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經濟發展趨勢


現在一句自嘲自己很閒的的話:“故事要從一隻蝙蝠說起。”

這是我沒出家門的第二十六天。

有一部分人為了生計已經復工

還有很多人因為處在疫情嚴重的區域封城封村關在家裡


疫情下的經濟發展趨勢


雖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第三產業損失慘重

我不擔心第三產業的損失,但是工業真的壓力很大。

餐飲、旅遊、文娛,這些吃喝玩樂的產業,即便是現有企業虧損倒閉,也動搖不了根本。因為一旦疫情過去,相關的需求勢必會重新釋放,大家該吃的飯,該旅的遊,該看的電影都會繼續。產業內的人才和模式都是現成的,舊餐廳黃了,一定會有新的餐廳開張。短期裡會減緩GDP增速,看起來血肉模糊,但是長遠看只是纖芥之疾,靜養即可痊癒。

值得擔心的反而是工業。與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第三產業不同,工業企業由複雜而精密的鏈條相互聯繫。生產一臺汽車,只要缺一個零件,那所有供應商就都要等著。生產一部手機,萬事俱備了,只缺一個按鍵,所有人就都要停下來。工業生產是一臺爬坡的火車,哪怕歪歪扭扭,但只要在開著,就有修補的機會。但這輛火車一旦停下來,再想啟動,就需要很大力的推一把。別的地方復工之後,湖北的供應商無法交付,那麼就會有外省的供應商頂上。外國正常生產,中國的供應商無法交付,那麼就會有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頂上。有時候這種頂替是暫時的。但是也有的時候,這種頂替有較高的固定投入,比如修路通電,建造廠房,設備的聯調對接等等,那麼一旦替換完成,相關的業務就長期的被替換了。中國62%的GDP來自於中小企業,而九成中小企業屬於製造業。西貝餐飲說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但是隻要它撐到了疫情過去,一口氣立馬就能續上,損失的只是疫情期間的賬面收入。但是如果製造業停工,等你兩三個月以後開工了,會發現自己已經被移出了鏈條,然後這些出局者的下游供應商也一併出局。工業生產的滾滾車輪,不會為了人道關懷而停止,所有這種出局都是不可逆的。前幾天看到梁建章老師的觀點,僅從生命健康角度看,一次大流感的影響,等於把人均壽命減少1.5天。即便把此次疫情的嚴重性擴大五倍,對人均壽命的減少也只有7.5天左右。但是,經濟停擺造成的人均收入減少,會導致對醫療、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的退步。資金少了,醫療條件和營養水平就跟不上,人均壽命一樣會降低。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債務問題。不論是企業貸款還是政府地方債,長期以來都在滾動著刺激經濟的前進。但是債務的滾動都是基於“對未來的信心”,如果喪失信心,債務也會出現“擠兌”。

因此,我估計在本月之內,全國大部分地區會以各種形式恢復生產,在經濟的火車尚未冷卻前重新發動。否則即使是災區,繼續停工的後果也難以承受。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這次疫情是中國多年未遇的大挑戰,直接和間接的經濟影響肯定不是幾千億或者一兩萬億那麼簡單。這對中國未來的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從國際層面上看,對中國也有一些好處,不便明說,只希望大家一起共克時艱。


疫情下的經濟發展趨勢


黃奇帆建議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以降低企業負擔擔,這一看就是高居廟堂久了,已經不知道老百姓的核心利益是啥了。對於員工,公積金現在已經內化成了工資的一部分,取消公積金基本上等於變相減薪,典型的“劫貧濟富”;而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取消公積金也並不太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因為這些企業早已在日常運營中將此類成本降到了最低,即使取消了公積金制度,也不可能為此類企業降低12%的成本,最終該熬不過去的還是一樣熬不過去啊。

當然,中央一定會提高基建來恢復經濟

其中,這個板塊已經連跌了5年了,中證基建工程指數從2015年的最高點11388點,跌到2月13日收盤的3501點,跌的可以說渣都不剩了,整整跌去70%,估值只有8.05倍,不過股息率不高,只有2.1%左右。與之形成對比的,2019 年前三季度建築行業,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5.9%, 收入提速,增速創近年來新高;歸母淨

利潤同比增長7.1%,利潤增速回升,有望繼續回曖。行業訂單觸底回升,同比增長4.4%。(數據來源於百度)

細分板塊來看,基建業績提速,房建整體平穩,鋼結構增速放緩,化學工程改善明顯,

國際工程觸底回升,裝修裝飾業績下滑,園林工程繼續探底。第二,災情之後,今年接下來的要刺激經濟,最有效的就是基礎建設了,所以基建會是接下來的必然選擇。整個基建行業確實增長的空間不是太大,但行業內的優勝劣汰的龍頭效應可能會就此發生轉移,這個也有可能是龍頭公司和基金公司長久走出來的一個機

會;但就當下來說,應該階段性修復+政策加碼更有可能吧。

不過疫情結束後,房企會降價賣房。

我不敢說,疫情結束之後,所有的樓盤價格一律下調, 這樣太不靠譜。但是有相當可觀數量的新盤會打價格戰。為什麼這麼篤定呢?

老實說,讓房企出血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絕大部分開發商寧可多發債,多借錢也不會降價促銷。

因為市場上的小白向來是買漲不買跌的,房價漲的時候,即使連夜排隊,需要百萬驗資也要買,房價跌的時候,即使開發商哭著喊著已經是賠到底褲的價格,大部分人也不認賬。

所以開發商不會輕易降價,除非到了發債融資難、銷售回款也難,除了降價沒有其他辦法的時候。即使出臺利好政策,也一時無法解決房企的燃眉之急。

所以目前能救命的措施根本沒有,對現金流緊張的公司來說,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如果接下來1-2個月依然沒有銷售額,很可能就是大房企割肉買房、小房企的生死抉擇時刻。

1、從2020年1月25日到2月10日這段時間,95家典型房企完成春節發債融資的,僅僅有4筆,金額不足百億,對比去年減少了86%。(數據來源:克而瑞)

2、更惡化的情況是,2020年3季度開始,房企們會進入償債高峰期,如果2-3月融不到錢,賣不出房子,那很可能連債務都還不上。

3. 一個細思恐極的數據:平安證券測算, A股上市房企貨幣資金對剛性現金流出的覆蓋率是0.5年。也就是說在不考慮經營性收支的情況下,地產公司只能支撐約半年的工資、利息與稅款支付。

如果考慮到經營活動流出(土地分期付款、預售房屋建安等),按照按經營活動現如果考慮到經營活動流出(土地分期付款、預售房屋建安等),按照按經營活動現金流出下降50%來看,地產公司只能支撐約3個月的工資、利息與稅款支付。

看來不僅中小企業難,銷售額千億的房企也真好不到哪裡去。這兩天,旭輝集團CEO林峰說過讓業內人感受至深的一句話:庫存是房企的癌症。“庫存,特別是現房庫存和滯重庫存,就是消耗資金成本的癌症,會佔用寶貴資金,吃掉僅有的利潤。” 消滅癌症的方式,就是儘可能快速的甩出庫存。

樂觀的分析,按照鍾南山教授的說法,疫情有望4月份之前結束。那麼4-5月份,是比較好的購房時機。按照往常的慣例,開發商們每年春節後都會炒作小陽春,收割一波客戶。

這麼做,是因為開發商完全把我們的消費習慣看透了一是大多數人有節假日拖延症。請想想,快到過年的時候,你是不是都沒什麼心思工作了,就想著趕緊放年假,即使有買房買車的打算,也習慣等過了年再說?

再一個就是,大多數事業、企業單位,都有年終獎,待遇越好的企業,年終獎越豐厚。拿了這麼一大筆錢,不花都覺得對不住自己.所以過年這段時間,市場上難得的積攢了一群有錢,還打算看房的人。換作你是開發商,不搶收一波,你也不好意思。不過今年小陽春肯定泡湯了。疫情的影響,徹底打亂了這波搶收的節奏。

疫情過後,考慮到大家對疫情的恐懼,開發商不會立刻做出現大規模的開盤、選房活動,即使售樓處正式營業,也是逐漸的、陸續恢復帶看量。那麼大概在4-5月份這段時間,就是一個成交的空窗期。空窗期是你進入的最好時機。這個時期多數人還在觀望價格、擔心疫情影響、甚至沒有具體的買房目標,市場剛剛覺醒,開發商會拿你當親人一樣對待,儘可能給予最優惠的價格。總的來說,上半年的成交量不會很樂觀,出現搶購潮的概率很低,小陽春也不會這麼快反彈。

上半年買房撿漏的機會,可能比下半年要多。

推演下半年的走勢:

最先一波入場的,永遠是剛需。後續的市場情況,要看剛需群體的成交量帶動。如果成交量比較樂觀,那麼偏向於改善、投資的群體會第二波進入。市場也會由冷轉熱,由跌轉漲。所以不排除下半年市場小熱的情況。也沒有必要因為降價而買不喜歡的房子。目前市場炒房投資的人群已經很少了,大部分還是有真實居住需求的人在買。在家這段時間,不妨好好做做功課,到底需要買總價多少、哪個地段的房子。歸根到底,房子還是用來住的。即使樓盤降價,但戶型你不喜歡,地段距離你上班、日常生活的地方很遠,交通也不方便,又為什麼要因為便宜而買呢。

買房的目的不是為了薅開發商的羊毛,是為了我們生活的,房住不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