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這個地級市,1939年才成立,因兩口井而得名

在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流域的釜溪河畔,有一座城市,名叫自貢。雖然他只是四川省的一個地級市,但卻有著中國“鹽都”的美稱。

四川這個地級市,1939年才成立,因兩口井而得名

自貢的鹽業博物館

說起鹽來,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在古代尤為珍貴。自貢這個名字的由來與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今自井區政府所在地有一座井神廟,供奉的是井神梅澤,據說就和鹽有關。

傳說西晉的時候,梅澤帶人在此打獵,看到有動物不斷舔食石頭上的泉水。梅澤用手沾了一下石頭,一嘗鹹的,於是就命人在此鑿井取滷。當鑿到三百尺深時,鹽滷像噴泉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梅澤試著熬煮,得到了白色的食鹽。

鹽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官府認為梅澤立了大功,因此在他死後特意為他建了一座廟,這便是井神廟。

那個能夠噴出鹽滷的鹽井也許是關於自流井最早的傳說了。明朝時期,富順縣人熊過在《南沙文集》中所提新開自流等井,是自流井名稱的最早的文獻記載。史籍中稱,河岸邊有井,自己會流出鹽滷來,所以名叫自流井。

與自流井隔河對望,也有一口鹽井,名叫公井,雖然產量不如自流井,但是鹽的質量非常好,堪稱上品,所以成為了貢品,而這口鹽井也就被稱為了貢井。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公井的鹽能夠成為貢鹽是清末的事情,和一位名叫黃大公的鹽商有關。

黃大公很善於經營,而且為人實誠,他的公井出產的鹽質量好,價格公道遠銷省外許多地方。然而好景不長,道光皇帝在位的時候,國內許多地方都遭了災,老百姓都沒飯吃了,更不用說吃鹽了。另一方面東南沿海的海鹽,由於產糧大,成本低,因此價格也比黃大公的鹽低了很多。

黃大公鹽場,積壓了許多鹽賣不出去,沒辦法了他只好請工人們吃一頓散貨飯,準備各自走人。這些工人一下子沒了飯碗哪還有心思吃飯呢?唯獨一個叫諸葛生的工人不以為意,大吃大喝,全然不把自己將要失業的事情,放在心上。

四川這個地級市,1939年才成立,因兩口井而得名

自貢井鹽

吃飽喝足後,諸葛生建議黃大公說:“既然我們在價格上不是海鹽的對手,何不在名氣上做文章呢?”

黃大公一臉迷茫,看著諸葛生。諸葛生解釋說:“你和皇帝的奶媽是表親,何不走走他的關係,讓皇帝用我們的食鹽呢?如果我們的鹽成了貢鹽還愁賣不掉嗎?”

黃大公一聽果然是這麼個道理,因此準備了金銀珠寶打點皇帝的奶媽。奶媽礙於情面在皇帝面前說了不少好話,而且公井出產的食鹽的確實屬於商品,最終皇帝同意將其列為御用的食鹽。

於是公井出產的食鹽就成為貢鹽了。

自流井在富順縣,貢井在榮縣,兩座井只有一河之隔,共同組成了富榮鹽場,但也僅僅是一個鹽場,還沒有設立行政區。

四川這個地級市,1939年才成立,因兩口井而得名

如今的自貢

抗戰時期,東南鹽場全部淪陷,富榮鹽場的產的鹽要供應西北、西南及兩湖等七個省區。當時政府為了表示對這一地區的重視,於1939年將富順縣和榮縣的一部分劃分出來,成立了自貢市。

從此自貢這個名字便誕生了。如今的自貢是四川省的一個地級市,仍然以產鹽聞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