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汉中是汉王朝的奠基之地。两汉三国时期,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足迹,很多人死后都埋葬于此。怀着对两汉三国历史的喜爱,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踏上了探访“两汉三国人物”之旅。

第一站:洋县蔡伦墓祠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从省会西安出发,我们一行人开始了这趟的旅程。沿着西汉高速,大约四个小时,我们便抵达了蔡伦墓。

它位于洋县城东10公里的龙亭镇,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长眠之地,也是蔡伦的封地。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明帝时,曾任宫廷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 (105),他成功地改进了造纸的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造出了物美价廉的纸,朝廷批准推广。从此,天下都用他的方法造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114),邓太后以蔡伦供职宫廷,年久有功,授封“龙亭侯”。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蔡伦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蔡侯祠,北为蔡伦墓。蔡侯祠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修建,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和正殿。在正殿的大门上,悬挂着唐德宗御书的“蔡侯祠”匾额,殿内供奉着蔡伦的塑像。除此之外,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

在正殿的后方,有一件清代的石雕八仙缸,上面雕刻着道教的八仙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北侧精美的垂花门,为墓园和祠堂的分界,上方的匾额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的“蔡伦墓”三个字。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迈入垂花门,先迎面就是蔡伦的墓冢,呈覆斗状,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环境优雅,古柏参天,显得庄严肃穆。据说,蔡伦墓最鼎盛时,占地达四十余亩,殿宇巍峨,气势恢宏。

可惜,历经风雨沧桑,这里屡遭劫难。上个世纪60年代,蔡伦墓变成骡马和木材交易市场,墓冢前的古树名木和石刻遭到破坏。如今,在蔡伦墓冢南侧,仅存一对南宋的石羊和明代的石人。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在墓冢前方两侧,竖立着六块明清时期的石碑,均被玻璃罩和围栏保护起来。正中央的祭亭,重建于1995年,墓碑上的“蔡伦墓”三个字,为我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简洁明快。

我们一行人在墓前拜谒了蔡伦,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正值中午,我们便在洋县用餐。午饭吃的当地特色的浆水面,配上当地有名的谢村黄酒,真是十分美味!

第二站:城固张骞墓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离开洋县,我们来到了城固县的张骞墓。它距离洋县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十分方便。

张骞,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他生前被封为博望侯,死后归葬于故里陕西城固博望镇。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整个纪念馆里并没有多少游客,显得很空荡。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进入景区,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张骞纪念馆。它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张骞的生平事迹,“丝绸之路”沿线风土人情,以及张骞墓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对张骞以及他所开辟的那条“丝绸之路”,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便来到了后面的墓园。整个墓地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略呈长方形,面积为1.05亩。墓冢南北长13米,东西宽8米,高5米,略呈椭圆形。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雕一对。石碑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两尊汉代石雕,名叫石虎、雄奇。当地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犯错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我们又再一次拜谒了博望侯张骞,表达内心的崇敬之情。

从张骞墓出来,天色已经有些晚了,我们便驱车赶到汉中市。在汉中市休息一晚,第二天逛汉中博物馆。

第三站:汉中市博物馆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早晨起来,我们来到汉中的老街,吃上一碗汉中特色的热面皮,配上菜豆腐和花生稀饭,开始了汉中人的一天。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古汉台。这里是刘邦在汉中当汉王时的王府,所以又称古汉台。后来被开辟为汉中市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桂荫堂南面,是一潭水池,这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龙”、“虎”,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镜吾池再南,是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里面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这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从古汉台出来,我们来到了拜将坛。相传,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专门修建的台基,被称为“拜将坛”。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拜将坛也被称为“拜将台”,南北两台,呈“吕”字形,南台高约3米,北台高约2米,可以登临其上。台前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东侧石碑正面刻有“拜将坛”三个大字,背面刻有《登台对》;西侧石碑的正面刻有“韩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字,背面刻有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现在这里是汉中市博物馆的一部分,专门进行“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的展览。这个展览汇集了汉中市各文博单位收藏的311件(套)文物,包括一级文物22件(套)、二级33件(套)、三级116件(套),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时期,全面反映了汉中历史的脉络。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逛完拜将坛,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饮马池。饮马池又名东湖,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在池内饮马,现存石刻对联“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长怀赤帝风”(赤帝指刘邦)。清初《汉中府志》中记载的汉中八景之一的“东塔西影”。即指东塔塔影映入湖中的景色。这里现在是当地市民饭后休闲、放松的地方。

跑了一早晨,大家都饥肠辘辘,便来到汉江边,品尝了汉江鱼,十分美味。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午饭后,稍事休息,我们又前往石门栈道进行参观。

第四站:石门栈道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交界的褒谷口。从市区开车半个小时便可以到达。

这里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所以一进门,便可以看到褒姒的塑像。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这里还是褒斜栈道南端的起点。从褒谷口出发,全长235公里,可以一直通到眉县的斜峪关。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在这里。

再往前走,便来到石门文化广场。这里通过众多的泥塑和雕塑,讲述了发生在两汉三国时期的著名故事。令人印象最为深刻地,便是曹操与“衮雪”的故事。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奋笔疾书“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打趣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于是,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再往前,便可以看到石门水库大坝。它造型优美,宏伟壮观,水面碧波荡漾,行走在两边的栈道旁,可以尽情浏览湖光山色的怡人美景。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在历史上,石门开通后,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这样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但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这些石刻中有十三件精品被凿迁下来,现陈列于汉中市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而石门和其它石刻,则被淹在了水库之中。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走在古老的栈道上,可以感受到其背后沉重的历史文化,与古人进行对话。

从栈道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大汗淋漓,小腿都有些酸痛。于是,便在汉中市休息一晚,第二天前往勉县。

第五站:勉县武侯祠、、马超墓、武侯墓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一大早,我们便从汉中市区出发,来到了勉县武侯祠。大部分可能只知道,成都有一个武侯祠,但却不知,勉县武侯祠是全国修建最早的一处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了43年。

而且,它是唯一一座由皇帝(后主刘禅)下令修建的官祠。因此,具有“天下第一武侯祠”的美称。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一进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它高10米,八角起翘,中宽6米,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大字,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让人顿时肃穆起敬!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其正前方是一座琴楼,它取意于“空城计”的故事。两边有一钟楼和鼓楼,旁边还有许多汉代石刻。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再往前方,就来到了戟门。据说,它是历代官员们来拜谒诸葛亮时,暂存兵器和整理衣冠的地方。戟门两侧墙壁上,画有许多壁画,讲述了诸葛亮生前的故事。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继续向前,就来到了拜殿。拜殿上方有许多匾额,正中间写着“大汉一人”,两边写着“代仰清高”、“典垂景耀”,这些都是后世文人墨客对他的赞颂。这里是举行祭祀、跪拜诸葛亮仪式的场所。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最后是正殿,也就是供奉诸葛亮的神殿。大殿里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羽扇纶巾,目光凝重,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坐像前额殿中,悬有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1803年)亲笔御书“忠贯云霄”匾额。

除此之外,整个武侯祠内还有古柏18株,(原有64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祠增色不少。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的象征。现在,它是汉中市的“市花”,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没有赶上其开花。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最后,有一座观江楼,登到上面,可以远望汉江的风景。观江楼后面,现在修建了一座仿古的诸葛古镇。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我们从观江楼出武侯祠,步行一公里,便来到了马超墓。相比起武侯祠,马超墓小了许多。马超墓祠整体,分为前后院,前院有正殿(信著北土)、汉中争霸展(兼资文武)、马超生平展(一世之杰)三殿,后院与前院被汉惠渠隔开,中间有石板桥通往两边,被命名为“风雨桥”,后院就是马超所葬的墓地。

马超墓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逛完马超墓,已经过了饭点,每个人都饥肠辘辘,但却感到十分充实。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在附近吃过午饭,稍作休息,我们又开车来到定军山下的武侯墓。这是诸葛亮生前就为自己选择的葬身之所,和武侯祠隔汉江而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走进武侯墓,到处都是苍天的古柏,十分地清凉与幽静。据考证,当年诸葛亮死后,共栽种柏树54棵,象征诸葛亮活了54岁。目前景区还有22棵1700多岁的古柏,一直陪伴在武侯身边。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漫步在景区,树木成荫,鸟语花香,让人赏心悦目,都有些不愿离去。诸葛亮是我十分崇敬的一个人物,所以必须前来拜谒一番,表达内心的敬仰之情。

武侯一生,鞠躬尽瘁,清廉为政,死后也是简单薄葬,只放衣物,不放器物。所以,他的墓可以保持1700多年而没有一次被盗挖,这大概就是他独有的人格魅力吧!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从武侯墓出来,我们继续开车前行。傍晚时分,我们抵达了留坝县城,入住留坝老街。第二天一早,前往留坝张良庙。

第六站:留坝张良庙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我们开车前往张良庙。张良庙离县城很近,开车二十分钟便抵达了张良庙。

张良庙,又称汉张留侯祠。它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

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晋侯。

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 “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刻:“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消遥游。”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

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中古树林立、鲜花放香,园内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山为师之意。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怀山歌》石碑一方。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员吉所立。当年他因不满朝廷争权夺利,辞官返蜀,途经此地,感怀作诗。后来文人志士来此,多有和诗留于后世。花园四周为游廊,廊壁布满彩画和碑石。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从张良庙出来,已经到了中午。我们在留坝县城吃过午饭,便开始返程,结束这次的旅行。

结束: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两汉三国人物”

四天时间,我们完成了这次“两汉三国人物”的探访,收获了许多。不仅有对历史人物的一次新的认识,还有对汉中这块地方的重新审视。

当然,最开心地,是和朋友们一起在路上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希望下次,我们还能有机会一起访古寻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