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樹丫口行

原標題:刺樹丫口行(旅遊扶貧故事③)

刺树丫口行

沿巡邊棧道漫步,可欣賞邊關風景。

楊茂芳攝

初識刺樹丫口,源於南方電網公司拍攝的一個片子《阿婀娜》。“太陽越辣越懶在,月亮越白越想你。”中緬邊境南疆邊關兒女情長的意境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雲南鎮康“阿數瑟”之鄉名副其實啊!

冬日的陽光梳洗著刺樹丫口的農家庭院和一草一木,散落在山崗溝壑間的“或黃身紅肩、或白身藍肩”民居顯得溫潤多姿。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飄揚著五星紅旗,牆體上寫著醒目的“福”字。

“這些年,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吃水、住房、用電等問題,修通了公路、幹起了產業,我們感激不盡。現在的刺樹丫口變成‘賜福丫口’了。”73歲的老黨員蔣老平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在蔣老平的記憶裡,過去吃水要去大灣塘背、抬、馱。砍一筒保溫壺粗的竹子,兩頭留節,穿上麻繩,讓五六歲的孩子背;砍保溫壺粗、留三筒四節的竹筒由成年人用肩扛;有的用牛馱,將三筒四節的竹筒放進竹籃裡,每頭牛馱4筒。現在,家家戶戶有水窖,用抽水機抽,生產生活用水都不愁。蔣老平家就有4個小水窖,可蓄水120立方米。

得益於“邊境小康村”建設項目的覆蓋,村子裡有路燈,有村民活動場所,有“戍邊館”,有“農家樂”小吃店,有紅色革命遺址,有欣賞邊關風景的“巡邊棧道”。過去,村民到南傘趕街,去1個小時,回2個小時,如果背上80多斤食物,就需3個小時。現在一段柏油路、一段水泥路,來去很方便。過去,大夥住茅草房,現在,家家戶戶住水泥平頂房。

從怒江南岸的勐捧鎮酸格林彝族村寨,穿過勐堆鄉傈僳族村的密林,越過巍峨高聳的中緬邊界南天門山,到縣城之郊的南傘鎮德昂山寨,橫亙起伏的群山中,分佈著中緬106至125號界樁,勾勒出鎮康百里邊關的獨特風景。藍天白雲下的“戍邊館”格外雄壯,走進展館我們瞭解到,刺樹丫口有“百里邊關第一哨”之稱。

百里邊關第一哨,位於刺樹丫口古寨,其緊鄰南天門山主峰,北靠懸崖絕壁,東瞰縣城南傘,南觀緬甸果敢。自古以來是國家重要的邊防重地。歷史上有“諸葛南征設哨房,哨房山包起炮樓”的傳說,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在此佈防設哨,保衛疆土。如今,軍警民團結一心,護寨安民,守土固邊,興邊富民。

看過戍邊館,我們在村邊一家農家樂吃午飯。店主人叫楊德才,土生土長的刺樹丫口人,曾經當過建築工。後來,鎮康縣委黨史研究室幫他協調貸款,兩個月前他開起了農家樂。楊德才說,現在遊客很多,生意不錯,週末還有點忙不過來。膚色稍黑,敦實強壯,跨過不惑之年的楊德才,端飯送菜,招呼客人,十分麻利。

午飯後,我們順著公路步行四五百米後跨入巡邊棧道。巡邊棧道由制高點觀景臺往下蜿蜒延伸約一公里後,進入刺樹丫口寨子。一路上,怪石嶙峋,邊城南傘盡收眼底,果敢老街隱約可見。山脊綿延,一山連兩國;溶洞神秘,一洞通兩國;巨石奇秀,一石分兩國;碧水涓涓,一水跨兩國。美哉,南疆邊關!

刺樹丫口是鎮康縣南傘鎮紅巖村的一個村民小組,中緬121號和高石頭界樁就在村邊,距中緬邊境線僅50米。千米巡邊棧道,三個紅色遺址,還有那個氣勢恢宏的戍邊館,無不默默傾訴戍邊歷史,無不切切緬懷英雄人物,無不歷歷再現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在刺樹丫口,‘我們都是祖國守邊人’的自豪感、榮譽感越來越強。”鎮康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楊正軍如此感慨。(楊茂芳 王東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