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戳破中超窟窿

天津足壇出了大事,天海俱樂部的命運,算上今天,只剩三天了。

天海揭不開鍋了,零元轉讓,到現在也沒有搞定,而足協的生死書寫得很明白,如果到3月12日還不能給出滿意的結果,天海將從中超消失,不,確切地說,是從中國足壇消失。

是什麼原因讓天海走到今天這般地步?說起來也不復雜。

葛爱平专栏 | 天海戳破中超窟窿

2015年7月7日,天津權健集團宣佈併購中乙的天津松江足球俱樂部,次年,權健俱樂部隊便獲得中甲冠軍,升入中超。2017年賽季,權健一舉獲得中超季軍,並獲得亞冠資格。2018年,權健還成為中超唯一打入亞冠八強的隊伍,風光一時。

問題出在2019年。因為投資人被查(後被判有期徒刑),權健集團轟然倒塌,俱樂部改名天海,由天津體育局託管。如今,體育局結束託管,權健集團也放棄了俱樂部,一支曾經風光無限、雄心勃勃的球隊,僅僅過了五年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權健到天海,五年猶如遊魂,怎麼會搞到如今這個結果?說起來也簡單,只因為一個人,那就是束昱輝——權健集團的老闆。因為老闆犯法入監,集團塌了,俱樂部也完了。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源於一個人。

葛爱平专栏 | 天海戳破中超窟窿

權健集團作為一個經濟體,即使家庭企業,或個人說了算,沒有關係。但是足球俱樂部就不行,因為它還被賦予社會公益事業的功能和色彩,有著更廣泛的社會性。將一家足球俱樂部綁上一個人的命運,這是很不恰當的,也是危險的。這就是為什麼職業足球俱樂部,要去商標化,去企業化,不能讓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來操控一支球隊,決定一支球隊的命運的原因。

天海俱樂部的命運,其實也給中超各俱樂部敲起了警鐘。放眼中超16支隊,幾乎清一色的是企業隊,其中絕大多數隊都更換過投資人,也更換了隊名,沒有因投資人更迭而更換隊名的,也就是上海申花和北京國安了。這樣的中超生態,是極不穩定的。

我過去一直呼籲,改變中超職業俱樂部的資金結構,儘可能少地讓俱樂部形成一家全資控股的局面,因為,誰知道這個絕對股東哪一天會忽然不想玩了呢?

葛爱平专栏 | 天海戳破中超窟窿

恆大俱樂部的大資金投入改變了中超的遊戲規則一直備受垢病,但是依我之見,恆大隊又恰是中超俱樂部中最穩定的。因為恆大是由恆大集團和淘寶各持50%股份組成的俱樂部,也就是說,如果一家退出,還有另一個堅守,相比只有一隻腳的俱樂部,他們站得更穩。

無論從亞洲還是世界職業足球俱樂部,“企業隊”模式的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才有,而在中國足壇卻是絕對大頭,無論是中超還是中甲。改變俱樂部組成結構,用股份制取代如今的“企業廣告制式”,是中國職業足球走向健康和正規的必經之路,其間很可能會出現許多困難,甚至在資金投入上出現“塌方”,但是總比身家性命繫於一根繩子上要堅實得多。至少,不會出現中超的權健、中甲的申鑫和華南虎等悲劇。

從這個意義上看,天海戳破了中超的窟窿,未必不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