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國外進口的高端機床帶有自動鎖死裝置?

在1999年,大連光洋集團需要一款數控機床進行生產加工,而那時國內的技術水平是無法制造出這種數控機床的,沒辦法,企業只好通過複雜的程序從日本訂購了兩臺機床。但是,令光洋集團董事長於德海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機床生產商開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大連光洋要對機床的安裝地點、使用人員、用途進行嚴格的限制。並且,日方為了防止大連光洋將數控機床挪動和變更用途,還對賣給大連光洋的數控機床加密上鎖,一旦設備挪動,將自動鎖死,數百萬元的設備立刻變為一堆廢鐵,且日方不需要負任何責任。這意味著大連光洋雖然出錢購買了機床,但卻不能完全對機床做主。這讓于德海多年之後談起往事都還非常氣憤。

為什麼從國外進口的高端機床帶有自動鎖死裝置?


十幾年後,大連光洋集團旗下的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五軸數控機床獲准在我國航天領域推廣,打破了進口數控設備技術封鎖,一雪前恥。

在對大連光洋和于德海先生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時,今天小編準備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些進口機床帶有自動鎖死裝置?而這種功能是通過什麼技術實現的,以及,它的意義是什麼?

在中國市場上,帶有自動鎖死設備的機床,一般以日系設備居多,而德國製造的機床,對此限制反而寬鬆很多。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在美蘇爭霸的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為了防止科技含量高的設備流入社會主義陣營中用於軍事目的,早在1949年,美國就通過成立“多邊出口控制統籌委員會”(COCOM),即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對中國、前蘇聯等國家進行技術封鎖。日本政府追隨美國加入了巴統組織,並將中國視為其技術出口管制的重點對象。

60多年來,雖然國際環境和形勢不斷髮生變化,但日本針對中國實施的嚴格的技術出口審查和管制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1994年3月31日,“巴統”宣告解散後,日本又與美國等30多個國家在海牙附近的瓦瑟納共同簽署了《關於常規武器與兩用產品和技術出口管制的瓦瑟納協定》(WA,簡稱《瓦瑟納協定》),通過新的多邊出口管制機制對伊朗、朝鮮等國實施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

只有白色國家(26個)可以出口不受限制,俄羅斯,印度,中國都在限制範圍之內,日本企業向這些國家出口機械需要經產省審查,主要擔心被應用到軍事加工上。所以,我們就看到諸如馬紮克,森精機以及它主導的德瑪吉出口的五軸聯動高精度數控機床,就會帶有自動鎖死的裝置。

那麼,這種自動鎖死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呢?

業界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有人說是安裝了GPS定位模塊,也有人說是安裝了陀螺儀或者水平儀,裝置感應到機床晃動超過一定角度,就會將系統鎖死,需要密碼解鎖。

然而,小編仔細想了想並請教了幾位安裝調試的工程師朋友,都一致認為種說法是有問題的。

機床是安裝在室內的,高精尖的設備甚至可能會單獨一間,GPS信號差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如果在安裝時就得不到GPS信號,那對廠家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了。一般必須在室外信號良好的地方才能穩定地定位,室內輔助定位需要通過移動通訊基站進行,所以機床生產商不會使用無信通訊的定位方式。需要驗證是不是這樣很簡單,買個信號干擾器就能屏蔽基站通訊,機床肯定不會被鎖住,生產商不會蠢到依賴這種東西。


所以,安裝陀螺儀或者電子水平儀才是機床能夠實現自動鎖死功能的真正原因,不排除極少部分擁有技術實力的機床製造商加入了GPS通訊模塊,但畢竟不是主流。

最後一個問題,為防止機械移動而設置的自動鎖死模塊,它的實際意義在哪裡?能夠真的防止廠商變更生產用途嗎?

常見的說法是,日方為了防止中國軍方以民企為幌子,購買設備進行武器零部件加工,所以防止機床被挪動到兵工廠裡去,安裝了自動鎖死裝置。這個理由想想都很牽強,機床不挪動,但工件可以移動啊,完全起不到技術保密的效果。

其實,自動鎖死這樣的功能在今天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屬於冷戰時代的產物。而蘇聯早已解體,其主導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正營也早已不復存在。在新世紀到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越來越加快的今天,大家都同住地球村一起發大財了。德系一些設備已經有被出口到國內了,日系企業是覺得放緩這個限制有利於出口、不希望再存在這種額外的成本負擔,但是政府部門裡的領導態度比較神經質,所以這個限制就一直像雞肋一樣存在到的現在。


不過,倒是在美國的一些機床企業,比如用HAAS(哈斯)牌加工機,公司所有CNC都是分期付款。出廠前機器預設了到期停機,如果下期帳單已付,就打電話到客服拿一個code輸入機床既可。如果下期賬單未付款,GPS可定位到這款機床,自動鎖死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