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芯片緊缺背後 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人民都在萬眾一心阻擊疫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體溫檢測是一道公認的重要防線。雖然目前大部分生產疫情防控物資的工廠已經開工,但面對正在到來的開學季、復工潮,測溫槍這一最重要的防控品依然是格外緊張。

為什麼一“槍”難求

(1)疫情爆發 訂單需求突然增大

醫用紅外測溫和工業用的測溫裝置不同,一直以來民用市場的訂單都十分有限,這就導致雖然很多企業都具備研發和生產醫用紅外測溫裝置的能力,但卻沒有大範圍的投產。

隨著疫情的爆發,一時間數以十萬計的訂單蜂擁而至。然而尷尬的局面出現了,這麼多的訂單沒哪個企業能吃的下。

測溫芯片緊缺背後 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2)產業鏈長 核心原件供應不足

測溫槍與口罩、消毒水等原材料種類不多的緊缺防疫物資不同,生產一臺測溫槍需要ABS塑膠外殼、PCB電路板、IC、電阻、電容、紅外傳感器、LCD、背光源和電池線扣等上百個組件。

其中額溫槍上常見的紅外傳感器是熱電堆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兩個或多個熱電偶串接組成的熱釋紅外線傳感器,通過將人體輻射的紅外線轉換為電信號的變化,從而顯示出人體溫度。

而傳感器最核心的器件是芯片,從晶圓廠、封測廠、芯片設計公司、模組廠、加工廠,最後到終端消費者,是一環扣一環,鏈條長又雜,要增加某款芯片的產能,需要調整生產計劃、改變生產線、調整設備,生產出來的芯片還需要經過下游的封測工廠才能流向市場。

測溫芯片緊缺背後 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也就是說,額溫槍產能的提升需要產業鏈上上百家公司的相互協作,既需要單點提升,也需要統籌協作。而且目前大部分防疫器械,都優先提供給湖北地區。

因此,一部分人就將工業測溫槍和醫用測溫槍混淆在一起,其實兩種測溫槍的差異並不僅僅體現在有效測量距離和精準度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需求緊缺 產能將有所提高

據調查瞭解,目前的測溫芯片的產能仍然緊缺。

首當其衝是春節假期和疫情的疊加影響下,企業遭遇“員工到崗復工難”。

工信部2月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當日全國溫測企業的復工率為50%。對應的生產數據是,全國一天生產的全自動紅外測溫儀只有800臺。

2月13日,高德紅外稱復工人數已經達到1500人,佔總量的70%。這已經是整個行業比較高的水準了。

另一個影響產能的因素,是配套企業復工率不足,導致很多原材料缺乏。

紅外測溫儀產業的鏈條非常長。這個看似簡單的儀器包含眾多零部件,從鏡頭、體溫探測器、傳感器到信號處理、顯示輸出,上游還涉及芯片設計、生產、封裝等環節。因此需要多個行業、企業的協同配合。

測溫芯片緊缺背後 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由於此前需求穩定,生產廠商一般都不會多備貨。有業內人士表示:“紅外測溫儀都是定製化生產,之前每年的產量也就幾百臺”。需求暴增,“很多地方的衛健委、醫院都打電話來(要貨)”,他們手裡的原材料不夠了。”

但在當時,上下游配套企業也都還沒復工。生產企業只能向關聯企業“緊急救援”。聯創光電、華天科技就是在華中數控、魚躍醫療的求助下緊急開工的,趕工紅外測溫儀的連接線和封裝芯片。

隨著上下游產業鏈在2月10日陸續復工,預計紅外測溫儀的生產能大幅度提速。

國產替代彎道超車

測溫芯片緊缺的背後,是整個中國半導體工業體系的崛起。在中國半導體產業全力發展之下,部分半導體細分行業早已實現彎道超車,向世界頂尖水平看齊。

根據國信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為3055億美元,佔2019年GDP 99萬億人民幣的2.2%,而原油進口才僅2387億美元,而且集成電路進口額還在持續增長。 如此巨大的進口需求無疑給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替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根據國信證券研報分析顯示,在國產替代方面國內半導體市場有10倍以上的增長空間。

我國目前集成電路產業自給率僅7%左右,2018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才僅251億美元,但當年度進口額為3121億美元,是國內自給的12.3倍。若國內芯片設計公司的供給能替代鉅額進口的需求,那麼國內芯片設計公司的市場還有超過10倍的空間。

雖然蛋糕很大,但骨頭難啃,半導體市場的旺盛需求雖然看起來充滿機遇,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半導體產業在攻堅克難之路上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測溫芯片緊缺背後 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