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2020年,武漢疫情發生以來,聽到過最治癒的一句話:

“請記住,前方的道路看起來崎嶇,但是你可以走完這段旅程,只需要花一點點功夫,還有滿滿地愛。”

這句話出自微電影《發之戀》,在剛剛結束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它打敗其他4部提名短片,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內容主要講的是一個黑人小女孩因為媽媽不在家,自己梳頭髮困難,之後爸爸上手,兩個人在媽媽的美髮視頻幫助下,幾經折騰,終於打理好漂亮髮型的故事。

不到7分鐘的短片,把一個平淡的家庭故事講的溫暖感人,更是契合我們當下抗疫的現實,觀眾從中受到啟發,更加珍惜家人之間的溫暖親情。

下面我們從日常化敘事、懸念-突轉”式結構、累積化情感表達三個角度,逐一解析這部短片的獨特魅力

一、日常化敘事:以“頭髮”為線索,圍繞女孩和爸爸之間的互動展開敘事,真實有趣,引發共鳴。

鑑於時間限制,不少動畫短片選擇從日常事件講起,輔以誇張或想象等敘事手法,傳達影片的視覺效果和主題表達。

《發之戀》一開始就是小女孩Zuri在熟睡中,被一隻貓咪叫醒,起床,忽然想到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趕忙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和鞋子,準備梳頭髮。

可惜孩子太小,應付不了自己的“爆炸頭”,照著美髮視頻也梳的一團糟,只能求助於爸爸。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沒想到,對於梳頭髮,爸爸也是個門外漢,他首先想到的是用帽子蓋住頭髮,女兒不同意後,他只能硬著頭皮和頭髮搏鬥,把“使勁拉直”、“用頭繩捆綁”等招數悉數用盡,依然梳不好,爸爸沒辦法,想要再給女兒戴帽子,女兒哭著跑開,爸爸沮喪、難過。

這個時候,我們聯繫之前女孩獨自起床穿衣和看視頻想媽媽的情景,大概猜到了這個家的女主人不在。

普通人物和平凡事件是日常化敘事的主要要素,動畫中這樣的場景有沒有一種熟悉感?像不像平日裡,媽媽不在家,孩子和爸爸兵荒馬亂過生活的樣子?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記得小時候,爸爸忙於工作,早出晚歸,我很少見到他,生活中都是媽媽照顧我。

有一次,爸媽吵架,媽媽賭氣去了外婆家,爸爸只能接手照顧我,爸爸給我扎頭髮,就像短片裡的爸爸那樣用力拉扯,疼得我只掉眼淚,結果還是扎的很醜。

同時,爸爸做飯很難吃,我們倆除了西紅柿炒雞蛋,就是青菜方便麵,他還不懂的收拾屋子,才三四天的功夫,家裡亂的像遭了土匪一樣。

短片用日常化的敘事手法,通過誇張的特寫鏡頭,真實再現男人管家的混亂場景,引發觀眾共鳴,也啟迪我們反思,是什麼讓女人在一個家庭裡如此重要?是她們天生對家庭重視?還是男人的長期缺位造成了這種局面?

短片裡,女孩拿出媽媽的美髮視頻給爸爸看,聽到媽媽溫柔地說:

“請記住,前方的道路可能看起來崎嶇,但是你可以走完這趟旅程,只需要一段段工夫,還有滿滿的愛。”

爸爸受到啟發,學著媽媽的樣子,溫柔地充滿愛意地一步步為女兒打理好髮型。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我小時候那次也是爸爸主動道歉,請回媽媽,生活才回歸正常,也從那時起爸爸意識到家裡不能沒有媽媽,之後積極參與到家務中來,互相體諒彼此的難處。

短片中的“頭髮”是線索,也是一種隱喻,指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麻煩,尤其是一個家庭裡。

但是,沒關係,只要我們像女孩的媽媽那樣心中充滿愛意,遇事懂得耐心一點,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

爸爸們在家庭生活裡,不如媽媽表現好,一是因為不善家務,二是因為忙於工作,疏於對家庭的照顧,這樣長期缺乏參與感,給他們造成一種誤解,以為家事很簡單,自己隨便就能搞定,殊不知,沒有做事的耐心,沒有對家人的關愛,什麼都做不好。

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容易的職業。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導演Cherry說:“這部短片關注的是黑人父親,因為他們的名聲,在美國主流媒體上一直很糟糕。”他希望更多的男人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從分擔妻子的重擔、關愛家人做起。

短片是對黑人家庭的特寫,也是對當下家庭問題的關注。

日常化敘事平淡乏味,導演選擇回憶與現實交叉呈現,誇張與搞笑齊進的影像表達方式豐富內容,帶給觀眾感動和思考。

二、“懸念-突轉”式結構:以“光頭畫”為道具設置懸念,用“突轉”式手法昇華主題,角度新穎,不落窠臼。

不知大家發現沒,動畫短片的第一個鏡頭是小女孩的臥室牆,貼滿了一家人的人物畫,什麼髮型都有,處在中間位置的那副是一個光頭女人帶著王冠。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之後鏡頭就轉向睡覺的小女孩,等到爸爸幫女孩梳好頭髮,準備出發時,女孩噔噔噔跑回去特意拿了這幅畫。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這個時候,細心的觀眾就會發現這幅畫不簡單。

果然,等到女孩見到媽媽,拿畫給她看,媽媽略作沉思狀,摘下頭巾,露出光頭,觀眾瞪大眼睛的同時,明白媽媽生了重病一直呆在醫院,難怪在開始的畫面裡,女孩獨自起床、穿衣、梳頭髮。

而女兒畫的正是光頭的媽媽帶著王冠,說明在她心裡,媽媽不管是留著長髮,還是光著頭,都是最美的公主。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媽媽在見到女兒和丈夫前,不自在地觸摸頭巾,暗示她對於要不要摘下頭巾是猶豫的,但是當她看到女兒畫的自己,即便是光頭還有王冠帶,她的內心除了感動,還生出無限力量,這股力量給了她摘下頭巾面對現實的勇氣,她相信只要一家人相親相愛,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在這裡,女孩的光頭畫第三次出現,短片情節發生“突轉”,媽媽露出了光頭。

“突轉”這種敘事手法,最早由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簡單來說,就是指情節發生變化,向非常規的方向轉變,偏離了觀眾的預期。

情節突轉,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也有合乎情理的要求,不能違背生活邏輯,需按照故事脈絡自然發展,觀眾最後也能接得住。所以在“突轉”出現之前,導演會在暗處設置好懸念,避免到時候出現突兀,讓觀眾疑惑。

比如,《發之戀》短片裡鏡頭兩次特寫給到女孩的“光頭畫”,就是短片中的“懸念”設置。

在情節突轉前,觀眾對於短片的主旨不甚明瞭,一旦情節突轉,“懸念”即被揭曉,觀眾在意料之外豁然開朗,女孩的“光頭畫”,往淺了說,是她思念媽媽的一種童稚表達,往深延展,就是對媽媽的鼓勵,這份愛,除了讓她有勇氣面對現實,也給了她戰勝病魔的力量。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相反,如果《發之戀》沒有“懸念-突轉”這一結構設置,只是單純講述爸爸和小女孩對戰頭髮的故事,將流於俗套,沒有什麼意義。

正是這種突轉,把家人之間的溫暖親情,從梳頭髮小事自然過渡到抗癌大事,將短片主題指向親情,指向愛,指向活著的希望,觀眾恍然大悟之餘,多了些主動思索和感悟。

有些突轉發生在短片的高潮處,昇華主題的同時,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發之戀》;有的突轉出現在結尾,讓人回味無窮,比如莫泊桑的《項鍊》,瑪蒂爾德直到小說完結時才知道項鍊是假的。

“懸念-突轉”式結構,從故事開端就一點一點營造懸念,在故事的高潮發生突轉,解開懸念,自然走向結局。奧斯卡獲獎影單裡,不少影片都採取這種結構,獲得了絕佳的藝術效果。

三、累積式情感表達:穿插“思念”、“責任”、“鼓勵”等情感點,講述家人之間“愛”的表達和互助,動畫雖短,情感逐漸累積,充滿治癒性。

每一部作品都有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發之戀》也不例外。

一開始,女孩獨自起床穿衣,對著視頻整理頭髮時,回憶了媽媽給自己梳頭髮的場景,看不出什麼特別的情感。

之後情節發展到爸爸給女兒梳頭髮,各種折騰,把女兒惹哭了還梳不好,父女感情降到冰點,女孩開始思念媽媽,拿出她的視頻給爸爸看,爸爸看到視頻,滿眼含淚,說明不但女兒想媽媽,他也想念妻子了。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然後爸爸在媽媽視頻的幫助下,終於幫女兒打理好頭髮,父女感情由疏離變得親密,爸爸對家庭的責任感油然而生,父女倆想要見到媽媽的心情變得強烈。

接著,女兒和爸爸見到了媽媽,媽媽誇獎爸爸給女兒扎的頭髮漂亮,女兒拿出畫作給媽媽看,媽媽卸下心裡包袱,在父女倆面前露出光頭,一家人擁抱在一起,短片情感衝向最高點。

最後一幕,出現在片尾彩蛋裡,媽媽的頭髮一天天長出來,爸爸參與到家庭裡,一家三口,輪流幫忙打理頭髮,故事的情感從前面的熱烈轉向平緩,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短片的情感從始至終,都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在一個個鏡頭裡慢慢累積,“懸念-突轉”式結構的運用,在“突轉”發生時,促使情感達到高潮,觀眾被媽媽摘下頭巾,露出光頭,一家人擁抱的場面感動落淚。

《發之戀》:從“懸念-突轉”式結構,解析奧斯卡獲獎短片的魅力

這種累積式情感表達的手法,在第73屆奧斯卡獲獎短片《父與女》中也有使用,8分鐘的時長,女兒從小時後跟爸爸分開就一直等他回來,從孩童等到少女時,從少女等到少婦時,從少婦等到中年,再等到成了老婆婆,女兒的一生很快結束了,但是對爸爸的思念之情與日俱增。

在日常化敘事短片中,觀眾體會不到好萊塢大片的驚險與刺激,所有情感都是在生活瑣事中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的。

觀眾在導演營造的日常化氛圍中,慢慢體悟主人公的情感流動,“量”的積累帶動“情感”在高潮處噴發,引發共鳴的同時倍感治癒。

寫在最後:

和其他形式的動畫相比,動畫短片風格獨特,有創新性,更能表達創作者的理念和情感。

《發之戀》從日常化敘事著手,在人們最平常的生活狀態中,探討家庭問題,用“懸念-突轉”式結構,以小見大,把主題昇華到生死的高度;以累積式情感表達的方式,從女孩對媽媽的想念,講到父女情感的由陰轉晴,再到媽媽被女兒感動,樂觀對待疾病,最後到一家人互助互愛,戰勝病魔,由淺入深,真摯動人。

導演取材黑人家庭的現狀問題,切口小,照面大,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人生意義的手法,征服了奧斯卡評委,也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對於奧斯卡評委來說,一部短片,從頭髮講起,立足自身種族特徵,上升到生死這個宏大主題,是它的魅力所在。

對於觀眾來說,一部短片,從頭髮講起,談到家庭養育話題,再關聯生死主題,我們被深深打動的同時,也悟出一個道理:

生活裡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麻煩,只有心中有愛,就會擔起責任,就會充滿希望,人與人之間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一切都好起來。

愛,不管相隔距離有多遠,都能讓家人間彼此牽掛。

愛,不管面臨困難有多大,都能給我們克服的勇氣。

愛,不管距離死亡有多近,都能給我們生還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