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文 /夢幻MH01

圖 /網絡

長大之後的你,是否還相信童話呢?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佇立著一座童話王國,童話中的純真、善良一直感動著我們,也成了我們心中那片沒被汙染的淨土。

前言:

2017年《美女與野獸》上映後,有人為華美畫面欣喜,有人為愛情故事哭泣,有人感嘆翻拍毫無新意,有人揶揄劇情空洞乏力……其實,《美女與野獸》並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翻拍,它即包含了對原版動畫主創的緬懷、對迪士尼經典作品的致敬,更有對大量經典歌舞片的巧妙取材。而最關鍵的是,2017版《美女與野獸》是迪士尼對此片的第四版翻拍,也是這部影片的第九次翻拍,我們不禁好奇,是什麼導致這部影片被一次次翻拍呢?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源於18世紀的法國童話故事,由法國女作家維綸紐夫發表於1740年,最早以故事形式出現,1756年 ,故事被改版,法國作家博蒙特將其改寫成更加剪短的版本。

下圖是我整理的所有關於《美女與野獸》這部影片的信息。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美女與野獸》的九次翻拍細況


故事還是老套故事,《美女與野獸》在童話家族中,算是"有資歷"的祖母級別童話,其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神話。

18世紀初,美女與野獸戀愛的故事已經成型,在法國沙龍里以各種"重口味寢室臥談"版本傳播。 1991年,迪士尼別出新意,用女性主義的角度顛覆了舊有的故事設定。

而這部2017年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即還原了同名動畫電影的劇情和場景,又兼具畫面唯美、服飾炫麗、感情真摯等特點,是一部圓夢電影,在中國上映兩週就突破4億票房,可見中國人對童話故事的興趣也很大。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美女與野獸共舞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少女貝爾與父親生活在一個小村中,父親誤闖野獸德城堡,貝爾為救父親,勇敢地來到城堡,父親被救,而貝爾則作為人質被留在城堡中,最終與野獸相愛,成就王子與公主的童話。

為什麼這部童話可以讓迪士尼一版再版,還能有如此大影響?這中間的原因值得總結深思,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童話中滿含希望和憧憬,而迪士尼非常善於造夢圓夢

這部電影中,貝爾對未來的嚮往,對希望的憧憬,是她走向自我成長之路的根源。

《童話的魅力》書中說過:每個童話故事都是一面神奇的鏡子。它即能映照我們內心世界的某些方面,也映照出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所必經的道路。為什麼我們嚮往童話,因為童話可以直擊內心,把我們帶向真善美。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美女與野獸》的宣傳照

迪士尼,一直是真愛和夢想的製造商,一部童話演繹的掏心掏肺、情真意切,一股腦把所有美好和甜蜜都拋灑下來,在迪士尼的世界裡,只有真愛能打敗一切,善良的人才會取得勝利,這種樸素、正直而又執著的個人價值觀,鼓勵著我們用心去工作,用眼睛去觀察,仔細去讀、去思考,去傾盡全力地愛,同時告訴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會有回報,所有的善意都會生根發芽。

這是我們兒時在媽媽懷裡聽故事時所幻想的美好世界,因為堅信、因為真誠和倔強、因為稚嫩笨拙的愛,在頭腦中揮之不去,吸引著我們深深地嚮往。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睡美人》

傳統中的迪士尼公主,都長相貌美,且一事無成,僅僅憑藉自己漂亮的外貌,就可以讓王子一見鍾情,從而收穫幸福。也可以說,迪斯尼的公主一直都是以弱小、弱勢的身份而存在,尤其是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被稱為"傻白甜"三人組。而

《美女與野獸》中的貝爾打破了這種魔咒,以女性新形象、勇敢獨立、喜愛冒險的特質為迪士尼打了一個漂亮仗,同時也打破了傻白甜的魔咒。我想,這也是這部童話一版再版的原因之一。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迪士尼電影中的公主

片中的貝爾是一個典型的鄉下姑娘。她的美不僅僅是皮囊,更在於她不安穩的內心。

她就像是毛姆筆下的夢想家,不想要安穩庸俗的生活,而是嚮往更加廣袤的天空,經歷更多的冒險。

當全村女人都崇拜著加斯頓的強健、英俊與富有時,貝爾就是特立獨行的一支帶刺的玫瑰花。在貝爾看來,加斯特是膚淺的。而貝爾對這樣的男人根本不屑一顧。貝爾從外在到內心的獨立態度,在影片中隨處可見。

貝爾在小村中是一個異樣的存在,她時常捧著書,痴迷地沉浸在書中的世界。她不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和評價,也不認可為女性設立的條條框框。貝爾在村中教孩子識字,會讓村裡人大驚失色;她自己用發明的方法洗衣服,抽出時間讀書,衣服被村民倒在了地上;貝爾對父親訴說自己的苦惱,小村裡的日子一成不變,父親說:保守意味著安穩。

貝爾歌唱著“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待,我的未來我安排,我想要的生活不一樣",她期待有一天生活會改變。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貝爾用唱歌表露心聲

貝爾通過讀書瞭解了外面廣闊的世界,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為她日後走向更廣闊的的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貝爾來到了野獸的城堡,即使會說話的茶壺太太、燭臺盧米亞和時鐘葛士華的出現,也沒有給貝爾造成困擾,在她看來,世界是善良的,它們不會傷害她。漸漸熟悉之後,貝爾想要拯救變成野獸的王子,幫助他走出困頓。

與野獸的溝通一步步深入,貝爾用一首歌曲表達對野獸的感覺,猶豫著要不要接受野獸的愛:

不管那日子多麼痛苦,有愛和希望就滿足,曾經太無知太執著,長大後卻又迷茫,我的童年只活在回憶,有我父親擋風雨,我感覺我已改變,更堅強卻困在這裡。美好的時代,要相信他會重來,就像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會重來。

這首歌揭示了貝爾內心的糾結,一顆成長的心正在慢慢地向著野獸敞開,在美妙的歌聲中我們體會著貝爾的心理變化。

當一襲黃裙的貝爾和野獸共舞的時候,我們的心被慢慢融化,屏幕裡流光溢彩的夢幻好像隨時要漫到心中來。當野獸變回王子時,當無數的少女心發出驚歎時,那一幕幕的光芒四射,含情脈脈是多少人最美麗羞澀的夢。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一襲黃裙的貝爾自信美麗

在我看來,片中的眾多歌曲既加深了觀眾對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加突出了貝爾的女性新形象。一首首歌曲的流淌,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人物不同的命運走向,也為影片增加了表現力和穿透力。

從貝爾的身上,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的女性都渴望著精彩的世界,我們需要獨立自主,卓有遠見地去做想做的事,同時也需要和他人不斷地建立鏈接。可能會有很多的朋友認為貝爾是孤獨的,其實,貝爾一點都不孤獨。貝爾的生命是有趣的,因為她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那是擺脫孤獨最好的方式。

崔永元曾說"我覺得孤獨很快樂,比如夜裡12點你翻開一本新書,聞到墨香的感覺,這是他人無法給的",貝爾生活在書中的世界裡,她快樂、單純、美好、善良……

童話彌補了一切人生之缺陷,《美女與野獸》更是如此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相近,但是,隨著每個人生活環境、習慣的不同,習性就慢慢發生了改變。野獸的改變就是一個例子。

野獸的冷漠無情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缺乏愛。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孤獨的野獸先生

當貝爾問城堡裡被魔法變成傢俱的的管家及僕人,野獸為什麼是這樣,茶壺太太說“野獸先生從小母親早亡,在父親冷酷無情的影響下,他不知道珍惜和疼愛,所以長成了一個不懂愛的人”。當遇到老太太(女巫的化身)開口要避雨時,他無法感知女巫的悲慘經歷,才會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殘忍的拒絕,也因此被變為野獸。

野獸其實從小受過教育的,他愛讀書、有思想,當貝爾提到《羅密歐與茱莉亞》,他說自己並不喜歡這個悲情故事,並由此引出了自己琳琅滿目的書房,在貝爾為大書房的書眼花繚亂時,野獸說出"我送給你"。

作家王朔說過"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天使,是父母把他們教成了人。"

無形當中,我們都多多少少在身上有了父母的影子,有時,我們害怕變成那樣,可是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那個樣子,就像《都挺好》中,蘇明玉不知不覺變成了母親趙美蘭的樣子,直到父親蘇大成對著她喊出:"你就是趙美蘭",蘇明玉才驚覺,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變成了她最討厭的樣子。

野獸先生救了貝爾的性命,但野獸外表的醜陋讓貝爾左右為難,雖然她感覺到了野獸善良的內心,但還是無法真正下定決心。而野獸淵博的知識,漸漸拉近了和貝爾之間的距離。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貝爾慢慢接受了野獸先生

真正的愛,不是改變對方,而是給對方自由,彼此共同成長

曼徹斯特大學曾做過一項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媽媽和孩子正常交流互動時,孩子們很開心。可當媽媽毫無反應,表情冷漠時,孩子就變得六神無主,惶恐不安,最後哇哇大哭。當媽媽再次恢復正常時,孩子情緒才得到安撫。

野獸先生從小沒有媽媽的陪伴,爸爸又沒有給到相應的支撐,導致野獸性格缺陷,內心極度缺愛。他既缺乏愛,也不敢相信愛。

生活中,我們都是一隻野獸,等待一個人來拯救。

野獸待在孤獨的城堡裡,他曲著身體,看著那朵快凋零的玫瑰的時候,我們感同身受。他看著玫瑰花一片一片的枯萎,看著自己逐漸老去,於是不再抱有希望,也終於心安理得的接受,接受自己是一隻野獸。

野獸生活的城堡,長年被風雪覆蓋,被嚴寒包裹,它被隔絕在外,被所有人遺忘。遺忘的是心,是靈魂。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孤獨冰冷的城堡

我們也曾經孤獨,那是因為我們不懂愛。我們沒有被女巫用魔法困住,我們用孤獨困住自己。

和貝爾的相識,讓野獸的感受有了變化:

我怎麼覺得這景色有點不一樣了。

野獸看著貝爾,他的心一點點被溫暖著。

野獸最終選擇還是放了貝爾離開,他想讓她幸福,因為貝爾說自由才是幸福

野獸先生是孤獨的,他的孤獨與貝爾不同,貝爾從小沒有感受到母愛,但是有濃濃的父愛包裹著她。野獸先生既缺失母愛,也缺失了父愛。

其實,缺乏愛的人很多,譬如著名作家張愛玲,她的一生中,命運始終帶著悲劇性的色彩。那張塵封多年的黑白照,那件舊色華麗的旗袍,總是高昂著的頭,孤傲又淡漠著看著凡塵來往。張愛玲缺乏愛,也盼著能把愛給予別人。

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可以學習,可以感受的。當我們心中有了愛的感受、愛的感覺,才有可能收穫愛別人的能力。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鮮豔的玫瑰

童話映射了所有的普凡大眾,就像《美女與野獸》中的樂福就是村民的代表

樂福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傀儡,也是眾多村民的代表。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加斯頓的隨從-樂福

樂福是加斯頓的隨從,加斯頓把他當玩偶,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在我們看來,樂福沒有主見,唯命是從。其實,樂福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當加斯頓把貝爾父親綁在野外,等著喂狼時,他提醒加斯頓不要這樣做。

當加斯頓帶領村民圍攻野獸城堡時,加斯頓眼看著樂福置自己於危難而不救,此時,忠心耿耿追隨加斯頓的樂福明白了,加斯頓是貪婪和自私的,於是,樂福離開了加斯頓,也喚起了他那顆善良的心。

樂福的醒悟轉變代表著村民們的逐漸轉變,這種醒悟的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有的人醒悟早,有的人醒悟晚,也有人一輩子都醒悟不過來。醒悟的樂福成了加斯特的對手,和貝爾他們站在一起,戰勝了加斯特。樂福通過醒悟成長了,同時帶動了身邊的村民。

現實生活中,像樂福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常常容易被假象所迷惑,迷失正確的道路。其實,樂福本身就是村民的代表,他沒有見識到真象之前,就會困在假象之中。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王陽明先生

王陽明先生有一本書《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告訴我們,處處要有定力,不心粗氣浮,否則就要失敗。樂福和村民其實就是缺乏定力。

定力已然成為全世界高端人士都在運用的核心力量。從蘋果教父喬布斯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從股神巴菲特到歌壇天后王菲,在這個眼花繚亂的世界中,最需要的都是定力。人生的拼搏拼的也是定力。

定力的養成需要修煉,王陽明給了我們兩個修煉定力的方法

▶鍛鍊注意力,放鬆身心。

培養定力,簡而言之就是專注做一件事,同時養成隨時注意放鬆的習慣。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對環境中歲出現的各種刺激都做出反應,應該從容地加以選擇,不要理會負面信息帶來的影響。

▶多做些修養身心的事情,例如:看書、下棋、練字等,鍛鍊定力。

看書時,不要去強烈地追求想使自己靜下來的方法,就簡單的放鬆自己,將注意力放在書的內容上,不收外界因素影響,經常想象心像水面一樣平靜。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我們就可以慢慢地修煉出定力。

我們容常常易被假象迷失,更多的因素是沒有目標的生活著。只有目標明確,才能照著目標全速前進,就像航行中船,沒有燈塔的指引,沒有目標,如何能順力抵擋呢?人生也是一樣,提早為自己劃定目標,才有可能成就圓滿的人生。


《美女與野獸》|200多年前的童話為什麼被迪士尼一次次地翻拍?

貝爾與野獸

結語:

《美女和野獸》是我們兒時的經典回憶,當時只是覺得美女和野獸修成正果是令人無法想象的,那時只是簡單的認為,美麗的公主只能嫁給帥氣的王子,如今再回味,才發現,原來心中的男才女貌只是對於理想婚姻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們善於通過外貌的相配來推測他們心靈是否相通,這恰恰證明這部影片的價值,告訴我們愛情可遇而不可的珍貴。從這個層面上看,野獸善良的內心之所以能夠激發觀眾的憐憫,正是因為對於這種善良的珍視。

這部影片九次翻拍,就是因為我們都期待善良,希望生活美好,希望人人都幸福地生活,世界再無爭鬥和醜陋。

詩人席勒說:更深的意義寓於我童年通道的童話故事彙總,而不是生活交給我的真理之中,童話從來都不是在遙遠的地方古老的時代發生的,太陽以東,月亮以西,童話其實從來不騙人。

想來,這也就是這部童話被無數次翻拍的意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