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三面临近黄河,但是三门峡城里过去吃的不是黄河水。
“风景壮丽是黄河,看着挺美不解渴!”
过去的黄河水比现在大,涛涛黄河是一道壮丽的风景,吸引着过往的皇帝高官文人商旅,他们来到这里,一有时间就会站在城头山顶一览黄河盛景。唐代杰出诗人岑参在此写道“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过去观景点主要是羊角山。如羊角一样,伸入黄河腹地,居高看河,颇为壮观。在城北有万锦滩,夕阳西下时,霞光四射在黄河上泛出万道金光,熠熠生辉,被誉为“金沙落照”。
但是,城区由于高出黄河很多,当时又没水泵,只能望河兴叹!
“人间奇迹陕州多,天上之水城头落”
陕州城,让人惊叹的地方不少,其中取水工程就是一个奇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水是这样进城的——
引来的水,进入高出城墙3米的水楼,再注入城头,顺着东城墙向北,再沿北城墙往西,在北城墙的尽头,从城墙上飞流直下,流进州府衙门后的大水池,然后分三路,一路流入孔庙的莲花池,一路流向南北大街的通道,另一路流过羊角山脚下的马辕巷。最后,流遍全城大街小巷,用不完的水又汇合在南城墙脚下,汇入青龙涧河。
这样复杂而又巧妙的引水工程可以说真是一大奇迹,在全国估计也很难找到!
“利民工程如金线,饮水取自一条涧!”
上千年来,城里居民到底喝的是那里的水?
隋代时,陕州的人口急剧增加,成为经济繁荣的豫西重镇。陕州本来就缺水,人口增加后,城内居民的日常用水就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隋文帝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派邳国公苏威主持引水工程。苏威实地察看了当地的河流、地形后,决定引橐水入城,解决陕州城中的水荒。
橐水就是现在三门峡市区南边的青龙涧河。根据地势,在大约今天的湖滨区交口附近,引水修渠,由东向西蜿蜒而行,然后入城。渠长约15公里。这一工程,不但能解决城内供水问题,还能让沿途10万亩农田得以灌溉,因此深得民心。老百姓起名叫“利人渠”。隋朝末年战乱不断,这条“利人渠”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唐朝建立并稳固政权后,长孙操被朝廷派任陕州刺史,他一上任便带人实地察看,之后决定在此渠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水量。长孙操组织百姓在交口东面的橐水上筑起石坝,并加宽加高水渠,使渠水的流量扩大了许多倍。于是,更名此渠“广济渠”了。
以后,不少朝代(特别是清代)都注意对这一工程的保护、疏浚、整修。广济渠从东到西,如同一条金线一样,所以又称“金线渠”。金线渠是古陕州城之一绝,它滋养了古城千余年,直至民国初年,仍在城头淙淙流淌。
“三门峡真稀奇,村不叫村却叫渠”
广济渠水从交口开始,最后流到陕州城。人们往往是沿水而居,有了这条渠之后,卢姓、师姓、田姓等人家开始生活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村庄,这些村庄便都以渠为名(这与有的村叫什么沟、什么坡的道理一样)。如,上横渠、师家渠、卢家渠、田家渠、刘家渠、梁家渠……(别以为是很多条渠)
閱讀更多 猛獁三門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