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嘉麗澤海子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轉山轉水轉佛塔

那一日

我站在楊林主峰,極目遠眺

看你,煙波浩渺

嘉麗之澤。

那一月

我站在雨中,渾身溼透,再次而來

我要找到你,

山水之源。

那一年

飢寒交迫,在沼澤中掙扎,無心看風景

再度重相逢,去嵩明

順著水流的方向。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此生就選擇了詩,還有遠方

一執孤傘,一枝湘管,一行足跡,一道身影,

萬里遐徵。

那一夜

我在靈雲山梵虛庵住下

聆聽佛音,而思索

剪不斷,理還亂。

那一刻

我正在黃龍山頂上,看嘉麗澤海子

從何而來,又將流向何處

那一瞬

我站在宗鏡寺前,黃龍山連理枝下

看嵩明

連理枝,古盟臺,藥靈山高,嘉麗澤水秀……

我兩次來嵩明看海,就在那年秋天

秋雨綿綿,嵩明的秋天下著雨

我苦苦追尋,尋根溯源山水,別問我是為了什麼?

我記下這裡,山高為嵩,日月為明

我猜想,濱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會有人煙

只要找到山水的源頭,

就找到了文化的脈絡

找到文化的脈絡,就找到了光,就有了溫度

足以照亮人間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秀嵩澤明

徐霞客翻山越嶺二遊嵩明,轉山轉水轉佛塔,考錄山水走勢。他的身影,不斷穿梭於嵩明幾乎所有的佛塔之間,找尋一位叫金山的南京僧人。徐霞客到嵩明,只是來訪友嗎?顯然不是。那麼,是來嵩明遊山玩水嗎?不完全是。

他第一次正在楊林主峰極目遠眺嵩明壩子,看到了雄偉的藥靈山,碧波盪漾的嘉麗澤,僅僅看了嵩明壩子一眼,就匆匆遠行;第二次冒雨進入嵩明,身上盤纏幾乎用完,飢腸轆轆,渾身溼透,誰還有心情看風景?況且路上,寒風瑟瑟,悽風苦雨。他從龍街去嵩明的路上,深陷沼澤,苦苦掙扎,我無法想象他是如何脫身的,因為徐霞客發出這樣的感嘆,“想不到蜀道之難,不在重重懸崖而在康莊大道之中呀...”

徐霞客在嵩明轉山轉水轉佛塔,讓我想到了倉央嘉措的詩,我就以倉央嘉措的敘述方式,勾勒徐霞客在嵩明的背影。透過徐霞客的背影,我就能清楚地看出,徐霞客兩次翻山越嶺到嵩明,是來嵩明看楊林海子——嘉麗澤。

嘉麗澤是嵩明的母親河,是牛欄江的源頭水泊。主要查出嘉麗澤水從何來,流向何處,那麼就找到了嵩明文化的淵源。廣闊的水域,多系支流的嘉麗澤,孕育出“滇中糧倉”和“魚米之鄉”的嵩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被稱為“滇中糧倉”和“魚米之鄉”的嵩明,孕育出“花燈之鄉”和“蘭茂故里”的嵩明。

徐霞客爬上法界寺山頂,側身西望,看到了梁王山。梁王山主峰為三尖山,海拔近三千米,為嵩明至高點;兵分三路,向西、南、東北延伸,如君王統率群川,一山之尊,游龍數百里。三尖之梁王山脈,爪形展布,三分嵩域壩區、白邑、阿子營;三路山系,西攘富民,南接官渡,自東北入尋甸。

無巧不成書,嵩明最高峰的三尖之山,像極了嵩明三個最為耀眼的文化高峰,讓人高山仰止,望而生畏。

藥靈山山大無柴,沒有參天大樹,但是隻要是嵩明人,一生沒有到過藥靈山的,幾乎沒有;儘管嘉麗澤已經海枯石爛,只要是嵩明人,一生沒有到過嘉麗澤看水的,幾乎沒有;儘管楊林蘭茂已經過世數百年,只要是嵩明人,不認識楊林蘭茂的,幾乎沒有。

徐霞客看到的三尖山,彷彿就是嵩明這三個最獨特的印記,獨一無二。一山:藥靈山,一水:嘉麗澤,一小聖:蘭茂(蘭茂在民間被譽為“小聖)”。

一山:藥靈山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藥靈山

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地名,如果改名換姓兩次以上,即使非常有名,人們就不一定能認準它的真面目。

徐霞客兩次看到的秀嵩山,後來因為山上中草藥眾多,而改名叫做藥靈山,沿用至今。

有道是“橫看山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嘉麗澤角度看仰視藥靈山,她是最像“山”的象形文字。從小新街果子園方向看,藥靈山秀峰,像極了“睡美人”,秀髮披肩,華峰高挑,頭朝北,腳向南。從尋甸易隆方向看,又宛如彌勒佛盤腿頂天,栩栩如生,大肚圓鼓,笑臉迎人。從嘉麗澤方向看藥靈山,她更像日本的富士山,頭頂天籟,巋然不動。

藥靈山,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即令狐沖青梅竹馬的小師妹嶽靈珊,她聰明靈動、清純脫俗。而仙氣飄逸在崇山峻嶺的藥靈山,更是儀態不俗,自成一脈,特立獨行。

千百年來,藥靈山以嵩明祖宗之山的姿態,福佑嵩明壩子生生不息,俯瞰嘉麗澤潮漲潮落。山下的昆明、尋甸、馬龍和宜良山水,清晰可見;極目楚天處,是昆明八百里冥茫的滇池,滄浪之水,無邊無際。

如果有人問,嵩明的山,哪一座第一?那一定是藥靈山,這是徐霞客說的。

徐霞客遊嵩明時,曾經兩次看到藥靈山,高聳雲間,青雲直上,直衝霄漢。

徐霞客稱藥靈山是滇中第一山,最峻峭挺拔的山。

藥靈山位於雲南嵩明壩子,小街鎮東北部。古稱秀嵩山,後叫瑤玲山,又稱南山。此山因“秀崧晴靄”盛景, 是嵩明八景之一。

藥靈山系,分為大藥靈和小藥靈。從西面看,大藥靈如銅鈴倒掩,所以秀嵩山改名之後,叫瑤玲山,也就是“搖鈴的意思。當地有“藥靈山上一戴帽,傾盆大雨馬上到”的民間諺語,農耕之時此山是嵩明人看雲識天氣的陰晴變化表。藥靈山黑雲滾滾,人還沒有跑到家,馬上就會全身淋溼,大雨瓢潑;曬得快乾的糧食,還來不及收,馬上“泡湯”在雨中;秋收時節,只要見到黑雲在藥靈山頂壓頂,那就一定會是雨,準得就怕你跑得不快。

文獻記述,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武侯南征時,曾在藥靈山(第七次)擒獲南中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並在嵩明城南盟誓修好。

明代嵩明梁王造反,朱元璋派使臣吳雲到嵩勸降無果,被梁王斬殺,梁王欽佩吳雲忠孝,便將吳雲禮葬於小藥靈山“梭沙坡”處。

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鍾愛藥靈山特立獨行,登山麓俯唱大風,神遊三國古戰場,寫下《瑤玲山歌》駢體文,其中有“瑤玲一山奠南服”一句,是說自諸葛亮在藥靈山七擒孟獲之後,南疆烽火止於此山,南疆狼煙止於此時,從此安享太平,歸順仁政。

相傳,在小藥靈山,曾有高僧百齋師傅參禪悟道的何有庵,有得道古蹟淌米洞,並著有聲律鴻篇《韻略易通》傳世。

現存三塊平地,相傳為三國時南王孟獲練兵場,留有洗甲池古蹟。

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座奇峰禪寺。正殿供奉玄天祖師等神像,存有清代碑文。每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六,香火鼎盛。廟門有聯,曰:天宇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寬廣難渡不善之人。

白石成林,在傳說的南王洗甲池周圍,分佈諸多。奇石天然生成,有的如金蟾納福,山門迎客;有的似鳳凰伏地,形如飛天之騎;有的又如無稽崖之醜石,千姿百態。靈峰古寺後面的奇石,如瑪雅堆,白石堆玉。

山上靈丹仙草眾多,草是靈丹草。明代滇南神醫蘭茂弄,就經常扁舟劃過嘉麗澤古海,到此山雲間採藥。直到現在,山上依然中草藥眾多,有“一屁股座下去就有三顆藥”的說法,其中草藥之多佔嵩明中草藥類60%以上。蘭茂先生到藥靈山採藥,懸壺濟世,其嘗味著述並寫成的《滇南本草》,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142年;其著作中記載的中草藥,大部分都是此山上的靈丹草藥。

藥靈山缺水,山上多為灌木叢,沒有參天大樹,因此當地人說藥靈山“山大無柴燒”。儘管如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是石頭山,仙是靈丹仙草。

瑤玲山如銅鈴倒掩,在歷史的雲煙中沉寂了千古傳奇。

然而,直衝霄漢的藥靈山,以奇石之堆,靈藥之草,依然訴說著嵩明第一山,獨特的魅力。

一水:嘉麗澤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嘉麗澤

徐霞客第一次遊嵩明,站在楊林主峰看了嘉麗澤海子一眼,就再也不能忘記,嘉麗澤海子的容顏。

嘉麗澤碧波盪漾,煙波浩渺,海子深深地吸引了徐霞客。

嘉麗澤流域,徐霞客查閱史書,沒有記載。他仔細端詳,出於喜愛,就深情打量,卻非僅僅因為山奇水秀。

在徐霞客傳奇的一生中,曾經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無數。雲南有的地方的自然風光,有的也是很美,但是沒有引起他足夠的興趣。而嵩明的嘉麗澤海子,曾經吸引他來了兩次;繞著滇東走一遭,順江數百公里,又折回進入雲南的門戶,從另外一個方向再次來看,被嘉麗澤海子的魔力深深吸引;徐霞客繞山繞水,為了第二次與嵩明的嘉麗澤相遇,他繞山繞水繞嵩明,繞得可遠了,繞著嵩明在滇東和滇東北畫了一個圈,行程數千公里。

第二次到了嵩明,徐霞客登上黃龍山,極目遠眺嘉麗澤海子。嵩明壩子,江渚之上,白帆點點,水舂山腰,海潮衝雲。

江河湖海之水,如果水灌田地則為民利,則為母親河;如果水溢成災為民患,則為沼澤溼地。

嘉麗澤海子,在嵩明縣東南十五里,方圓百餘里,水灌民田,魚供民食。煙波浩渺的嘉麗澤海子,廣闊的水域,是牛欄江的源頭水系。嵩明境內,八河流入嘉麗之澤,匯成牛欄一江。

徐霞客到嵩明境內後,從龍街去嵩明縣城,路上的爛泥深陷得特別厲害,每走一步都很艱難,於是發出“蜀道之難”不在重重懸崖中,卻在康莊大道上”的感慨。這說明,1638年嵩明縣城附近的沼澤溼地,嘉麗澤沿海,源頭水系的水患已經十分嚴重,亟待打通河道洩水。

嘉麗之澤,上古曰湖,次之乃海,再次之叫田,現在為景區。曾經滄海難為水,它一直承載著嵩明人無數的記憶,傳承著一種力量,踏著歲月的滄桑。

戰國時稱“東湖”,也稱之為楊林海。楊林海,由於果馬河與對龍河的會合後,使海子中部淤積較高。冬春季節水落時,分成八步海和清水海,因兩澤秀麗,得名“麗澤”,民眾欲使”加惠普利”於人民,而得名“加利澤”,“加利”與“嘉麗”諧音,後人稱楊林海為嘉麗澤。

牛欄江源頭的嘉麗澤,河中有巨石橫欄出海口河道,河中多鐵板石和風化石山,石如牛身攔截江水,隔斷洪水去處,河道彎曲,河床狹窄,河床呈倒坡,阻塞壅水,使得嘉麗澤成為沼澤之地,所以得名牛欄江。

民國時期,治理嘉麗澤水患長達34年,改直嘉麗澤出口河道12公里,斷面為底寬15米,深3米,疏挖清水海及八步海河5公里,底寬10米,深2.5米。澤內水位有所下降,涸出海地2000餘畝。

建國後,嘉麗澤上游新修水庫,蓄疏並舉,避開洪峰,嘉麗澤成為遼闊、肥沃、秀美的魚米之鄉。

之後,在國民黨水利局的舊址墾荒建設國營嘉麗澤農場,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成了鼎盛一時的世外桃源。就算饑荒的年代,裡面的人都沒有餓過肚子,堆積如山的糧食填滿數十個蘇聯式的糧倉;四時瓜果蔬菜不斷,魚肥水美;阡陌交通的炊煙深處,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這裡有雲南的第一臺匈牙利履帶拖拉機,聞名全省的骨傷科和胃病專科,也有名噪當時熱情洋溢的“嘉賓酒”和有口皆碑的“玫瑰酒”等佳釀。

嘉麗澤田園如畫,河岸柳絮飄飛,田野稻花爛漫,溪水潺潺流淌,百鳥嬉戲翱翔。這些,無不是最撩動人心絃的音符:在河梗邊漫步,在樹蔭底納涼,在夕陽下垂釣,在糧食堆假寐,在水花裡捉蝦,在蛙聲中篝火,在寒風始野炊,在樹丫杈折果...這裡是魚蝦,泥鰍,黃鱔,白鷺,布穀鳥,秧雞,老鷹,喜鵲棲息的天堂,也是藜蒿,菖蒲,蘆葦,楊柳,桑葚,瓜果,糧食,美酒的家鄉。

而今天的嘉麗澤水鄉,蘆葦盪漾,蓮荷嬌豔,白鷺飛騰,扁舟橫臥,宛如仙境。歐式的別墅群,特色的果馬鎮,爛漫的薰衣草,雄壯的駿馬,紫色的桑葚,幽謐的竹林,秀麗的溼地......天然之美,田園之風,由海子嬗變為景區,又是另外一種美麗。

徐霞客考錄的地理山川河流,承載著民生水利的厚重。曾經湖光山色的,變幻為滇中糧倉,變幻為魚米之鄉,變幻為現在的嘉麗澤體育運動小鎮。

消失的嘉麗澤,匯成牛欄江春水,向著長江而去,波濤滾滾,不捨晝夜。

一小聖:蘭茂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蘭茂

在嘉麗澤水濱,隱居著一位古滇名士、懸壺詩人,他就是嵩明家喻戶曉的千古傳奇人物蘭茂。

徐霞客遊嵩明時,蘭茂先生已經過時168年。徐霞客不曾提及過蘭茂,應該說他們兩位文化名人,並無交集,毫無關係。但是,所謂一方水土養養一方人,說到嵩明,不得不提藥靈山、嘉麗澤,不得不提蘭茂,一山一水一小聖,是嵩明三座光耀古今的高峰。

藥靈山、嘉麗澤,孕育出嵩明魚米之鄉。嵩明的魚米之鄉,養育了楊林蘭茂。隱居嵩明山水之間的蘭茂,在雲南乃至全國,絕對是個傳奇。

蘭茂,字廷秀,祖籍河南洛陽,號止庵,外號和光道人等,人稱"小聖"、南滇醫聖。他是明代著名的醫藥家、音韻學家、詩人、教育家、理學宗匠。終身隱居楊林鄉里,採藥行醫,潛心著述,設館授徒,以其高超的醫藥學、音律學和文學造詣,在中國醫學界、韻律界和文學界樹立起了不朽的豐碑,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稱讚蘭茂為“古滇真名士,懸壺老詩人”,是雲南千古傳奇的民間素王。

蘭茂給嵩明留下後人的是日月光輝,而最真實的蘭茂,我們知之甚少。

我看著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的背影,分明看見,嵩明人只知蘭茂之名,而不詳蘭茂其人。

蘭茂之名,其實只是一位隱士名。

蘭,意思為蘭桂齊芳。蘭桂:芝蘭和丹桂,指代子孫一輩;芳,比喻美德、美聲。舊指兒孫同時顯貴發達,又比喻子孫後代一起取得榮華富貴。語出《群音類選·百順記·王曾祝壽》:“與階前蘭桂齊芳,應堂上椿萱並茂。”

茂,意思為椿萱並茂。出自《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因大椿長壽,古人用以比喻父親。

隱士蘭茂,是明代一位飽學之士,名如其人,正如“外號和光道人”的道號,我們從其《滇南本草》前言中,知道蘭茂母親身體不好,因此立志學醫。蘭者,是雲南“小聖”蘭茂的自喻,茂者,是蘭茂祝福母親健康長壽的願望,是藏在內心的孝道,學成之後,椿萱並茂,就成為了一種濟世情懷,懸壺濟世。

歷史的碎片,並沒有留下千古奇人蘭茂其人的蛛絲馬跡。天空沒有留下飛鳥的足跡,但是,它曾經來過;我不知道蘭茂究竟高姓大名、家庭出生,但是,我知道蘭茂,就是來源於祝福吉利的隱士名:蘭桂齊芳,椿萱並茂。

兩個底色:連理枝,古盟臺

當年徐霞客站在黃龍山頂宗鏡寺前的連理枝下,看嵩明壩子中嘉麗澤,浩如煙海,碧波盪漾。而嵩明的歷史底蘊,也是如此。悠悠嵩明,渺茫滄海。

翻閱古盟臺史料,打開徐霞客關於古嵩盟的記載。至今保留完好的,有兩樣千年信物:黃龍山連理枝和古盟臺,在嵩明流傳千年,紮根於人文之厚,見證了嵩明之悠,

連理枝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連理枝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飛鳥成偶,連理成對,都是人間最美的故事。

在陝西驪山山腰,傳說的女媧補天處,生長著一對千年連理枝,訴說著人間有愛,長相廝守,可以穿越時空,哪怕是一千年,或者上萬年,矢志不渝,忠貞不渝。

而在歷代嵩明州府後山的黃龍山山頂,也有一對1800多年的連理枝,相傳為晉、宋年間所植,在曾經的宗鏡寺前。黃龍山雌雄古柏,彷彿一對情侶,牽著手一路風雨,從晉、宋走到現代,同年同月同日中,一起生長,相生相伴,廝守著嵩明這一方天地,千年長青,根深葉茂,見證著嵩明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幻,斗轉星移....

在雲南,要找到像黃龍山古柏一樣的時光見證者,並不多見。走進黃龍山,看到嵩明古柏連理枝,就能走進了嵩明的悠久歷史。

當年,徐霞客站在黃龍山頂,在這對古柏旁,登高望遠海,狀觀嘉麗澤海子。

打開黃龍山古柏的記憶密碼,就能說清楚、道明白嵩明的文化底色。

徐霞客遊嵩明時,黃龍山有文廟。文廟是歷代嵩明讀書人的神聖殿堂,這說明,當時漢族文化已經在嵩明大地上落地生根。可以這樣說,雲南文化的脈絡,以嵩明文化為代表,就是根植於以宗鏡寺彝族祖宗背景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土壤之上的漢文化,多元、開發和包容,連理枝是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連理成枝的底色。

相傳連理枝守護的宗鏡寺,供奉著當時嵩明彝族部落的首領夫婦靈位,“宗鏡”意思是以祖宗的德行為鏡,建寺於黃龍山定,祖宗德澤,福佑子孫。黃龍山晉柏古木參天,雌雄古柏猶如嵩明最古老的宗教和以彝族為主流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嵩明文化的鼻祖,連理後來中原漢族大遷徙入滇之後逐步漢化的中原文化,就深深紮根在了嵩明。

嵩明文化最早的根,就紮根在黃龍山的宗鏡寺,連理枝下。

古盟臺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古盟臺

嵩明,地處滇中東北,是北方人進入雲南的咽喉要道,春城的入戶走廊。牛欄江和盤龍江的源頭就發源於這塊美麗的滇中壩子,中原文化與滇文化相互影響、交融、滲透和積澱。她是是滇中美麗的壩子,一馬平川;她是牛欄江的源頭,魚米之鄉。

雲山掩映,雄山不墨千年畫;天水相涵,麗水無弦萬古琴。嵩明,以秀嵩山(即今藥靈山)和嘉麗澤而得其名。

雄山山高為嵩,麗水日月為明。嵩明山高映日月,是說藥靈山高聳入雲,紅日上懸千古鏡。澤明嘉麗之澤水,是說嘉麗澤水天一色,星光下澄一盤棋。

山水嵩明,濃縮為“秀嵩澤明”四個字,曾經鐫刻額煸懸掛於縣衙州府,直至清末。靈秀的黃龍山,原嵩一中門頭,至今還懸掛著“秀嵩澤明”四字和山水輪廓。

好一句“秀嵩澤明”,詩意的嵩明,秀麗的嵩明,山水的嵩明,便呼之欲出,無需雕飾,已經醉人。

嵩明縣城有古盟臺,說明嵩明自古就是盟約故郡。《元史.地理志》記載,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和好之地,是民族融合修好的之地。清代《康熙嵩明州志》記載,一千七百年前,諸葛武侯七擒孟獲於秀崧之山,南疆硝煙止於此,在縣城歃血為盟,是盟約仁政的修好合約之地。一塊古盟臺,是民族融合修好的見證,也是盟約仁政修好合約的實物。

古盟臺,是嵩明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中的文明契約,更是契約精神的信物,一諾千金、和平共處的盟約,在嵩明。

徐霞客萬里遐徵西南,擔負起考察雲南六大水系的己任。他考雲南六大水系,朝碧海,暮蒼梧,並非僅僅遊山玩水,他是在雲南山水間,尋找雲南文明的主要發源地。當他轉山轉水,轉過佛塔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他的初心本意。

徐霞客二遊嵩明,轉山轉水轉佛塔,他看到了嵩明的三個最高地標,一山一水一小聖。

黃龍山古柏,是多元文化連理為參天大樹的脈絡;嵩明古盟臺,是民族融合中盟約和好的契約見證。嵩明的底色,是在連理枝下,古盟臺後。

徐霞客心中有夢,眼中有景,腳下有路,遊必有方。遊必有方,記錄在他的《徐霞客遊記》中,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出去看看,從此選擇的是遊記中的詩和遠方。遊記中的關於嵩明的詩很美,他在遊雲南時寫道,“桃花流水,不出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

轉山轉水轉佛塔,就是情有獨鍾。那一日,那一年,那一生,徐霞客二遊嵩明,翻山越嶺看楊林海子——嘉麗澤。

徐霞客轉山轉水轉佛塔,看嵩明

嘉麗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