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作者 | 李冬梅

來源 | AI前線(ID: ai-front)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AI 領域的很多進展可能還不被大眾認可,甚至處於被貶低的狀態。

“落地即一地雞毛”,這恐怕是前幾年大家對 AI 技術落地常見的評價。時間向前推 3、4 年,“豪華團隊 + Paper + 比賽刷榜”就是一個團隊最好的背書,也是最受資本追捧的。但是,投資總有一天要考慮回報。於是,落地又成為了過去一年被大部分 AI 企業反覆提起的詞彙。然而,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容易完成。

在醫療領域,如果沒有海量被專業醫生標註的數據,再天才的科學家也無用武之地。同理,任何領域的落地都會碰到技術無法解決的壁壘,除非這家創業公司在垂直領域深耕良久,否則,單就數據問題就會被卡住。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無人機,這些公司一遍遍測試、一遍遍處理事故,但還是沒有很好的應用場景證明其價值,倒是這場疫情提供了不錯的落地機會。

AI 企業落地困難

2019 年,裁員、虧損、倒閉成為不少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躲不過去的一道坎。究其原因,業務落地困難、效果一般或者成本過高,進而導致營收和擴張都出現問題,最終就必須縮減開支,演變成裁員。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2019 年春節假期後,科大訊飛一名員工透露:“裁員將繼續。”在此消息爆出後不久,一位匿名網民在社交媒體平臺透露,科大訊飛優化掉了 30% 的正式員工。之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公開回應:

市場不相信眼淚,面對激烈的競爭格局,對員工的過度寬容是對員工的害,對少數不合符合訊飛要求的低績效員工的過度寬容,是對大部分訊飛人利益的侵害。因此,我們要讓每一位員工都有非常強烈的緊迫感,都必須對市場充滿敬畏感。如果,我們不在組織內進行新陳代謝,企業和個人就會被時代和市場新陳代謝掉。因此,大幅度提升組織效能和激發員工積極性,是我們人力資源 2019 年的重要工作方向。

科沃斯作為國內第一家服務機器人,登陸 A 股市場後的股價一路飆升至 82.26 元,市值最高為 329 億元,但是到 2019 年第三季度,由於業績增長緩慢,產品銷量縮水,導致該季度營收同比下降 8.18% 至 34.45 億,淨利潤大幅下滑,同比下降 64.8% 至 1.01 億。

在市場大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就連人工智能的頭部企業也沒有擺脫受牽連的命運。排除市場環境冷淡的客觀因素外,人工智能技術自身的發展瓶頸也是導致企業生存艱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技術的開發終究要落地應用,找不到合適的場景,這些技術無法落地,或者無法取得好的落地效果,企業也無法變現,故而生存愈發艱難,而這場疫情,讓這場困局有了轉機。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疫情加速 AI 技術落地

疫情傳播速度驚人,近距離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嚴重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在出行和採買都受限的情況下,傳統線下零售和運輸行業壓力倍增。

面對這些人類無法解決的難題,人工智能、大數據、5G、無人機鏈等技術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讓各地政府和企業界看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實用性和優越性。2 月 4 日,工信部向人工智能相關學(協)會、聯盟、企事業單位發出倡議,各主體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儘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補齊疫情管控技術短板,快速推動產業生產與應用服務。

二是充分挖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以及疫情防控的應用場景,攻關並批量生產一批輔助診斷、快速測試、智能化設備、精準測溫與目標識別等產品,助力疫病智能診治,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提高管控工作效率。

三是著力保障疫期工作生活有序開展。開放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服務和 AI 教育資源,助力辦公遠程化、教育在線化和生產智能化,推動實施“居家能辦公,停課不停學,停工不停產”。

四是優化 AI 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測序、疫苗 / 藥物研發、蛋白篩選等藥物研發攻關。

原本無人問津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技術,在這場疫情中擔起了“主角”。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無接觸體溫檢測被廣泛應用

疫情爆發在春節之前,因此春運和返城高密度流動人群壓力避無可避,“無接觸感應”、“高效率通行”、“高溫智能預警”是留給城市管理者的巨大挑戰。因此許多 AI 企業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快速開發出適用於疫情防控的疑似發熱人員篩查系統,例如,曠視公司基於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平臺 Brain++,集成“人體識別 + 人像識別 + 紅外 / 可見光雙傳感”的創新解決方案,實現了針對新疑似發熱病人追蹤系統並可在高密度人群下快速找到發燒者。

據曠視相關負責人介紹,體溫測試的意義在於前期篩查。但人工手檢滿足不了高密度流動人群的防疫檢疫需求,雙光融合的 AI 測溫方案能夠支持遠距離、非接觸、多目標的高效測溫,符合公共場所防疫的剛需。

目前,AI 測溫系統已經在北京海淀政務大廳及部分地鐵站正式運行,為一線防疫檢測工作的展開提供助力。另外,曠視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研發 AI 測溫的相關組件,接下來會在相關政企單位、商廈寫字樓樓、園區樓宇、學校醫院等需要測溫的場所進行覆蓋。

無人配送機器人大顯身手

疫情期間,還要注意避免人與人近距離接觸可能出現的感染擴散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真機智能科技公司將小黃馬無人配送機器人、青翼蝠巡控機器人、青道夫清潔機器人三款移動機器人設備投入到抗擊疫情一線,分別應用在無人配送、巡邏和清潔等場景中。據公司 CEO 劉智勇介紹,真機青翼蝠和小黃馬是都是第四代產品,經歷了 3 年的研發週期和超過 20 萬公里的運行里程。疫情期間,公司對這類產品進行了快速改裝,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防疫版本的升級,並迅速投在疫區投入了使用。

此外,獵戶星空科技公司也推出了智能遞送服務機器人 - 豹小遞。公司副總裁陳觀養在採訪中向 InfoQ 記者介紹稱,這款產品最初並不是專為疫情而設計的,此前已經在酒店、倉庫、工廠和娛樂場所等投入應用。” 在疫情爆發後,公司研究團隊在基礎算法和框架的基礎上對機器人進行了升級,使其能夠應用在器材、藥品、化驗單遞送等方面,替代醫護人員大量的簡單重複勞動,減輕工作量,從而減少對各種防護器具的使用量。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無人機消毒成效顯著

除了做好遠程體溫測量和無人配送等工作外,防疫區的消殺工作也是疫情防護中的重要一環。為此,2 月 8 日,大疆防疫志願服務隊為深圳龍崗區某 66 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進行防疫消殺作業。通過大疆 MAVIC(御)2 行業版進行廣播、大疆精靈 Phantom 4 RTK 進行測繪建圖與作業規劃,再結合 T20 植保無人機進行全自主噴灑,消殺防疫工作形成完整工作流,助力工業園區高效消殺。相比傳統的人工消殺,無人機防疫顯著減少了人力,並可進行全覆蓋式的、立體式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前線工作人員的接觸感染風險。

AI 企業接單增多

“之前,都是我們出去拉單子。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主動過來尋求合作了”。一位 AI 創業公司的技術專家對 InfoQ 這樣說道。

疫情之前,AI 企業沒有得到社會各界足夠的認識,一些人工智能產品被貼上了“雞肋”、“華而不實”的標籤。

疫情暴露了真實的需求場景,也對各 AI 企業的技術實力提出了考驗。這一次疫情中,如何從“人防”轉變為“技防”,實現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地對疫情進行管控成為了企業主攻的課題。經歷過非典和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後續對於疫情的防禦會逐步常態化——技術的發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針對此次疫情將為 AI 領域帶來哪些影響這一問題,劉智勇認為:

AlphaGo 的出現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次武漢新冠狀肺炎疫情對於移動機器人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整個國民意識中,人們發現自身其實很弱小,有很多缺點可以在機器人上得到補助。同時確實有一部分機器人應用於武漢肺炎疫情,在人們的高期待之下,一部分機器人交了一份及格的答卷,獲得了難得的用戶信任。這份信任就是移動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更加普及的基礎。

AI 技術不像汽車、製造業等實體可以獨立存在,它要和某個行業或某些產品做結合。疫情爆發之前 AI 都是在積極主動地區擁抱傳統行業,比如 AI+ 金融、AI+ 醫療、AI+ 教育等,而在疫情爆發後,我們看到了傳統行業更加主動地去尋求 AI 解決方案,希望通過先進的 AI 技術來彌人工能力的短板。相信這場疫情過後,人們對 AI 技術本身的關注度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已經看到了 AI 技術在人類面臨危難、生命變得最脆弱的時候,發揮出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結 語

近幾年,VR 虛擬現實、自動駕駛、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曾經熱度高漲的技術也逐漸迴歸理性。當 AI 企業一窩蜂湧入這些領域想要分得一塊蛋糕時,才發現蛋糕的確是有,但手上卻沒有能裝下蛋糕的托盤,PPT 或許可以做得“天花亂墜”,而真正落地時卻成了“天方夜譚”。深度學習、圖神經網絡、知識圖譜等技術仍處於瓶頸期,尚未找到落地應用的突破點,而此次疫情,恰好是一個轉折點。

據陳觀養稱,其實在此之前,企業界和學術界普遍達成共識,認為互聯網時代過後人工智能將會掀起新的浪潮,但至於多久會這場變革會正式啟幕我們還並不清楚,但隨著疫情的爆發,政府和企業都在這次疫情中看到了 AI 市場更大的機會,北京市政府也開始調研將來的智慧醫院會是什麼樣子,這就是說他們已經把 AI 的功能和需求納入到了智慧醫療系統中,這讓傳統醫療和 AI 技術融合得更加緊密。未來,國內老齡化會越來越嚴重,AI 養老產品也會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可以這麼說,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一切大有可為。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AI技術落地難,靠疫情解決撐不了太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