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甲午戰爭造成深遠影響的長崎事件,在陰謀的背後,還存在著謊言

1886年 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大主力艦編隊遠赴海參崴,接中國勘界特使吳大瀓回國。清政府派北洋鐵甲艦隊主力接一個使臣,目的只有一個,向周邊各國展示威懾力。歸途中經過日本,由於北洋海軍並沒有大型船塢,“定遠”、“鎮遠”、“濟遠”、“威遠”也到了該維修保養的時間。於是,丁汝昌率四艦出訪長崎。

對甲午戰爭造成深遠影響的長崎事件,在陰謀的背後,還存在著謊言

1886年8月13日,爆發了眾所周知的“長崎事件”。關於“長崎事件”的起因,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是,北洋水兵在長崎妓院買醉時引發了衝突。這一說法來源於哪裡呢?全部來源於日本的文獻檔案!旅日華人宗亞澤根據日本國會圖書館、外交資料館、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東京都立圖書館的相關資料,編著了《清日戰爭》一書。這本書對當代甲午戰爭研究影響巨大。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北洋海軍就是因為軍紀渙散造成了這次衝突,是一次偶然的、突發的事件。

奈良女子大學名譽教授中塚則認為,“日本1876年先去朝鮮,強迫朝鮮締結不平等條約。從圍繞朝鮮問題,日本和中國開始了對立,以後日本為了和中國打仗,開始軍事改革, 陸軍和海軍都是。這種情況下發生了“長崎事件”,日本為了煽動跟中國的對立關係,有效利用了‘長崎事件’。"

對甲午戰爭造成深遠影響的長崎事件,在陰謀的背後,還存在著謊言

為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69年,日本開始軍事體制改革,建立了海軍艦隊,設置海軍省。

從1875年的“雲揚號事件”,到1882年的“壬午兵變”,再到1884年的“甲申政變”。日方一直在蠢蠢欲動,試圖入侵朝鮮,挑戰中國的宗主地位。每一次都把出兵朝鮮的原因,以各種理由歸責於朝方。

中國水兵在長崎買醉,引發了“長崎事件”,在沒有攝像頭的年代,那只是日方的一家之言。日方將整個事件描述為,北洋水兵挑釁,日本警察、民眾被迫反擊的記錄,卻是漏洞百出。1886年8月15日,北洋水兵和日方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日方資料記錄中,中國水兵為復仇,故意尋事滋事。由於之前發生過沖突,15日,丁汝昌嚴令450名登岸水兵禁止攜軍械上岸。日方卻記錄為,中國水兵從古董店購買刀具,而引發械鬥。

對甲午戰爭造成深遠影響的長崎事件,在陰謀的背後,還存在著謊言

我們先不去想,北洋水兵能不能買到450把刀具,做到登岸水兵人手一把。本來就對中國海軍有仇視心理的日本民眾,在剛剛經歷了8月13日的衝突後,會腦子缺弦賣刀具給中國水兵?再聯想到1886年8月13日,第一次衝突爆發後,日本開始派船監視中國艦隊,且求商戶提前打烊,夜市閉市,這一切似乎是為了某些事情做準備。8月15日,赤手空拳的中國水兵,在日本街道上觀光,商鋪提前打烊,大批手持器械的日本警察、浪人、民眾(也有說是士兵假扮的)突然出現,當地居民用熱水從樓上向下潑灑,招呼遠道而來的中國人,這一切細思極恐。

時間回到十五天前,1886年8月1日,北洋海軍海上編隊駛入長崎港,“定遠”、“鎮遠”的出現,讓日本人剛剛購入“浪速”、“高千穗”,產生的優越感頓時化為烏有。15年前,剛剛擁有了小型鐵甲艦的日本,在“牡丹社事件”中入侵臺灣,獲得了清政府50萬白銀的賠償,還使得清政府放棄了和琉球的藩屬關係。這次引入兩艘新式戰艦,在“定遠”級面前相形見絀。就好比又買了兩把新槍,想伺機再去鄰居家打家劫舍一番,卻發現人家把炮架了出來。這種心理落差是相當大的,羨慕、嫉妒、恨,開始在日本民眾心中發酵。

對甲午戰爭造成深遠影響的長崎事件,在陰謀的背後,還存在著謊言

這正是以對外擴張為策略,以海軍取得制海權為目標的日本政府,藉機宣揚中國海軍威脅,煽動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仇恨情緒,藉此為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做輿論準備的良機。

日本國立山口大學副教授纈厚,分析的很客觀,“他們(清國)想以誇示自己的實力迴避戰爭,想讓自己佔據優勢跟日本建立關係,日本海軍過度反應,讓日本海軍快速的近代化,以及進行軍事擴張。”

中國戰略思想是守勢,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張瑋分析道,“中國本質上是一個大陸國家,從來沒有想過發展近代化海軍,要用於海外擴張的事。李鴻章有一句著名的話,‘我之造船。本無域外之意,不過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對甲午戰爭造成深遠影響的長崎事件,在陰謀的背後,還存在著謊言

“長崎事件”中還發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插曲,登岸的北洋海軍軍官,詭異所思的遺失了一本譯電本。很不幸,它被一個“覺悟”很高的日本人撿到,交給了日本相關部門。1894年,日本政府通過一系列“套路”,從駐日公使汪鳳藻處套取了譯碼本。從此,清政府的各種部署,在日本政府面前猶如裸奔。馬關談判中,日方正式由於清楚的知道了中方的底牌,才會有恃無恐地提出各種高價碼。

中國有句古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拋開中日雙方的記錄,用正常的思維,理智的看待這個問題會更為客觀。“長崎事件”並不是一個由中國水兵引起的突發事件,而且還對後來發生的甲午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甲午戰爭》 丁一平

《中日黃海大決戰》 陳悅

《北洋海軍興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