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5400字長文,送給迷茫中的父母,看完會有收穫】

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一位15歲少年在自殺前留下了血書:

我離開是因為成績差太多,不可能考上高中,我不想再增加爸爸媽媽的負擔。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如果我還能聽得進課,那我會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可是我不行,我不願做啃老的人,也不願做社會上的敗類,所以我選擇離開。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在讚美和表揚聲中長大,長成了一批批“玻璃心”小孩,從小缺乏挫折教育,甚至連一句批評都接受不了。

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堅持“挫折教育”。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我孩子這一代,我父親對她也是說話特別重,有一次我在家,他突然大吼,我說她那麼小,你把她嚇著。我父親當時就說,她經過這樣的事情,今後走上社會,就沒有人能嚇著她。"

李教授在節目中強調,要讓孩子“脫敏”,就是對不好的東西要慢慢適應,只有多經歷家裡的挫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挫折。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核心意思就是,你要從小給他“打預防針”,沒事兒就損他幾句,讓他從小體會這種被打壓、被攻擊的感受,才不至於到了社會上一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

這樣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我想李教授可能不太瞭解孩子抗挫的心理機制是什麼,也可能不瞭解這種打擊教育的代價。

今天我們就來透徹聊一下“挫折教育”這個話題。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1、你真的理解什麼是“挫折教育”嗎?

很多家長奉行挫折教育,但是卻未必真的理解什麼是挫折教育,我總結了一下,家長對於“挫折教育”的理解,大致存在以下幾大誤區。

誤區一:當孩子遭遇挫折時,袖手旁觀,批評打壓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需要父母全然的愛與支持的。這才是他們面對一切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來源。

弗洛伊德曾說:

"一個為母親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充滿身為征服者的勇氣,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董卿飽讀詩書、端莊大氣,深受觀眾喜愛,可是她曾在提到自己童年時,淚流滿面。

她說:“小時候父親對我特別嚴厲,不讓照鏡子、不準留長髮、寒暑假必須出去打工......不僅如此,每次吃飯的時候還要指責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弄得我經常邊哭邊吃。”

在這種打壓中長大的董卿,即便事業做得再成功,內心卻總是缺乏安全感。

她說:“其實我是個內心很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居安思危,老覺得可能我今天擁有的一切說不定明天就沒有了......”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誤區二:人為給孩子製造很多挫折

之前,《非誠勿擾》前嘉賓樂嘉,曾在朋友圈曬照,他帶著4歲女兒,連續四天徒步,穿越張掖沙漠。

這個4歲女孩,走了近20公里,相當於6萬步。

在沙漠裡走6萬步,對一個成人來說都有些恐怖,何況是一個4歲的女孩。

而樂嘉曾在微博上說,女兒是個7個月的早產兒,從小就有過敏性哮喘。

反噬很快到來,結束後女孩身上大片起泡和疹子,常常半夜驚醒大哭。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我挺理解不了這樣的父母,用自己的自以為是,去傷害一個可憐的孩子。

當然,這個例子可能有點極端,但是生活中,不乏有類似觀念的家長。

他們認為應該人為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以增加他們的抗挫能力。文章開頭李玫瑾教授的爸爸,顯然也是如此。

這是“挫折教育”中第二個嚴重誤區,為什麼這麼說?後面我會詳細分析。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誤區三:成人習慣以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孩子的挫折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接受孩子的脆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一些根本不算事的小事,卻被孩子當成無法逾越的大事。

  • 作業完不成;
  • 不被老師喜歡;
  • 丟了一件玩具;
  • 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
  • 媽媽不給買玩具
  • .....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由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徵所決定的。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裡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發明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 該理論證實人的左腦被稱為"抽象腦"或"學術腦",它主管邏輯、語言、規則,左腦是理性的。
  • 而人的右腦被稱為"藝術腦"或"創造腦",它主管感情、情緒、體驗,左腦是感性的。

我們的情緒、情感主要被右腦接管,而理性、邏輯主要被左腦接管。

在孩子童年時期,他的右腦佔據主導地位,缺乏左腦的理性控制,所以他們不能用理性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2、為什麼說你誤解了“挫折教育”?

01、什麼是挫折?

從廣義來說上來講,挫折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

  • 挫折情境是指:我們遇到的挫折事件;
  • 挫折認知是指:我們如何認識挫折;
  • 挫折反應是指:我們如何對待挫折。

很多父母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把重點放在了製造挫折情境上,而沒有教會孩子該如何正確認識挫折和對待挫折。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02、為什麼不要人為製造挫折?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經歷無數個挫折,父母無需再通過打擊孩子或其他方式,人為製造更多挫折。

因為,當一個孩子,不斷感受到打擊、挫折和失敗,他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是指個體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一種無動於衷的消極行為,和對現實無望的心理狀態。

通俗理解,就是孩子從多次的失敗中,習得的不是抗挫能力,而是“我不行”的自我認知。

孩子會逐漸形成低自尊的心理狀態,看起來是對別人的打擊“脫敏”了,實際上是孩子認為這些攻擊,就是對他的客觀評價。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她的育兒理念大多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充分考慮了父母的需求,這會大大降低父母的育兒難度,因此廣受父母追捧。

可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出順從聽話的孩子嗎?這是我們把一個生命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嗎?

我想沒有人會想要養出一個聽話的傀儡。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03、唯有溫暖御風寒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在裡面曾舉過武漢和哈爾濱冬天的例子。

“武漢的冬天非常寒冷,氣溫約在零度左右,在過去取暖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處處寒冷,家裡比外面還冷,真有寒徹骨髓的感覺;


而哈爾濱,雖然外面的氣溫更低,但是因為室內燒了暖氣,卻使得過冬並不痛苦。冷了,就在屋裡呆一會兒,然後再出門,就不再會覺得外面的寒冷是一件很難忍受的事情了。”

抵禦寒冷的,是持續不斷的寒冷嗎?恰恰相反,是室內溫暖的暖氣。

  • 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我們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
  • 如果總是處於無間斷的寒冷中,我們一定感覺無法承受。

對心靈來說也是一樣,只有心靈得到了很多溫暖和幸福的滋養,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和傷害。

所以,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04、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麼?

好了,分析了這麼多,那麼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麼呢?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寫道: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去打毫無準備之仗,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3、那些奉行挫折教育的家長,其本質到底在怕什麼?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網上之前有一段爸爸和女兒的對話,

  • 小女孩說:爸爸,你有一點點缺點,你知道是什麼嗎?
  • 爸爸:什麼?
  • 小女孩:就是有些時候,你老是讓別人不開心,我覺得不好,你能改掉嗎?
  • 爸爸:不能,我就是要讓你現在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接著小女孩朝爸爸翻了個大白眼,網友們都被這個可愛的女孩逗樂了。

我們來思考一些更深層的問題。

從表面看,這位奉行“挫折教育”的爸爸,是害怕孩子現在不經受挫折,長大後會經不起風雨。

可是,本質上,這樣的家長到底是害怕著什麼?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個概念“俄狄浦斯衝突”,它是指:

因害怕等在後面的懲罰,而不讓自己過度成功或快樂,或在潛意識裡始終都是“我不可以成功或快樂”。

我們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樂極生悲”,就是典型代表。

這樣的人群,多半是小時候父母對他們過於嚴厲,以至於他們會覺得:只要我讓自己很快樂,就會有來自父母的懲罰。

在潛意識中,對“快樂”有著深層次的恐懼,他們內心埋下一個信念,要避免那些快樂的事在自己身上發生,不然會有懲罰。

而長大後,他們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給孩子的快樂潑冷水。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 當孩子拿著95分的成績單,興高采烈給他們時,他們會說:“為什麼那麼簡單的題都能扣5分?”
  • 當孩子拿著100分的成績單,再次興高采烈給他們時,他們會說:“一次成功不代表什麼,不要翹尾巴!”

這些父母,他們的內心沒有被快樂和滿足感滋養過,所以,他們的潛意識也不允許別人被充分滋養滿足。

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讓孩子重複自己的老路。

其實這只是在為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傷害戴上合理化的帽子,傷害孩子卻將動機歸結於為孩子好。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4、“挫折教育”目的是幫孩子建立高挫折商

“挫折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奧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簡稱為AQ(Adersity Quotient),也被稱為“逆商”。

顧名思義,挫折商就是一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

  • 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挫折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折感;
  • 而挫折商高的人,啟動的是應戰機制,挫敗會激發他調動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挫折。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斯托茨認為,挫折商有四個因素:控制、歸因、延伸、耐力。

01、控制

所謂“控制”,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能控制局面。

  • 控制感高的人,即便別人都覺得大勢已去,但是他卻總能透過種種消極因素,看到積極的方面。
  • 而控制感低的人,即便他還掌握著很多資源,但是他卻很容易覺得大勢已去。

02、歸因

挫折發生了,我們要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這就是歸因。

  • 低挫折商的人,傾向於消極歸因,他們要麼歸結於外部環境因素,要麼是消極的自我歸因,認為自己太失敗。
  • 而高挫折商的人,傾向於內歸因,主動承擔責任,同時他們會積極歸因,認為自己有能力改善局面。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03、延伸

延伸,就是你會不會自動將一個挫折的挫敗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 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他們會將挫折的惡果控制在特定範圍內,就是挫折發生的所在範疇。對他們而言,一個挫折事件就只是一個挫折事件。
  • 而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遇到一個挫折事件,他們就會覺得“天塌下來了”,覺得一切都糟透了。

04、耐力

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

高挫折商的人具有高耐力,這不是忍耐,而是一種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基於洞察力、希望和樂觀主義之上的。

之所以用這麼多的篇幅,講透挫折商的方方面面,就是為了讓家長更透徹的瞭解我們“挫折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才能明晰今後努力的方向。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5、給父母的實踐建議

前面我們提到了,挫折教育的真正含義並不是讓家長給孩子去製造挫折,而是教會孩子正確對待挫折。

那麼下面我們就結合挫折商的四個因素,來看看家長究竟該如何教孩子面對挫折。

01、情感上給予孩子支持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事情。

不論是兩性相處的問題,還是親子育兒的問題,我都堅持這一原則。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被接納。

家之所以稱之為家,就是因為我們那些細小瑣碎的感受,有人會在乎,有人會重視。

  •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搶了,他回家大哭,這時候有的家長就會訓斥孩子“哭什麼哭?有本事就把玩具搶回來,哭有什麼用?”

《奇葩說》上曾說過一句話:沒有什麼錯誤的情緒,任何存在的情緒都應該尊重。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如果家長這時候呵斥孩子,他的情緒得不到疏解,又感覺到父母不理解他,只會更加陷入這種情緒中,難以自拔。

而父母不理解孩子情緒的做法,不但對當下的事情解決無益,也會傷害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正確的做法是,你先認可和接受他的情緒,你可以抱抱他說:“我知道被搶了玩具,你很傷心是嗎?沒關係,我們每個人碰到不好的事情,都會不開心,媽媽也是一樣的。”

你的理解和共情會讓他更快地安靜下來。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02、給予孩子認知方面的支持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瞭解:如何認知挫折,才是孩子正確克服挫折的關鍵。

針對挫折有這兩種認知:

  • 挫折和失敗是不好的,遭遇挫折或者犯了錯,會受到批評和懲罰。
  • 挫折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重要契機。

孰優孰劣,一眼可辨。

作為家長,我們要經常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認知,當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堅定地告訴他

  • “不要緊,人生中就是充滿了各種挫折和失敗,我們一起想辦法來解決它。”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得你對待挫折的態度,慢慢培養起直面挫折的勇氣。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03、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輸不起的孩子,大多擁有僵固型思維,認為失敗了一次,就是自己這個人的失敗,自己就會變得一文不值。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成長性思維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提出的,核心是:

人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雖然人的先天才智、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有可能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

擁有這種思維的孩子,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覺得是自己太失敗了,而產生羞恥感和無力感。

當孩子因為一次沒考好而垂頭喪氣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

這只是證明現在的你,對現有的知識點掌握得還不夠好,只要你能再努力複習,將這些知識點消化吸收,下一次考試,你就會取得進步。

這就是在教孩子用成長的眼光來看問題。

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才最重要。

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讓你不做無知家長

結語:

魯迅說過: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

“挫折教育”很好,但是切記不要誤讀,教會孩子敢於正確、積極地面對挫折,才能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成為生活的強者!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