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股不漲反跌的原因 終於有人講清楚了丨牧原股份 溫氏股份

首先還是要先打自己臉,擇時真的是投資過程中最難的一門學問。因為時間節點的變化是動態且敏感的,稍微有些意外因素的干擾,立馬就會出現平移。

行業看的準,利潤算的好都是理想化的產物,最後迴歸實際就會出現各種么蛾子,比如三季度的正邦,比如二季度的天邦,比如最近的價豬。

今天上班的時候也思考了很多。豬肉股從今年二季度開始階段見頂,從年初炒預期的一帆風順到現在市場要利潤的一波三折,簡直是一出大戲。

豬肉股當前的核心矛盾在於非洲豬瘟疫情的長期化和多變性。最近東北地區的疫情再度爆發,而且疫情程度遠超了我的預期,這個大家可以參考前些日股友們發的調研記錄。再已經經歷過一波拋售狂潮後,最近又有大量的養殖戶拋售,我個人覺得最近的又大量拋售和中南地區禁調關聯不大,因為禁調的政策早就公佈了,不會有養殖戶故意去踩點拋豬,而且前段時間拋售狂潮價格也比現在高,所以最近的新一輪拋售大概率還是因為疫情,中南地區禁調只是一個催化。

那東北地區為什麼會頻頻爆發疫情呢?主要還是東北地區原本就是農業大省,年初的鼓勵復產政策東北也是第一批火線上戰場的,從農業部公佈的10月份存欄數據來看,黑龍江的存欄環比提升最高

,東北地區的存欄恢復速度也相對最快,然後養殖密度一上來後,11月就開始大規模爆發二次疫情了。。。然後就是養殖戶的再一次清洗和豬價的大跌。

非洲豬瘟病毒已經根深蒂固,我覺得我們之前所想的上市公司年初中過一次招了,之後的防疫能力會越來越好,非洲豬瘟的邊際影響越來越弱可能是一個偽邏輯,因為疫情的影響一長期存在且一直在變化,只要還有小養殖戶在復養,還有政策在快馬加鞭的鼓勵農民跳進火坑,疫情就會反覆的折磨。換句話說,上市公司的防疫能力和經驗確實有所提升,但是在疫情面前還是被動的,主動權在於養殖密度+天氣+疫情傳播途徑。

所以雖然非洲豬瘟疫情的存在會導致豬週期被拉長,但是同時,不確定性也會被拉大。當下的分歧就是在於由於疫情的存在,政策支持散戶復養仍在持續,最近各大縣和省時不時對外公開說自己當前生豬存量和能繁母豬怎麼怎麼環比提升了,這些就是未來疫情因為養殖密度提升,一遍又一遍爆發的根源。畢竟在沒有有效的疫苗前,上市公司再出色,都是被動的防疫,天災面前人類似乎非常渺小。

其實說了那麼多,就是解釋了當前豬肉股的問題所在,週期拉長了,散戶會死一批有一批,對於上市公司是超級大機遇,但同時,因為豬瘟的長期存在,養殖戶的清退不會一步到位,疫情的多變性會導致整個產業也將面臨超級大風險

就以今年四季度的利潤為例,10月份每家豬肉股的月報都很好,但是市場不領情,覺得要看到有持續性的數據才認可。果不其然,11月爆發疫情,豬價大跌,12月份豬價雖然會有反彈,但是反彈多少也未知,12月份疫情會不會繼續擴大也未知,豬肉股的四季度利潤一下子又從原來的確定性變成了現在的不確定性了,只有等實實在在的業績公佈了,包括年報和每個月的月報,大資金才會光顧。

說白了總結一下就是,對於上市公司擴張而言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早擴張肯定比晚擴張受益,雖熱面臨大風險,但值危和機共存,值得賭注,但對於機構而言,滿眼看到的就是風險,實體經濟和二級市場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機構可以等業績兌現了去追高買,沒必要現在去冒這個風險,對於機構而言,早買晚買還真沒什麼大區別。

都知道非洲豬瘟拉長了整個週期,也知道非洲豬瘟大大增加了行業的不確定性,所以機構的策略就是在長週期下挑確定性高的時間段來買豬肉股,不會因為一時的確定性高認可你永久的確定性,同時也不會因為一時的業績不達預期而永遠不再關注你。當下的階段,投資豬肉股可能需要耐心,所有外部因素都難以撼動豬肉股的邏輯,板塊的大漲可能需要利潤,但是每個月的月報和季報一旦超預期,優秀的豬股還是會有波段性的機會,板塊的集體高潮需要等到明年年中之後的單月利潤高點了。

結合今天的股價走勢,天邦股份和傲農生物有加速找支撐的趨勢,正邦科技也逼近年線,不排除明天直接低開在年線下方,但同樣的,如果明天可以大跌來改變目前的陰跌局面,未嘗不是好事。只有大漲或者大跌才能扭轉當前的弱勢局面,我相信這個時間點不會很遠了

寫在最後:

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點擊頭像,關注確幸股票APP,分享全球潛力股的成長紅利。在確幸股票,做中長線、更確定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