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銀川市

興慶區:2002年11月銀川市城區改現名,源於銀川市是西夏國都興慶府,是為古名今用;北宋天禧四年(1020),西夏以其地西北有賀蘭山之固,黃河繞東南流經,西平府(今靈武市)為其屏障,形勢便利,遂名興州,後改興慶府

西夏區:2002年由新城區改現名,以古代西夏國為名;據《中國絲綢之路辭典》:因地處西北,宋人稱其為西夏

金鳳區:2002年10月改設金鳳區,因為銀川又名鳳凰城,故名

永寧縣:1941年4月析寧夏縣、寧朔縣置永寧縣,取永州之永、寧夏與寧朔兩縣之寧而得名,含永遠安寧之意

賀蘭縣:1941年因寧夏縣與寧夏省重名而改現名,以縣西賀蘭山為名;據《元和郡縣誌》:賀蘭山(卑移山、阿拉善山)因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駿馬,北人呼駿為賀蘭,故名

靈武市:曾名靈洲,因其地處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故名,北魏孝昌二年(526)改為靈州。1913年靈州改為靈武縣;取西漢古地名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靈武郡名,郡因靈武谷(今賀蘭山靈武口)而名,1996年設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石嘴山市

大武口區:以大武口村而得名;明代稱為打磑口,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民國三十二年(1943)認為名稱不雅,更名為大武口,意為武士們在這裡打過仗

惠農區: 民國三十年(1941)由平羅縣北部析置,因位於惠農渠(皇渠、黃區)梢段而得名,以惠農渠為名

平羅縣: 明嘉靖三十年(1551)設平虜守禦千戶所,清雍正二年(1724)改為平羅縣,即平虜之轉音; 據《平羅紀略》:明代有虜警,設兵禦寇,故名平虜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吳忠市

利通區: 1998年5月由縣級吳忠市改置,因吳忠市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街道利通街,故名

紅寺堡區:因建於隋唐的紅富寺(被毀重建後改名弘佛寺)而得名紅寺;明正德二年(1507)建軍事城堡,故名紅寺堡;2009年9月設區

鹽池縣:民國二年(1913)花馬池分州改鹽池縣;因縣城北、東、西南分佈著大小20餘個天然鹽湖,因名;因境內多鹽池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引《嘉慶一統志》,因縣境有著名的花馬池得名,池因古代以鹽易馬得名

同心縣:清同治十三年(1874)置平遠縣,1914更名鎮戎縣,同年改為豫旺縣,1938年駐地遷至同心城(半角城、半個城、同心堡城)改現名,因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城,城內軍民同心抵抗而得名同心城;另說因當時駐地同心鎮得名,鎮因同心同德命名

青銅峽市: 清雍正三年寧夏右屯衛改設寧朔縣因此地古代稱朔方,以朔方安寧之意得名;1960年10月由寧朔縣改置,因市址內有青銅峽而得名;據《寧夏百科全書》:青銅峽因峭壁凝暉時呈青銅色而得名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固原市

原州區:2001年7月由固原縣改置,乃古名今用;據《寧夏百科全書》正光五年(524)置原州,因治高平城,取高平之意得名原州,隋大業三年(607)改平涼郡,唐武德元年(618)複名原州

西吉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析海原縣、固原縣、隆德縣置西吉縣,以距離縣城20華里的村子席芨灘的諧音命名;另說以當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合忍耶活動中心西吉灘為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西吉淮似與伊斯蘭教派希吉來有關,為阿拉伯語遷徙之意

隆德縣:縣以隆德寨為名;北宋天禧元年(1017)置羊牧隆城,屬德順軍;慶曆三年(1043年)更名隆德寨,得於羊牧隆城及德順軍兩名之尾首二字

涇源縣: 北宋乾德二年(964)華亭縣析置安化縣,金大定七年(1167)更名化平縣,元初化平縣併入華亭縣,清同治十年(1871)置化平川直隸廳,民國二年(1913)改化平縣,1950年9月改現名,以其為涇河發源地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涇河源出境內六盤山東麓,故名

彭陽縣:1983年設彭陽縣,因北宋鹹平六年(1033)在今縣城置彭陽城得名,取古地名為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在彭原山之陽而得名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中衛市

沙坡頭區:2003年12月由中衛縣改設,沙坡頭(沙陀頭、沙山),清乾隆年間因在黃河北岸形成了一個寬約2000多米,高約200多米的大沙堤得名沙陀頭,訛音為沙坡頭,據《朔方道志》:因沙所積,故名,一名沙嶺,故名

中寧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析中衛縣東部置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駐地寧安堡,取中衛、寧安保之首字命名

海原縣:海原名海城縣,後因與奉天省(今遼寧省)海城縣同名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因境內有海都原而得名;另一說,因海喇都原簡化改現名。海喇都是蒙古語對天都山的稱呼;蒙古語意為邊哨地,又有前哨、前鋒、哨位、黑色的地方、花斑的地方等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