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2003年4月12日,美軍中央司令部新聞發言人布魯克斯准將亮出“撲克牌通緝令”,全世界關注伊拉克戰爭的人都感到出乎意料。到5月2日伊拉克前副總統馬魯夫投降,已經有17名撲克牌上的伊拉克前政府高官落入美英聯軍之手。可以說,撲克牌通緝令發揮了其他通緝形式難以比擬的作用。

天才想法來自印刷工人

激戰過後,美軍要通緝的伊拉克高官不是一個兩個,而是50多個。怎樣才能使美英聯軍士兵儘快熟悉數量如此多的通緝對象,並做到過目不忘呢?如果發給士兵每人一摞資料,相信沒幾個人會耐心去“啃”。而撲克牌正是駐伊美英士兵枯燥生活中的消遣娛樂工具,將通緝的對象印到撲克牌上,不僅攜帶方便,還“寓緝於樂”,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收到通緝效果。那麼,想出這個“天才想法”的人是誰呢?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這個創意出自一名叫斯普林斯頓的年輕印刷工人。據稱,美軍一開始想到的通緝伊高官的辦法相當傳統,是以普通傳單和通緝令形式在伊拉克大量投放,這一任務交給了斯普林斯頓工作的那家印刷廠。由於印刷工作量太大,工人們經常在休息時打撲克來放鬆。斯普林斯頓在打牌時突發靈感,何不把這些通緝對象都印到牌上?於是,他立即登上美軍中央司令部的網站,給負責官員發了一封郵件,講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他的創意被採納了。

撲克牌通緝令問世後,不僅駐伊聯軍士兵幾乎人手一副,美軍還給當地居民特別是巴格達市民分發了近百萬副。不僅如此,這副特殊的撲克還受到美國國內民眾的歡迎,許多人不僅用它來娛樂,還把它作為紀念品收藏或者贈送親友。每副售價5美元,每天出售上萬副。許多普通美國百姓對通緝的伊高官耳熟能詳。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排名順序大有講究

什麼人能“有幸”上這副牌?這些高官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這裡面大有講究。

比如,薩達姆的私人秘書、沒有任何正式官職的阿米德·哈米德·穆罕默德居然跟薩達姆父子排在一起。而在外人看來職位很高的副總理阿齊茲卻排在第42位,與人們的預想出入很大。其原因在於,對伊政權有著深入瞭解的美國情報機構在排序時採取了兩個原則,一是通緝對象情報價值的大小,二是通緝對象實際權力的高低。薩達姆私人秘書雖然職位不高,但掌握著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情報,所以排名就大大靠前。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黑影”成為美軍難言之隱

撲克牌通緝令上還出現了13張“黑影”,只有人名和職位,而無對應照片。這些人平常都隱藏在幕後,就連神通廣大的美國情報人員也搞不到他們的影像資料。目前,這些人一個也沒落網。在撲克牌通緝令中,“4”以下的人全部是伊拉克復興社會黨的地區骨幹。由於這些復興社會黨的地區骨幹在當地都有熟悉環境、信息渠道暢通的優勢,再加上屬於“黑影”人物,美軍要想抓住他們,非常困難。這些人一天不落網,駐紮在伊拉克各地的美軍就一天不得安寧,因為他們隨時可能組織當地的民眾展開反對美軍的鬥爭。

當年,美軍撲克牌通緝令,發明者是位印刷工人,排序大有講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