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是个好地方。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长江横贯东西,运河沟通南北,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天然的江防,天然的屏障,既是波光云影的江邑,又是翠霭晴岚的山城,既有北方山岭的豪犷之气,又具江南山川的秀丽之质,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佳结合的人杰地灵胜境。

历史老人有时总爱开个不大不小似是而非的“历史玩笑”。不过这个所谓的“历史玩笑”,属于一种许多地方都同时出现过的历史现象,它带着一种历史沧桑感,又很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它还给各个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珍珠般的历史性地名,留给后人品味和追思的历史记忆。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镇江当然也不例外。

镇江名称的历史演变

镇江最初并不叫“镇江”。镇江最初称“宜”,是镇江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地名。周朝时,封仲雍的第四代孙周章为宜侯,古时的镇江成为宜侯的封地,故名“宜”。

春秋时称“朱方”,属吴国。因镇江地处临江望江的吴国东方,可观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览旭日东升之美景,故称“朱方”。

战国时称“谷阳”。是越国灭吴,楚国又灭越以后,楚国便将“朱方”改名为“谷阳”,其意是“水北为阴”、“山南为阳”,镇江位于北固山之南,故称“谷阳”。

秦朝时称丹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见镇江“因山为垒,临江望海”,形势雄险,瑞气祥云,有王者之气,于是便遣三千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并改谷阳为丹徒。

三国时,孙权踞镇江建铁瓮城,发展东吴霸业,称京口。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镇江缘何称“镇江”

唐朝时曾称润州。

唐代中叶以后称镇海军。因为当时的镇江有“海门”之称,是个重要的入海口,这标志着人们对镇江地形地理位置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标志着镇江的地名由沿袭历史命名转向侧重于以地理命名。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由于沧海桑田,到了宋代,镇江已不复为“海门”,而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江防要地,“镇海”的功能已成为历史,“镇江”的功能已成为现实。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镇江的地理位置更加显现,由镇江军升为镇江府,一直沿袭到清代,作为一地之名的“镇江”,载入了历史,传遍于四方。如果从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这一年开始计算,“镇江”作为

地名至今已经一千余年。

可以这样说:以“镇江”二字作地名,一是缘于镇江先人的智慧,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二是缘于镇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镇江”二字在这方土地上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地名的演变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它折射出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它留给了历史,又馈赠今人,期待后人传承它,续写它。

镇守江防之要地

“镇江,乃镇守江防之要地也”。这句经典,不是空发议论的一时兴致所至,更不是语言上的渲染和夸张。而是一代一代人对这方土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镇江为什么成为镇守江防之要地?“要”在哪里?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即“临山面江,形势雄险”。大江横陈于此,峰峦拱延于三面,且又是黛耸翠叠,不只是镇守江防之要地,而且是历朝历代都把镇江作为江防重地,扼守于此,守住了这一江防要地,大可稳定江山,保住江山,小可保住一方平安。宋代名士陈亮,曾以其慧眼识得镇江之雄险,他如是说道:“京口(即镇江)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寥寥数语,生动地道出了雄峙于“连岗三面”和“大江横陈”之间的镇江,具有着天造地设之雄险。《读史方舆纪要·江防志》一书中这样记载着:“京口(即镇江)西接石头(南京),东至大海、北距广陵(扬州),而金(山)、焦(山)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

回顾如烟的往事,历史早已证明,镇江确实是一个镇守江防之要地,也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历史记载,发生在镇江的第一次战争,就是早在春秋时的吴越朱方之战,战争的结果是,楚败吴于朱方。三国时孙权为什么选择镇江并筑铁瓮城,就是因为看中镇江临山面江的形势雄险。镇江还助孙权熟悉了江防,深谙了水战,使得孙权得以在镇江运筹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清乾隆时的《镇江府志》中,不但记述了赤壁之战,而且评述了赤壁之战,“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即镇江)”。东晋刺史郗鉴领京口,在平定苏峻之乱时,他“静镇京口,清壁以待”,镇江作为镇守江防之要地,对当时的战局起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南宋时,镇江成为抗金的前沿阵地、战略要地,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都曾在镇江扼守江防,屡屡胜算,捷报也屡屡从镇江飞传。其中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著名战例,在镇江不可不谓家喻户晓,能攻能守的地形地势之险要也为镇江人引以自豪。

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其著名战事、其

历史故事发生在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大将金兀术领兵南犯,袭扰建康(南京)、临安(杭州),一路上,掳掠了大批妇女、抢劫了大量财物,金兵来至镇江本想渡过长江,班师回朝返北方。宋将韩世忠奉命在镇江一带布防阻击。论兵力,韩世忠的部下只有八千人马,而金兵号称十万之众。双方在金山一带展开了一场决战。韩世忠及其夫人、巾帼英雄梁红玉,深谋远虑,成竹在胸,事先就已经实地察看了地形,制定了痛歼金兵的战略和战术,针对金兵不善水战的弱点,设定利用长江天险,在江上设“扰”,聚歼金兵。专门锻制了一大批铁绠和铁钩,专门配备了一批战船,隐伏在江边的芦苇丛中,为了鼓舞士气,胆识过人气节高尚的梁红玉,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站立在金山的妙高台上擂鼓助阵,当载着金兵的船只一艘一艘地进入到金山附近的大江江面上,梁红玉便以击鼓为号,激励宋军纷纷以铁绠和铁钩进行阻击,金兵在大江中惊慌失措,人仰船翻,伤亡惨重,加之江水滔滔,风大浪高,金兵无法渡过江去,被逼进了鲇鱼套的芦荡里和黄天荡中,受困七七四十九天,几乎粮尽援绝。金兀术命令金兵连夜开通鹳河,乘着黑夜才狼狈地逃出了黄天荡。

文武兼备镇江美

地名,乃一地之名。它是历史的,也是人文的。此地名与彼地名,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机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地方的地名,也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提炼,在历史沿革和历史演变中,各个地方都曾经有过多个地名和多种称谓,在演变过后便趋于稳定,稳定了的是更能代表这个地方特质和特色的地名。一个地名就是一本书,地名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就是这本书的书名。“镇江”这个地名,也是一本书,一本厚重的书,这本书上的“目录”,包括:“镇守江防之要地”、“兵家必争之地”,还包括:“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等等。应该说,镇江这座城市是多姿多彩的,“文武兼备”的,既有镇守江防要地之雄险,又具江南山川的秀丽气质。古人云:“京口江山为天下冠。清淑之气,扶舆盘礴,以钟乎人者,代不乏材”,自古以来,镇江就是个人文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永王东巡歌》一诗中写道: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短短四句诗,既道出镇江地势之雄险,又称赞了镇江景色之壮美。

宋代著名诗僧仲殊,十分欣赏镇江地势之险要,风景之秀丽,还赞赏镇江是一座游人不绝的古城,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商埠,他曾一连写下了十个《南徐好》,即有名的《南徐好》十咏。现摘其中之一咏:

南徐好·渌水桥

南徐好,桥下渌波平。

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

行乐过清明。

南北岸,花市管弦声。

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灼。

直上月亭亭。

是的,镇江是美好的,祝愿镇江更美好。“镇江”作为一地之名,是一本书的封面,是一本书的书名,当你打开了这本书,就会感受到“镇江”这本书是多么地厚重,多么地亲切,又是多么地想读它和爱读它。[

滕建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