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质量提升、政府机构改革,融合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提高部门业务协同水平,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构建统一的“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数字中国新格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场大考,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对“数字中国”建设的一场大考。

原文 :《“数字中国”建设正面临一场大考》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立丽

图片 |网络

数字抗疫 |“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疫情下中国数字化建设面临四大瓶颈

数字经济以数字科技发展为支撑,数字经济助力疫情防控,展现了我国数字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前景。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1家公立医疗机构及近100家企业互联网医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线义诊疫情,缓解线下医院压力。各地数字防疫系统、“智能疫情机器人”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栏正式上线,为用户提供防疫知识、智能问诊、就医指南、官方发布等信息和线上咨询服务。“数字健康码”有助于平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助力分类有序复工复产……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中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数字政务质量有待提升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充分暴露了我国数字政务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当前,数字政务主要分布在44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有2000多个县域服务欠缺,其中约2/3为空白区。

跨部门数据亟待打通

精准防疫的手段依赖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大数据的核心就是互联互通。但受到条线分割、各自为政的制约和数据采集深度、广度不够,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的束缚,跨部门的数据互通共享困难。如在投疫初期,武汉医院数据、人群流动数据、医疗物资数据、救援物资数据都掌控在各个部门或相关企业手中,物资分配、后期保障等问题纷纷暴露。随后,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31个省区政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依托城市大脑汇聚各类防疫信息,着力打造统一的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多个互联网平台与政府部门合作上线抗击疫情专题,推出聚合服务入口,让用户便捷获取政务等服务,全力防控疫情蔓延。

数字身份统一信息有待完善

疫情防控期间,居民仅买口罩、出入小区、单位报备、学校统计就要重复登记信息。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企业也面临政府各条线的检查指导,相似却又不同的表格也增加了工作量。在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支付宝、阿里云的技术优势,也在加快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受条块分隔和信息安全等要素影响,居民数字身份数据也是分布在各个政府、互联网信息平台,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的数字身份信息仍需进一步统一完善。

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面数字化

数字中国的建设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云计算、智能终端等)的支撑,也需要高性能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的数字化进化和配合。此次疫情防控对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考验。如疫情下武汉“封城”,异地物资运输成为一个大问题。物流信息混乱,不少物资不能及时送达。智慧物流虽负起了打通疫区物资与后勤通道的重责,也为无人车配送、智能配送机器人、无人仓、智能快件箱等新功能投放使用提供了量版式的应用场景,但这还远远不够,目前的智慧物流还不够“智慧”。其它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也面临同样问题。

数字抗疫 |“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疫情后全面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以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为基础,加快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城市数字政务建设进度,并由基础型1.0版向智能化2.0版加快转型,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全面提升中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

支持互联网平台参与政务数字平台建设,借鉴英国的gov.uk、美国的usa.gov、韩国的gov.kr、澳大利亚的australia.gov.au经验,鼓励平台利用统一入口,推动全国政务大数据资源“统聚通用”,有效支撑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人工智能”建设。一是,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资源的关联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管理标准体系,消除异构性,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快畅通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也提升公众使用的整体感。三是,联合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合理合法地加工、挖掘、分析和运用大数据资源。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建成覆盖电子政务网及互联网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建成基于自然人身份认证号以及企业法人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为民办事的线上线下互认的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实现一个身份对应一个账号, 一次授权、一次登录,漫游所有业务系统的“一点登录、多系统漫游”需求,对新建的信息化系统要求全面支持统一身份认证。借鉴新加坡SingPass账户经验,只要年满15周岁的公民便可拥有自己的“电子公民账户”,随时通过网站获取服务。

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

在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进程。以交通设施为例,要贯彻《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让“哑设施”具备多维监测、智能网联、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力;推动载运工具、作业装备智能化。

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

进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国防军事等领域,数据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运行、国家治理、国防和军队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数据安全是头等大事。一是积极探寻隐私保护的关键路径和法治手段,将安全作为大数据立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数字中国数据开放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分级脱敏,实现从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规避大数据时代安全风险。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96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数字抗疫 |“数字中国”建设这张“考卷”,如何作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