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50年崢嶸歲月,50年風雨兼程,50年拼搏奮鬥。50年,我們從青春韶華到古稀之年,我們從江南來到邳州,在邳州生活,在邳州工作,有收穫的歡笑,也有奮鬥的淚水。邳州,我們雖不是生於斯,但長於斯,老於斯,邳州的一切已融入了我們的骨髓血脈、精神記憶。邳州是我們眷戀的熱土,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由於中蘇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日益公開,兩黨關係走向破裂,兩國關係也隨之惡化。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支援中國經濟建設的專家,致使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又值天公不作美,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老百姓的生計成了當時急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背信棄義的蘇聯政府這時又要我國償付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提供給我們的武器裝備費用。當時的中國工業經濟落後、農業也不發達,只能用農副產品、絲綢、茶葉等抵債。黨中央毛主席帶領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勒緊腰帶,同心同德渡難關。當時毛主席指出,一定要實現農業機械化、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支援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們從相對發達的蘇南各地區,告別親人朋友、熟悉的環境,帶著一顆建設新中國的決心奔赴蘇北大地。我們這些來自徐州農校、睢寧農機校、南京農機校的百餘名青年學生來到了邳縣,大部分被分配到國營運河拖拉機站、國營鐵富拖拉機站及邳縣拖拉機修配廠,也有部分人分配到水利部門的抗旱排澇動力隊……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我們這批來自蘇南城市的青年學生從來到邳縣的那一刻,就開始用青春和生命書譜寫屬於大時代的壯美篇章。漫長的歲月中有太多的激情、歡樂、惆悵、無奈、沉重。

當時的邳縣人口僅60萬人,年糧食產量才五億多斤,農村大部分勞作都是以人力勞動為主,沒有副業,農民靠天吃飯,工業基礎一窮二白。黨的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是明確的,也採取了大力的發展措施。當時所有農業機械(拖拉機配套的犁耙、排澇用的柴油機、水泵及拖拉機維修所須的檢測設備及各種機床)都是由省裡直撥到縣。農業機械化的目標確實給邳縣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年後,糧食產量即突破6億斤大關。邳縣的房亭河地下涵洞工程、大運河大堤的加高加寬工程、分洪道的改造工程都留下了農機人的足跡和辛勞的汗水。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國營拖拉機站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國營拖拉機站的設備被分到各公社農機站,我們這些老農機人又一次進行了分流,有部分的人員留下當技術指導,大部分人被分配到縣農機廠、縣農機研究所,繼續為發展邳縣的農業機械化事業奮鬥。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文化大革命後期,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調回故鄉。但我們這些自願留在邳縣,把邳縣當第二故鄉的蘇南人在新的單位發揮著各自的長處,成為了各個單位有文化、有技術、能適應的中堅力量。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農機廠原來只能搞農業機械維修和配套生產S195拖拉機的變速箱、傳動箱等各種配件。全國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市場經濟,企業為了生存,必須開發新產品。由徐州地署牽頭協調睢寧農機廠、徐州地區農機廠、邳縣農機廠依據當時紡織機械行業行情較好、紡織機械緊俏、供不應求的工業生產狀況,準備生產15-15系列紡織機。我們應組織的分配,負責生產難度較大的動力傳送部分。在一無圖紙、二無技術的情況下,我們靠著僅有的一臺樣機,發動群眾,群策群力,找門路託關係,參觀了蘇州紡織機械廠。對各生產零部件的工藝及工卡磨具做到初步瞭解。但是主要零部件——長3.7米的曲柄傳動軸只有上海中國紡織機械廠能生產。該廠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人辦的,保密管理很嚴格,我們在上海輾轉了半月有餘,才託人辦了市紡織工業局的介紹信,利用交接班的時間參觀考察,終於對改部件的工藝、工卡磨具等有了一定的理解。但終因另外兩個協作單位沒有完成考察而未能投入試產。即使這樣,也為我們以後的開發新產品增加了信心。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時間很快到了1985年,當時政府瞭解到水泥行業及電廠的球磨機的鋼球需用量很大,國內各水泥廠用的都是低合金鋼球,耗球量大(500克/噸水泥)、破碎率高(5~8%),國外報道了西方國家開發的耐磨鋼球(含鉻量達15%),球耗低、破碎率低、綜合效益好。於是,縣農機廠和有關單位決定合作開始研究生產耐磨鋼球。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由於是新開發產品,沒有現成的配方、熱處理技術等,只能靠我們反覆的試驗,不斷的改進配方、工藝,熱處理技術終於得到了比較理想的成果。1986年,經省經委省政府批准,立項生產高鉻耐磨鋼球。

緊接著,我們聯繫了邳縣水泥廠、淮海水泥廠、徐州電廠等單位試用我們的產品,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測試,耐磨鋼球的破碎率僅為0.51%,球耗低至81克/噸水泥,達到了省內先進工業水平,填補了當時省內空白。當年12月27日,通過省級權威部門鑑定,1987年被評定為“江蘇省優質產品”。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們都已年過古稀。在邳縣生活的五十多個年頭,我們目睹了邳縣從貧窮落後的小縣城到城市佈局合理、各類設施齊全、產業結構多元、工業發達、農業現代化的中等規模的縣級市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昔對比,很多情景讓我們無限感慨。回憶初到邳縣,火車站是在鐵路北的,路南的楊樹下全是農田。火車站是僅有五間房、三股鐵道的四等小站。當時的運河中學是沒有圍牆的,縣人民醫院只六排小平房,人民劇場是最高建築,唯一的樓房是港務局一區的幾棟二層宿舍樓。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邳縣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馬路更寬了、樓房更多更高了、小區更美了。錦江廣場、人民廣場、桃花島公園、沙溝湖公園等百姓娛樂休閒的場所更多了,百姓的生活更美好了,精神文明程度也隨之提高了。近年來,邳州不僅進入了全國百強縣,還評上了衛生城市、創建了全國文明城市。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退休後,我們大多數人都繼續留在了邳州,沒有回到我們的出生地。為什麼選擇終老於邳州?因為在邳州這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我們揮灑的汗水和淚水。因為在邳州這片生機勃勃的天空下有著我們不懈追求的理想和夢想。因為我們的人生在這片土地上得以昇華,我們的奮鬥精神也早已融入了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美好邳州,已成為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和第二故鄉。

深情祝願老人們健康長壽!

邳州,江南人的第二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