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 盧梭


前言

從劇本改編到電影,《房間》都受到了太多的關注和榮譽。憑藉著並不華麗的製作和非明星陣容,這部電影一舉奪得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第73屆金球獎最佳影片,第6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成為了2015年最受矚目的影片之一。這部藝術性和商業性並重的電影,豆瓣評分也高達8.8分。

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影片故事並不複雜,講述了17歲少女喬伊被囚禁在一個棚屋裡面7年,生下了孩子尼克,並在尼克5歲生日的時候逃出囚籠,修復心靈創傷,並融入外面世界的故事。

在故事表達方面,影片使用了符號象徵的方法來呈現深層次意向和多維度表達;在現實意義方面,影片具有“治癒系”的特徵,關照現實,為心理療愈提供可能;在主題昇華方面,影片對自由的概念和意義進行了探討。本文從故事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分析《房間》作為一部成功影片的獨到之處。

01 故事的隱喻表達:符號象徵的運用

德國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曾經說過 , “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 。

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符號學”由索緒爾於1964年將引入該領域。從符號學對電影進行解讀,可以讓觀眾更好的瞭解電影的故事性和深層次雙重含義。

第一,電影名 《房間》的符號化運用

“房間”在電影中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具體的房間,象徵著母親用“愛”為兒子編織的世界。

《聖經》中有約拿魚腹求生的故事,電影中母子被囚禁的房間和魚腹一樣都是黑暗混沌的地方,在這裡會讓人忘卻時間的流逝。傳統意義上來說,在這樣一個地方,如果人們渴望成長和救贖,就要像約拿懺悔一樣,去努力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光亮和出口。

而在這樣的一個房間裡,母親幫助兒子承擔了“約拿”的角色,她為傑克編織了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母親和小小空間是真實的,而電視裡的、故事書裡的和老尼克對於兒子來說都像是另外一個魔法世界的存在。

母親喬伊用盡其所能幫助傑克在黑暗中實現成長,也為後面兒子“迴流的愛”埋下伏筆。

房間成為了傑克對於這個世界的全部物理定義。在影片開頭導演就以傑克獨白的方式向我們介紹房間,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小房間陰暗破舊卻充滿了童話式的溫暖。

但這樣的一個“世界”對母子來說含義形成了反差:對母親來說囚禁的牢籠,卻是傑克最簡單溫馨的幸福;外面的世界對母親來說是日思夜想逃離到的地方,傑克卻從來不相信外面真實的一個世界。

房間裡面,唯有房頂的天窗給了母親一絲光亮和活下去的希望,給了她動力把這個房間編織了一個有愛的世界。

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第二層含義:房間也象徵著主人公用來封閉自己心靈的一個“心裡房間”

母子倆成功逃脫後,面臨著長期隔離帶來與世界的陌生感,加上過度存在的媒體,讓他們的心理上被另一個“房間”套住。最明顯的是當被媒體拷問在出逃時有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時,母親喬伊的痛苦徹底無法被忽略。她就像被放在“房間”裡道德觀察的小白鼠,困在虛擬的“房間”裡無處逃脫。

她以為走出被困的“囚牢”能感受到社會的愛,就如7年前一樣,但這個世界在改變,人心也在改變。各種負面信息一層層壓在了喬伊的身上,加深了她對自己的否定和對這個世界的懷疑。走出真實的房間是第一步,而能夠走出這個封閉自己的心靈的“房間”是同樣重要的一步。

導演用二分法的敘事方式給“兩種房間”各留出一半的故事空間,由此貫穿了電影的主線,對主題深化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

第二,母親的牙齒和傑克的頭髮的象徵意義

牙齒和頭髮這種取自身體髮膚的實物,在文學作品中常常有其獨特的象徵性。

比如,頭髮常常是力量的象徵:在童話故事裡,我們有《西遊記》裡面三根猴毛就能帶來替身魔法的神奇,也有因為失去三根金髮就失去力量的巨人形象。

《房間》裡亦有如此象徵意義。當傑克獨自面臨出逃任務的時候,她留下了一顆媽媽的牙齒,這是母親陪伴他給他力量的東西。而在逃出後面對著母親喬伊有著難以走出的心理困境,傑克剪下自己的長髮拿給媽媽,再次把勇氣傳回給母親。

在這裡,符號性的力量轉化成了現實中更為真實的存在。

頭髮和牙齒並不具有真正的魔法,而是披著神話外衣的普通物件,但是正是這樣更加深了故事的表達力。物品的傳遞展現出了母子感情的交互,成為了救贖的工具。

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02 故事的現實功能:影片療愈功能

“治癒系”影片近幾年大受奧斯卡獎的歡迎,無論是《羅馬》還是《尋夢環遊記》在好萊塢大放光彩的背後,原因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藉助故事重構直擊心靈並實現了療愈的效果。

《步步為營》的作者溫迪.簡.漢森說:“人類是高度依賴於視覺的動物,而且視覺象徵就是所謂 ‘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原因。”

電影作為視覺傳達工具,在激勵觀者自我表達的同時,自我知覺方面更是有獨到的效果。在電影《房間》中,導演通過塑造非傳統母愛形象和採用獨特的兒童敘事視角為這部影片“治癒系”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第一,顛覆常規的母愛形象表達為“主體對他者辨認”提供條件

傳統意義上的母愛表達通常跟“無所不能”和“犧牲自我”等概念所相關,是藝術表達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但影片中顛覆塑造的母親角色則具有“平凡人”的特質以及明確的“成長性”,這為觀影主體對“影片人物”的“辨認”提供了條件。

拉康在鏡像理論中提出“他者是建立主體的第一步”,真實的代入感讓觀者猶如嬰兒看鏡子的行為,從而形成“觀察者,被觀察者,觀察結果”三者的關係,而“觀察結果”的代入性則對應“療愈功能”的效能。

這個被關在密閉空間七年的年輕母親,在逃出後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面對著父母的離婚,媒體的質疑,母親喬伊承漸漸受不住這個真實世界所帶來的一切。當她的脆弱和敏感一層層暴露在觀眾面前的時候,是觀眾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時候,更是“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建立聯繫的時候。


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對於創傷記憶,大腦會通過“遺忘”和“否定”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但風險是我們的潛意識會將傷痛記憶再次喚起。於是,建立在“觀察結果”有效性的基礎上,對於母親內心的衝突,影片給出了正向療愈方案。

在影片的最後,母子倆重新回到了曾經的房間,進行了極具儀式感的告別。至此,母親得以走出內心的“房間”,實現一個普通母親自身的成長。

追求顛覆性和真實性對於“治癒系”影片的重要性在於它對於“普通人”形成更強烈的現實意義,從而為實現創傷記憶療愈提供一種可能。


第二, 孩童視角敘事使觀眾將第三者故事轉化為個人認知


在與藝術對話中患者通過無意識聯想、移情,夢境解析、 創傷重現、焦慮排遣最終實現藝術治療的效用。

讓觀者產生聯想和移情的有效手段是第一人稱敘事的方法。在電影中,以孩子傑克的視角來開展故事讓讀者實現了從“聽一個故事”到“參與一個故事”的轉化,這正是藝術治療的前提。

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困在房間的傑克從小處於跟世界錯位的狀態,“長長的頭髮”在給觀眾混亂感的同時也暗示了傑克所處的混沌不清的環境。這夢魘一般的處境被孩子童話般的視角過濾後,給觀者帶來的感受變得沒那麼凝重。創傷重建中重要的一步,是採用淡化傷痛的處理方式,讓觀眾的注意力聚焦到了被困人自我救贖的過程中,為焦慮排遣提供可能。

傑克的轉變和自我救贖為心理療愈帶來了有效的正向引導。在逃出房間後,傑克用自己對母親的愛幫助母親走出了“心裡的房間”。他開始與現實中的人和物進行接觸,從而完成了初步自我認知和確認的步驟。

在這段並不美好的經歷中,觀眾將遠方的故事轉化成了個人認知,與此同時仍能感受到小美好,感受到陪伴和愛。這正是能夠有效實現藝術治療的閉環。

03 故事的主題昇華:對自由的探討

意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家皮科認為 ,人不是固定 、定型、一成不變 的,人最寶貴的 是 “自由” ,人能夠自由、無束縛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取得 自己的地位和尊嚴 。

第一,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英國自由思想家伯林將自由分成兩種:消極自由(liberty)和積極自由(freedom)。

消極自由是被動意義上的自由,也就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不受限制自由行動。

被關在房間中七年的喬伊,逃出後獲得了消極自由,她有了不受老尼克控制而自由行動的能力。消極自由的獲得通常在文學作品中代表著“主人公的勝利”或“happy ending”,主人公獲得自由的過程會把劇情推向高潮。比如電影另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所羅門逃離苦難回到家鄉的結果不僅讓觀眾淚目,表達出了對主人公最終獲得消極自由的肯定,這種消極的自由正是當時美國南北戰爭社會背景下有著深遠的意義。

影片採用二分法的表現形式在前半部分表現出喬伊為獲得消極自由而做出的努力,這也是大多數人會做出的選擇。“若為自由縛,二者皆可拋”,這裡指的就是人為了獲取消極自由會放棄生命和愛情的原始動力。

而對喬伊來說,走出房間的她更需要得到的是積極自由。

積極自由是以消極自由為前提,指的是在不受他人干涉的情況下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比如軀體的自由(消極自由)給了母子倆探索這個世界的可能性(積極自由)。喬伊走出房間後,面對的是內心的抗爭:對所謂“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抗爭,跟內心道德準則的抗爭,跟自己被顛覆的世界觀抗爭。

沒有了積極自由,喬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苦苦掙扎在無盡的茫茫田野中卻找不到出口。這時,能幫助她走出來的不是警察和好心人,只有她自己。不過在這條艱辛的道路上,家人的愛給了她推動力。

從符號表達,現實功能,主題昇華三個方面,解讀電影《房間》


第二,獲得積極自由的獲得方法

縱然積極自由無上崇高,但影視作品中當中主人公對於積極自由的追求通常結果並不樂觀。在電影《飛越瘋人院》中直到齊弗將墨菲悶死在床上,才讓他真正“飛躍了瘋人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積極自由,藉助死亡的代價他實現了靈魂的救贖。

不太相同的是,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三次有機會離開監獄,終於在最後一次下決心走出來實現了“消極自由”。但是在監獄裡待了一輩子的他喪失了追求“積極自由”的能力,完全不適應體制外生活。轉折點是,他決定接受了老朋友安迪的工作邀請,這時的他才真正的決定放下往前走了。安迪說:希望是件美好的事,或許是最美好的事情。在這裡,是安迪的愛和友情讓瑞德看到了希望,終於去追求到了自己的“積極自由”。

能讓一個人獲得“積極自由”的方式並不唯一,但是愛起到的通常是正向推動力。

在本部影片中,喬伊獲得了兩種愛。最重要的一種是依靠著傑克給他的愛,這讓她對人性的質疑和對自我價值的質疑終於慢慢開始消解。當喬伊對兒子傑克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時,傑克給出了最有力量的回應:但你是媽媽。曾經在房間裡是喬伊用盡所有的愛為傑克打造了一個幻想的世界,而現在是傑克用自己天使的愛守護著母親。第二層愛則是喬伊的母親為喬伊積極營造“家”的感覺,最終在把喬伊從自殺拉到現實生活中的有力推手。

雨果說:自由只有通過愛才得以保全。

04 結語

《房間》是2015年電影裡面一顆耀眼的新星。一個影片獲得成功,有著眾多的不可控因素,但我們卻能看到這部電影成功的必然要素。它強有力的符號學隱喻功能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讓影片雖小卻深厚;它起到了療愈功能的作用則是它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影片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對自由的探討和解讀則影片從單純的現實角度上升到哲學層面。

蘭斯頓 ·休斯在《像自由這樣的字》中寫道:“有些字 像自由(Fredom),說出來甜蜜動聽美妙無比,在我 心靈的深處 ,自由無時不在盡情地歌唱。有些字像 自由 (Liberty),它們卻使我忍不住哭泣哀傷 ,假如你知道我所 經歷的一切 ,你就會懂得我為何如此悲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