郊。巍峨橫亙,岡巒連綿,花木蔥蘢,建築明麗,地處東湖之濱,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因武漢大學建在此地而遐爾聞名。其東部山腳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擊,噴珠濺玉。山腰佳木交碧,奇花織錦,籬笆錯落,房舍雅緻。每年櫻花盛開時,落英繽紛,令人陶醉。從山腰至山頂,林深茂密,搖蒼飛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山之上下,巨岩層現,奇石峭立,小徑曲繞,異鳥時鳴。

東湖風景區碧波萬頃、青山環繞、山水交融。湖岸曲折,婀娜生姿,其面積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前身是著名聲樂教育家周筱燕女士家的“海光農圃”,解放以後被闢為公園。

水電學院校區山水相映,古木參天,樓房庭院掩映在一片綠色裡,顯得格外優雅恬靜。

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校區

眼下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湖邊的垂柳綠了,草坪綠了。清澈的湖水裡,成群的小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弋…..

在我眼裡,一切都很新奇:水電學院非但規摸很大,周邊的環境也很好。這裡的乳白色教學樓和圖書館是仿歐式建築,上圓下方,隱匿於珞珈山麓的茂密樹林裡,顯得寧靜氣派。

教學區、教師住宅區和學生生活區是自然分割的,互不相擾。學生區,男生和女生也是分片隔離居住的,隔得還挺遠。

我所在的動力系屬學生七舍,是五層筒子樓,每層房間面積不足十平米,要擺兩張分隔成兩等份的條桌和五張上下鋪的架子床。

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昔日男生七舍

3樓3015號房,我與室友共五人,他們是:湖南付承智、廣東辛文元、部隊來的林漢芒,上海的朱建民。

對門的同學是:彭鋒、楊戰華、曾亞壽、王玉棟、潘勇堅。

隔壁的同學是:董誠元、張同慶、宋冬生、李壽山、張(老工人)。

斜對門的同學是:王成祥、李志明、易陽春、李江漢、蘇建蓉。

斜斜對門的同學是:葛洪勳、張鋼鐵、徐漢餘、汪雲生、董津生。

我的女同學是:白桂清、黃寧、張蘇、常瑛、劉春容、江建華等。

這屆同學裡,從工廠來的都帶薪,雖不多,但日子較其他同學好過。

印象中男同學裡,學習成績始終在上游的是楊戰華、王成祥、付承智、朱建民和蘇建蓉。愛打球或鍛鍊的是彭鋒、李江漢、汪雲生、王玉棟、張鋼鐵、葛紅勳等人,只要課餘便會鬧騰。

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7611班的廣東幫

我同舍的上海“簍子”朱建民,雖不帶薪,卻是家庭殷實的小少爺。他的床頂有個皮箱宛若百寶囊,什麼時候開啟時都能取出好吃的東西。最寶貝的是巧克力,非有女生來舍或自覺可喜可賀事發生時他輕易不拿出來,即使拿,給多給少那也是要看人的,有些吝嗇。他那“簍子”的綽號,就是這麼來的。

屬地河南的“老鄉”葛紅勳,是我們班最能吃能睡的主兒。這小子個不高,也不胖,但結實地了不得。每天早晚,他都用涼水洗澡。去食堂,他總是頭一個拿著臉盆似的碗去,打的飯菜無論好壞,呼呼拉拉三下五去二全灌進嘴裡,誰吃不完的只要問他,他不嫌髒,保證幫你消滅乾淨,儼然一副餓死鬼投胎相兒。學校吹熄燈號了,他一伸懶腰倒頭就睡,不到一分鐘就鼾聲如雷。他同舍的人怕他,都一個個求人塞到別的房間去了。記得有一回食堂加餐,每人半斤粉蒸肉,很肥的塊塊,男同學狼吞虎嚥全乾光了。女同學其實也挺想吃但怕人笑話,就裝模作樣說要貢獻出一部分請客。“老鄉”巴不得,竟端著碗分頭找女同學討,結果弄回來一大堆。好傢伙,這“老鄉”竟在眾目暌睽之下,美滋滋地把一堆肥肉全吃乾淨了,看得同學們膛目結舌。

張姓“老工人”,是對一位已在四川小企業工作了10年的同學的尊稱。他老實本份,早已是孩子他爹。他的學生生活平靜,大哥式地從不與小夥子爭長論短。

值得一提的學校的學生生活,尤其是學生食堂伙食。

整個七十年代,中國人都處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歲月裡掙扎,城鎮居民就業率高,但工人收入微薄,除卻“國營”商場、糧油店、肉鋪、食品店之類少得可憐的數家,再無其它市場。老百姓守著憑票供應的日子,舉步維艱。

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學校圖書館

水電學院的學生食堂,實行的是票證制,每人每月花錢買飯菜票,每天分早中晚,餐餐撕票打飯。每到開飯時,可容數百人的大廳內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宛若打仗一般。同學們敲著碗、端著盆,齊往一個封閉的入口擠。

大師傅們則在長方型案臺的三五個大飯桶或方菜盆後端坐著,手拿一個大鐵勺,見人伸碗就在木桶或菜盆裡搗鼓幾下。撐勺者個個技術精湛,那勺子伸進去沉,撈上來的東西也沉,可就在你滿以為這次走運的竊喜之時,執勺的手卻像發羊角瘋似地抖動了,你眼睜睜望著可到碗裡的好東西,卻又落在盆裡去了。

當然啦,撐勺師傅打菜還是用了眼晴的,見男見女,或喜歡、或不喜歡,就或多或少地咣噹一下,將你打發。不管情願與否,打著了飯菜的同學必佰隨著人流,湧向出口去交票。然後呢,你才算自由了,或三五成群在廳外圍蹲、或也走邊吃回宿舍,但有一個事實是肯定的:食堂油水少,同學們吃了這餐就盼下餐,天天感覺餓得不行。因此每逢開飯,一個個都像從餓牢裡放出來一般,那吃像和讒樣兒,形成校園一景。

青春碎片:棲身東湖畔,難忘的武漢水電學院歲月

昔日照相水平差:全班合影就這模樣兒

學生們最盼望的日子,莫過於食堂加餐。每逄節日,同學們才有此榮幸。

有一回,7601班男生集體商議以加塞法逃票,“混水摸肉”,居然成功:十幾個小子美滋滋得到一份紅燒肉後,就故意吵吵嚷嚷著朝出口處瘋擠,弄得驗票者左顧右盼、應接不暇,其中有四人就沒交票混出來了。然後,四個人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空碗,心安理得似地重新去入口處排隊,又打了四份紅燒肉。

不過,這樣的美事只發生三起。食堂後來把關嚴了,7601班的壞小子再沒討著便宜。於是就又有人在湯桶裡打青菜的主意。食堂大廳裡,中晚餐一般都放置著兩三個大木桶,裡邊盛著菜湯,供學生飯後用。7611班一夥,飯前就去木桶裡搶菜,可湯多菜少,勺子在裡邊攪動著,怎麼也撈不著內容。經反覆琢磨,“肉絲”居然取得了成功:俟湯桶內的湯處於靜止狀態時,將勺子輕輕置於桶底,然後輕輕地、穩穩地上移、上移……於是嫩嫩的青菜就盛滿一勺了。

學習苦,伙食差,同學們隨遇而安。那年月,想洗澡得用暖瓶或鐵桶去開水房打回宿舍將就,想買件衣服想吃頓好的得搗騰幾趟公汽,校園生活過得挺不容易。但天南地北一幫子聚在一起,熟了,彼此瞭解了,也就彼此習慣了,喜怒笑罵亂哄哄,閒暇總能尋到些許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