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回民街位於西安鼓樓的後方,由大量縱橫交錯的街巷組成,不僅可以品嚐到當地著名的美食,而且能夠看到星羅棋佈的清真寺。北院門西側,大皮院街上,便有一座不大的清真寺,被稱為“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大皮院街是一條東西向的道路,長度約400米,東連西華門街,西連北廣濟街。明朝的時候,這裡有很多經營綢皮生意的店鋪,因而得名“大皮院”街,北面還有“小皮院”街。如今,這裡與回民街的其他街巷一樣,遊人如織,商鋪林立。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大皮院清真寺坐落於大皮院街的西段南側,門比較小,很不起眼。因此,許多人從大皮院街匆忙走過,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座清真寺,與一處免費的古蹟擦肩而過。2001年2月9日,這裡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佈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坐西朝東,北側開有偏門,通向大皮院街。走進偏門,步入小院,空間狹窄,右側才是正門,上方懸掛著“全國模範清真寺”的榮譽牌,旁邊豎立著一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走進正門,廓然開朗,眼前出現一座美麗的庭院,瞬間遠離了喧鬧的回民街。遮天蔽日的大樹,各式各樣的盆景,將這座不大的清真寺點綴得生機盎然。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的清真寺,看不到“洋蔥”頂,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相傳,這裡始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由馬道真先生購地興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行重修以後,形成現在格局。

1959年,清真寺被挪作他用,宗教活動被迫停止,大殿和兩座碑亭倒塌。1985年,當地回民捐資,經過五年修復,這裡的建築才基本恢復原貌。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在南北兩側的碑亭裡,總共豎立著四塊石碑。其中,在北側的碑亭裡,豎立著一塊新刻不久的伊斯蘭文石碑和一塊豎立於光緒十八年(1892)的殘損《……思碑記》。

在南側的碑亭裡,豎立一塊清咸豐元年(1851)所立的《西京忠吉馬公遺思碑記》和一塊康熙五十五年(1716)所立的《陝西西安府長安縣大皮院回民耆老王繼昌鄉地人等為遵依》碑。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據說,在禮拜大殿內,懸掛著慈禧手書的“派衍天方”、光緒皇帝手書的“教崇西域”和白崇禧題寫的“興教建國”匾額。可惜,大門緊閉,遊客止步。除此之外,寺內還收藏有51本阿拉伯文經典和1件明宣德銅香爐。

如今,這裡不僅恢復了曾經的格局,而且增加了大量的裝飾構件。在照壁、圍牆和欄杆上,隨處可見精美的磚雕、石雕和木雕,為清真寺增添不少中國的文化氣息。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尋訪大皮院清真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