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古城村委会旧照

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古城村,这个村庄堪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与魂。为什么这么讲呢,是因为这个村庄的历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最为悠久,可以说,了解通州的历史,就要先从古城村谈起……

古城村,处于在六环路以东通胡大街的北侧,东距通州城约八里,位于运潮减河之南、京秦铁路东侧。西至霍屯1公里,南至郝家府2公里。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后)置路县治于此,东汉改路为潞,县从水名,渔阳郡治曾置此,曾建有土城。始称潞城,东汉建武中(公元40年前后),因兵燹县治迁往他地。后成为普通聚落,因曾为潞县故城,故名。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潞城考古录》(清:刘锡信)


古城村之所以称作“古城”,就是因为这里确实有一座古城遗址,村落就坐落于古城遗址之上。清人刘锡信在《潞城考古录》记载,古城周围四里许,遗址约高五尺,东、西、北三面俱存,惟南面近官道,已成陆地,西北隅废堞独高丈余。按刘锡信是乾隆时人,由此可知乾隆时期古城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由于村民取土等原因,路县古城遗址不断遭到破坏,至清光绪年间,古城西北角楼台尚存残迹,北城垣依旧,民国间渐渐被村民取土而减小。解放后,集体生产组织于此设窑烧砖,至1959年,只剩下北垣东段残址50米,当年7月,通州区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夏,运潮减河复堤工程,将残存土城遗址掩埋于堤内。

一、路县的由来和建县时间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路县古城址

关于路县最早的记录出现于班固的《汉书》。《汉书·地理志》记载渔阳郡有12个县,其中就有路县。按《史记·周勃世家》记载,汉高祖十二年,燕王卢绾反叛,周勃率军平定叛乱,“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古城遗址内曾发现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由于没有更早期关于路县的记载,故后世诸多史籍多认为路县为西汉时所建,有学者将路县建制年份定为周勃平定卢绾的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但是根据前人考证,秦代渔阳郡领有12县,清人钱大昭在《汉书辩疑》中认为渔阳郡领12县,指出“疑彼传衍二字,秦领县亦止十二”,因此文渔阳二十二县此处为误写,当为十二县。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也认为渔阳郡领12县,王蘧所著《秦史》认同钱大昭的看法,即渔阳有12县。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副中心考古发掘平面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路县故城遗址出土的汉代文物


汉承秦制,联想到汉代渔阳郡12县,显然是延续秦代郡县建制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路县应当始建于秦代。另外,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渔阳郡领县12个,而12是一个与秦代关系密切的数字。根据《史记》记载,秦灭六国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可见,秦始皇信奉战国时代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学说,邹衍认为“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依据五行相克原理,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秦朝代替周朝,当为水德。秦国为水德,而水德代表数字是六。正是基于此,秦始皇设天下为三十六郡,根据研究秦代后来增设郡的数量,分别为四十二郡、四十八郡,皆为六的倍数。十二是六的倍数,渔阳郡十二县显然与秦代郡县制关系密切。

另外,从路县的名字当中也可以寻找出一些路县建于秦代的线索。路县为什么叫做“路”,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从其名称判断,显然是因为道路得名。既然因路而设县,显而易见此路非一般的道路可比。那么这条道是那条道路呢?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侯任之


侯仁之先生认为,古代北京地区有四条大道通往四方,分别是通往中原的太行山东麓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古北口大道和居庸关大道,古代华北平原地势卑下,沼泽遍布,难以通行,唯有山前地带地势高亢,因而形成交通要道。燕山南麓大道是连接海滨和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道路,通州位于北京的东部,是通往东方海边的重要节点,燕山南麓大道的军事战略意义很高,需要设置州县以进行掌控,在此大道上设置郡县显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燕山南麓大道就是通往碣石之路,秦始皇二十六年灭六国,二十七年,修治驰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所谓弛道,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秦代修筑弛道,一定在燕山南麓大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秦皇岛就是因为秦始皇至此而得名,当时北京东南至天津一带为广大沼泽,前往碣石海边走燕山南麓大道最为便捷。秦始皇修筑弛道后,这条道路的意义更为突出,不仅出于交通意义,弛道还需维护、建设和保养,因此需要提供组织保障,需要设置州县提供劳役,由此看来,路县设置于秦代更为合理。

二、从路县到潞县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北运河源头处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路县为通路亭。建武元年,光武北上,与尤来、大抢、五幡等大战,败之,“贼入渔阳,乃遣吴汉率耿弇、陈俊、马武等十二将军追战于潞东,及平谷,大破灭之”,建武二年八月“遣游击将军邓隆救朱浮,与彭宠战于潞,隆军败绩。”根据文字记载,可知东汉初,西汉路县这时已经改为潞县,这有是什么原因呢?从字面上来看,显然与水有关。我们知道,通州自古就是河流很多的地方。按照《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有两条大河流经今通州地区,一个是沽水,“沽水又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余水合,为潞河”;另一个是鲍邱水,“沽水又南,湿余水注之。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据此可知,当时沽水称作西潞水,鲍邱水称作东潞水,沽水与鲍邱水得名自然是其流经潞县有关。而西汉路县至东汉初改成潞县显然也与此处的河流有关,正是由于路县有沽水、鲍邱水、漯水等多条大河汇聚于此,水多成了路县的一大地域特征,因此路县的路字加上三点水成为潞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古潞县周边水系示意图


刘锡信曾经去古城遗址进行过考察,登上古城残城墙,南望,可见三里之外的北运河,当时正值秋日,运河上还有漕船往来,帆樯林立,景色壮观。他根据《水经注》的描述,结合潞河水道流向,确定古城为汉代潞县。东汉初渔阳郡治所迁址于潞县。当时,渔阳郡太守彭宠倚仗兵强马壮,在潞县举兵造反。光武帝派遣将军邓隆率兵前来平叛,叛军陈于潞水北畔,汉军陈于潞水南畔。建武五年,彭宠被奴仆杀死,汉军攻入城中,火烧郡县两署及民宅。潞县城内一片狼藉,仅含土城墙而已。之后,潞县县治东迁到今天河北省三河市城子村,从此西汉路县古城就成了一个普通村落,并以古城命名。

三、古城新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聊聊古城村的前世今生

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楼群远眺


自东汉初潞县治所迁走以后,古城就变成了潞河畔一个普通的村落,在历史的雨打风吹中悠闲地度过近2000年时光。繁华过后,一切归于平寂,古城村虽然走向了平凡,但是经过古城的京东古道依旧发挥着作用,来来往往的行旅商人,奔赴北京的朝鲜贡使,均从古城村旁走过。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寂寞千年的古潞城终于迎来了转机。2015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东迁,新的市政府就建在古城村南的古运河畔。对于北京城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历经三千年发展,北京城市格局开始进行历史性调整,成长于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北京城,即将转移到潮白河冲积扇上的古潞源。古运河畔的古城村将传承千年的运河文化,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资料:《通州志》《潞城考古录》《历史上的北京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