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屿
提了又有什么用?
难道还会“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各提刀棒,捉对厮杀吗?!”杨志本来就不是这样性格的人。
《水浒传》的梁山好汉里,上梁山以前互相有大仇的不在少数,但是上山以后,作者施耐庵都用“以大义为重”或者“上界星辰契合”给揭过去了。
很多读者就认为,这样不合理啊,不符合人性——这么大的仇,就这么轻易的翻篇了?
其实,为啥这么容易就翻篇了,过去的大仇就都不报了?原文中已经给出了很人性化的解释了。
就以最典型、仇最深的霹雳火秦明来说说吧。
秦明本来是官府的武将,奉青州慕容知府的命令,讨伐清风寨反贼宋江、花荣,和清风山贼寇王英、燕顺等人,结果秦明被宋江花荣用计擒住。
秦明被擒之后,也可说是一条硬汉,宁死不降,还大声嚷道:“秦明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
宋江等人于是吃好喝招待他,并把他灌醉了。
把秦明灌醉,是宋江设下的奸计的一步,目的是赚秦明上山落草为寇。
宋江当时想,好你个秦明,敬酒不吃吃罚酒?别个见了我及时雨宋江,俱都是纳头便拜叫大哥,听我之命落草,你算老几?说什么“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不把我黑三郎放在眼里?我宋公明有的是手段让你屈服。
宋江把秦明灌醉以后,就派手下假扮秦明和官军,连夜到青州城外大摇大摆杀人放火。
秦明第二天醒来以后,就回青州了,来到青州城外一看,城外竟然被烧成了瓦砾场,秦明是一脸懵逼。
而且慕容知府不让秦明进城,说秦明反叛朝廷,城外这些无辜老百姓都是秦明杀的,因此,秦明一家老小都被处决了。慕容知府还叫人放箭要射杀秦明。
秦明当时想,这是怎么回事啊?我昨天在宋江那里吃了一场酒,一夜之间,家没了,老父老母没了,老婆孩子也没了,官也当不成了,还成反贼了。
我秦明比林冲杨志还冤啊。我秦明做了什么孽,上天要这么惩罚我?
秦明接着想,宋江那黑厮真不是东西,把我灌醉以后,派人拿走了我的马匹、衣甲、军器、头盔,假扮我的军马,祸害老百姓,杀害良民,卧槽他妈的宋江,真他么阴险,别人叫你黑三郎,果然没叫错,你脸黑,心更黑。
秦明于是只好提了狼牙棒,跨上自己的马,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想着往回走。正好碰上了宋江!
碰到宋江以后,秦明怎么说的呢?
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宋江间接杀秦明一家老小,又毁了人家的职业生涯,这仇够大了吧?所以秦明虽然早也听闻宋江大名,被擒时也曾纳头便拜,然而现在不行了,宋江是大仇人了,所以秦明骂他是“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
然而宋江目的已经达到——断了秦明的后路,所以宋江并不发怒,请了秦明上山,得意地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秦明。
秦明早就知道了,可是看见宋江这种得意忘形的嘴脸,仍然是“怒气攒心”,“欲待要和宋江等厮并”。
然而,秦明虽然号称“霹雳火”,那只是说他脾气暴躁,并不是说他没脑子。
秦明当时虽然发怒,心里却也在想自己的处境和以后的路。
秦明想,我一家老小的死,追根溯源都是这黑三郎一帮人害的,这个大仇不得不报,可是,他们人多,我打不过他们啊,还得搭上一条命。
我要是报仇,打不过就是个死,我要是不报仇,别人又说我不是个男人,我的脸还往哪搁?唉,你说天底下难事,咋都让我碰上了呢?
说不得,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报仇的事以后再说吧。可是,以后我该去哪里啊?我现在成了朝廷的反贼,朝廷肯定容不下我,慕容知府见了我,还不得千刀万剐了我?我的职业生涯肯定是毁了,好好的公物员也丢了。
落草为寇吧,他妈的老子当初就是因为不愿落草为寇,才被那个嬉皮笑脸的黑三郎才设下奸计,把我搞成现在这个下场,连一点退路都没有了。
既然成了反贼,朝廷回不去了,平民也当不安稳,那就暂时落草为寇吧,我看宋江大哥还算个识货的人,我武艺高强,什么花荣王英,我自不放在眼里,宋大哥必然会高看我一眼,我跟着宋大哥上了山,在山寨里,怎么也得弄个五虎上将当当。嗯,宋大哥都说话了,我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说起来,宋大哥人真不错,对我从来都是眉开眼笑,和蔼可亲,看我没了老婆,二话不说,把花荣的妹子就送我当老婆了,真他么讲义气,江湖上都称宋大哥是及时雨,果然没错,以后跟着宋大哥,我不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秦明“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心理历程就是这样的。
我相信,杨志见了晁盖和吴用等人,大概也是这类心态吧。
这还不人性,那啥叫人性?
不过,如果换作是武松,绝不会像秦明那样窝窝囊囊的,武松是快意恩仇之人,是真正的好汉。
西堤君
杨志在《水浒传》里面算是个存在感并不太高的角色,他一路走来,最后上了梁山,既是别人推动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有趣的是,杨志上山后只说了王伦曾邀请他上梁山这件事,但紧接着,却是晁盖提出“生辰纲”这档子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杨志心粗?而且本来杨志在二龙山排在武松前面,到了梁山后,却落在了武松之后,又是怎么搞的?
二龙山再次到风口浪尖还是由于呼延灼,呼延灼此行让这片土地大为震动。在他人眼中,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 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由于三人武力都差不太多,而且杨志是先同鲁智深占的山头,所以杨志理所应当就排在了前面。
(《水浒传》剧中杨志)
杨志在当差的过程中,干了两件“大事”,一个就是丢了“花石纲”,一个是丢了“生辰纲”,这种让皇帝享受,让朝廷大官享福的两件事都让他办砸了,高俅不信任他也算是有理有据的事。这些事也当然会传到两人高层耳朵里,他实在不是特别让人放心的人,而且他性格并不大气可以说有点市井小民的特色,所以到了武松后面也并不是让人很惊讶。
在青州事件后,三山人马顺理成章的成了梁山的人。在庆祝宴上,鲁智深先问林冲嫂子的事,林冲回答完毕后,杨志说起王伦的事,再之后就是晁盖说“生辰纲”的事,可以说,晁盖还是有些愧疚的,毕竟他直接造成了杨志的落草,他提出这件事,正是一种想化解矛盾的想法(新版《水浒传》则是演绎成吴用自己捅自己一刀来泄杨志之愤,美化吴用)。但晁盖大可不必占百分之百的责任,杨志的处世风格经常容易得罪人,上下不同心,办事就磕磕绊绊。
(《水浒传》鲁智深、杨志和武松)
丢了生辰纲之后,本来想花钱买回“官位”,但是失败了,被牛二那么挑衅,才动手,所以杨志不是个主动挑事端的人。在桃花山求救时,杨志也说过:“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 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看得出他的确是优先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不很大气,和鲁智深、武松区别很大。这个性格特点很关键,在上山之后的行为也就说得通。
(《水浒传》杨志和牛二争端)
杨志上梁山并不是看在了晁盖的面子,或者说梁山晁盖这面大旗,他其实是看好宋江。鲁智深要集合三山人马打呼延灼,是杨志提出找梁山,提出宋江值得信任,却没提到晁盖。所以此时他对晁盖并无好感。上山后可能会由于“哥们义气”成为真正的伙伴也说不定(这句话纯粹是一种猜测的可能)。
好汉相聚被解释成了“天意”,再加上晁盖的态度,矛盾也就暂时放下了。杨志屈居人下时,很能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上面对抗不是他的风格。高俅被活捉后,杨志反而对高俅非常愤怒,看来不是顶头上司,他也就无所畏惧。
泊图泊途
七星聚义一回,白日鼠的一勺白酒,晁天王的一车枣子,葬送了杨志的生辰纲,也葬送了杨制使的前途。杨志落荒而走,从此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的理想,原本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因为这一闹,梦想完全被粉碎了,杨志甚至想到了自杀,“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曳住了脚”。面对生死抉择,杨志认为,“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 。”
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带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杨志叹口气,“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杨志这口气,实在憋屈的紧,叹自己身世命运太倒霉,叹对手伎俩太阴毒,叹自己的前程化为泡影。既是颓废,也充满了恨意。
三山聚义一回,宋江率队攻打青州大获全胜,把呼延灼、杨志、鲁智深等十二名大小头领收入麾下。大家兴冲冲赶奔梁山,梁山主要领导晁盖,带人在金沙滩相迎,进得山寨,大家开怀畅饮,高谈阔论。
席间,杨志突然说起旧日王伦在时,上山相会之事。杨志的意思,第一层是场面话,现在与诸位英雄聚会一起,实在是幸会;第二层是与林冲套近乎,当年路过山寨,曾与林教头比试,棋逢对手,不分胜负,真是惺惺相惜;第三层是说,当年没有及时入伙梁山,致使流浪无根,今日终于达成愿望,真是因缘际会。众人的反应是,异口同声说“此皆天定,非偶然也”,意思是该当着杨志上山入伙。
没有人说起,晁盖自然不知,这位杨制使居然在他之前就到过山寨,还与梁山第一高手豹子头林冲有深厚的渊源。作为梁山的当家人,晁盖的“御下之术”应当是,表达自己的热情欢迎和期盼已久之意,多以暖心宽怀的话语稳定杨志,感化杨制使为己所用。
可是晁盖这个直男是怎么做的,他套近乎的方式,也是从与杨制使的交情说起,只不过他嘴中的旧日交情,却是“黄泥岗劫取生辰纲”,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众人皆尴尬无比,“皆大笑”掩饰过去。焉知这大笑中,没有某些阴险小人人对大当家的幸灾乐祸呢。
在杨志看来,这哄堂大笑又代表了什么?一个带着深深恨意的伤疤再次揭开。生辰纲一回,是吴用设计,晁盖等人具体实施的。却害得杨志险些就寻了短见,这是杨志人生的重大污点和耻辱,晁盖作为直接责任人,在需要搞好关系的关键时候,怎么能提这个事情,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炫耀战绩。这是对杨志自尊心的直接打击。
晁天王是一百单八将的统领,却没有作领导的情商,身边又站着时刻都在算计他的宋江、吴用等人,晁盖这样的莽汉,岂能不遭意外,可见晁盖确实不具备这个能力。晁盖以为大家其乐融融,可以开开玩笑调解气氛,谁知却把请都请不到的梁山高手,推向了政治敌人宋江的怀抱。
对于杨志的加盟,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杨志由武松引荐,初次见到宋江,说“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这句话很是厉害,一方面称赞宋江“壮观”山寨的能力,另一方面说这是第一等好事。他不知道谁是山寨主人么,却硬是要这样说。
最会见风使舵的“及时雨”宋公明哥哥说,“制使威名播于江湖,只恨宋江相会太晚”,话中已然接受了杨志的赞赏,以山寨主人的身份自居。且话中对杨志颇有安慰,又带着暖意。杨志作为朝廷中级公务员,却被晁盖一个诡计流落江湖,冰冷的内心,有宋江这句话,无疑是“三冬暖的良言”。这就是领导艺术。
石头大狮的膠澳筆記
先说明一下,没有人逼杨志上梁山,是他自愿甚至是主动的。
《水浒传》中是这样叙述的:杨志也起身再拜道:“杨志旧日经过梁山泊,多蒙山寨重义相留;为是洒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
即使是在二龙山当强盗的时候,也是他畏罪潜逃的结果,也没有人逼他。
杨志之所以提王伦时代的往事,是想说明自己和梁山的渊源,也是暗示上了梁山后,他的座次应该往前提一提。
晁盖提生辰纲,是对杨志的嘲弄,是给杨志泼冷水,让他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货色,夹着尾巴做人,不要给领导找难题。
有网友说他们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完全没有站在土匪们的思维上考虑对泯恩仇的理解。
水浒传中有太多案例可以证明,他们之前打打杀杀,上了梁山就称兄道弟,过去再有深仇大恨都很轻松地翻篇不谈了。
强盗们的逻辑是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为了自己,什么家产,家人都可以牺牲掉,这在他们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那里懂的什么是恩,什么是仇呢
谢峰聊影视
杨志上梁山后,见过晁盖等人,是否提过生辰纲的事,书中没写,我估计没再提,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当时各为其主,如今已坐到一条船上了,还说那些有何意义。即便是在一起喝酒聊起,也就是一阵玩笑罢了。
其实杨志于梁山很有渊源,甚至超过晁盖等人。当初林冲在梁山落草,被头领王伦逼要献投名状,刚好杨志路过,林冲想把他作为上山的见面礼(投名状),结果两人厮杀三十余合未分胜负,当时的梁山寨大头领王伦就力邀杨志上山入伙,被其婉拒,这件事并无多久记忆犹新。杨志现在即便走投无路再上梁山,或许王伦仍会接纳,但自从丢失了生辰纲,亡命江湖,今时的杨志已非往日,灰头土脸的,面皮上怎么也拉不下,故未作打算。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让那劫走生辰纲的七个强人后来成了梁山新一代头领。
当杨志打听到有个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生立命,便有心想夺取,却在树林中巧遇也在谋求上二龙山的鲁智深。两人原不认识,一番打斗后才知是早已相互仰慕之人,只是素未谋面。没想到天遂人愿,遇到了同道中人,两人联手用计夺得二龙山,成了山寨的两个头领。
晁盖等七人成了梁山新头领后,杨志对此情况了如指掌,但并没想去投靠,估计也是过不了劫取生辰纲那个坎,一个制使军官,落得个落草为寇,终是不平。
后来日子久了也就坦然了。尤其是二龙山和桃花山遇到强敌,在打青州时二龙山与桃花山势力显然不够,与梁山合作还是杨志向鲁智深提出来的。
如果要能对抗官府,把事业做大做强,那只能强强联手,至于生辰纲那件事早就风吹过去了。
湘水微波
虎落平阳被犬欺,杨志在勇敢也是穷途末路,因丢失生辰纲而毁了前程,被逼无奈上了梁山。
梁山大寨主晁盖正是智取生辰纲的罪魁祸首,杨志虽然对其心有怨恨,可是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毕竟自己是投靠人家来了。所以就算杨志有怨气那也得忍,所以提不提生辰纲的事都是一样,不提还好,提了没准要起分歧。
杨志志向远大却机不逢时,两次押运都以失败告终。一次丢失花石纲,一次丢了生辰纲。两次升官发财的机会都错过了,最后一次不仅饭碗没了,而且还得逃命。所以杨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委曲求全认命了。
独木不成林,你杨志上了梁山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况且杨志那时候已经是无家可归之人,能与梁山诸位兄弟聚在一起也算是他的福分啦!还提及什么失陷生辰纲的事,生辰纲的事算起来是你杨志失职,而对于晁盖等人来说,这笔意外收获足以让梁山潇洒几年的。另外晁盖等人干得是劫富济贫的勾当,说实话,这些人与杨志完全是两类人。
但是,杨志却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顺梁山。梁山大寨是个招贤纳士的地方,所以晁盖是绝不会和杨志计较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就是缘分。杨志怎么说也是杨家将的后代,所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往事不堪回首已成云烟,何必再提,何况那时候各为其主,职责所需,和如今,同住一个山寨,共谋一个事业。有什么过不去的,晁盖等人的宗旨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梁山好汉的真实写照。
杨志随宋江招安之后,在讨伐方腊的途中病死在了路上。
纵观水浒传杨志的一生,有句话形容他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任驰赢天下
打完青州后,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李忠、周通、孔明、孔亮等十二位头领同上梁山。众人相见时,林冲答谢鲁智深的救命之恩,鲁智深问林娘子的情况。林冲回答时有意提到自己火并王伦的壮举,杨志接过话头,说了自己当初路过梁山的情形。大家似乎都注定与梁山有缘,于是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接着晁盖讲起了黄泥岗之事,众皆大笑。诚然,没有黄泥岗之事,晁盖宋江等人不会上梁山,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也不可能上梁山。
晁盖确实光明磊落,就算不是话赶话,晁盖说劫生辰纲之事也并无不可。杨志是名将之后,官场的黑暗他十分清楚。失陷花石纲后,他不忍玷污祖上的英明,于是准备了一担子的财物去东京谋求复职。杀人后刺配大名府,梁中书赏识他,让他去押送生辰纲,结果被晁盖等人劫了。杨志当然也知道那十万生辰纲是不义之财,也早就预料到了会有强人觊觎,就算晁盖不抢,也会有其他人去抢。其时,各为其主,况且晁盖等人只谋财不害命。
关胜、呼延灼那样的猛将、朝廷红人,最后不也归了梁山吗,杨志的心里也不会有什么不平衡。鲁智深那样的好人,武松那样的神人,不也归了梁山吗,只能说官场太腐败,社会太黑暗。英雄惜英雄,杨志肯定想过,没有黄泥岗之事,不知道此时他正在何处受腌臜气呢。在二龙山,杨志是二把手,上梁山后他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三山聚义时,梁山已经做大,日后更是如日中天,杨志有必要怀恨在心吗?
上头派掌门
杨志上梁山的时机,实际上是宋江率领大军会同三山聚义打青州的时候,这时候杨志已经和鲁智深、武松在二龙山当了很久的头领了,期间经历了那么多事,如果要掰扯这些旧事,掰扯不完,施耐庵老爷子这部水浒也写不下去了。
而且,当时明显地是宋江掌握大权,而吴用已经站在了宋江一旁,一同架空了晁盖。尤其是三山聚义后,宋江又拉了一大帮自己的人马上山了,这时候晁盖已经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和局势了——实际上不到两回之后,就发生了晁盖忍不过这种被架空的局面,强行下山打曾头市而被史文恭射中的情节。
面对这样一位山寨头领,无论出于同情,还是出于明理等原因,你还会有心思再去跟他掰扯这些前尘往事吗?
还有一个隐藏的关键点,而此时的宋江,一定已经向这些曾经的朝廷旧员抛出过“招安”的路线,让他们看到了将来安身立命的路。而这个路线有一个重要的描述前提,那就是朝廷奸臣当道,我们才采用这种方式来向皇帝表达意见,然后得到招安。那么对于打劫生辰纲,梁山对这个事件的定调一定是这是他们反对奸臣当道的方式。
杨志是十分渴望当官的,所以哪怕知道生辰纲是民脂民膏不义之财,梁中书蔡京不是好鸟,他都很乐意接下运生辰纲这一份差使。那么反过来,此时这件事的定调关系到自己能不能通过招安路线当官,杨志自然不可能在这种定调上唱反调的。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传承与修习之道。
曲江家学
杨志因为弄丢了生辰纲,所以和鲁智深一起打下了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来三山聚义杨志归顺了梁山。那么为什么杨志没有再提生辰纲的事了呢?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一.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吴用等人劫走了生辰纲,杨志当然痛恨他们,可自己已经没法回头只能做“强盗”了,而晁盖是老大,他怎么能得罪老大呢?杨志当然不会这么蠢了。
二.杨志即使向晁盖等人提生辰纲也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得罪一帮子人。生辰纲已经让晁盖拿来为梁山事业做贡献了,杨志拿不回来了。晁盖在梁山是很有威望的,就算晁盖大度不说什么,那梁山上的其他人难免不说杨志的不是。(梁山上的人有几个不痛恨官府的,杨志提生辰纲就表示他想念着官府。)事情既然发生了,就没有必要说些不切实际又得罪人的话。反证杨志也不可能再回过去了,他提生辰纲的事还不如老老实实为梁山做贡献来的实在。
杨志要是上了梁山还提生辰纲那不光得罪老大,还得得罪其他人,所以他没必要再提生辰纲的事了。
睡前读书
首先我要批评一下提问者,既然我们这些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探研《水浒》,就该把《水浒》读得细一些,《水浒》虽不如《红楼梦》那样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很多细节也是应该注意的,提问者说,杨志上梁山后,“见到晁盖不曾提起生辰纲之事”,这个提问是不正确的,在“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归梁山泊”一回,杨志随众好汉上梁山后,晁盖就提到了当年生辰纲事,引得“众皆大笑”。这当然是好汉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说的写作,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小说要打动人,最重要的是要合情合理,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就如劫生辰纲一事,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才打动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站在晁盖一方,读者会忧心计谋会不会被杨志识破,而站在杨志的角度,又会为杨志失盗后的命运担心。
人是有感情、有记性的动物,不是只有七秒记忆的鱼,因此,杨志上山后,遇到晁盖一伙,双方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无动于衷,毕竟这一是件惊天大案子,二是双方都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你说双方都忘了这事,或双方彼此不知,这岂不连起码的生活逻辑都不顾了嘛,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啊。
如果提问者真的没注意到晁杨相会的细节,他提这个问题似乎就只剩了这样一个目的,就是想在晁盖杨志的微妙关系上让大家作作文章,探讨其中是否会存在一些猫腻、或狗血的剧情。我不能说这个研究方向不对,但至少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研究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