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疲弱增長的歐元區供應鏈再遭重挫

新冠疫情席捲歐洲,恐將繼續拖累歐元區疲弱的經濟增長,並擾亂包括汽車業在內的歐洲產業鏈。

要如何量化和預估新冠疫情對歐洲乃至全球造成的影響?

牛津經濟研究所在最新報告《新冠病毒:從2011日本地震得到的教訓》(下稱“報告”)中指出,2011年日本地震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關於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見解。

“2011年,日本東北部的地震和海嘯在國內外造成了需求和供應的雙重衝擊,就像現在的新冠疫情一樣。”牛津經濟研究所在該報告中指出,不過通過研究可以看到,彼時各個行業受到的影響極不均衡,其中汽車業受到影響最大,這表明,“新冠疫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也可能大不相同,而在有著複雜供應鏈的行業中,V形復甦的可能性較小。”

新冠疫情冲击,疲弱增长的欧元区供应链再遭重挫

新冠擾亂歐洲供貨鏈

由於新冠疫情在意大利暴發,此前在歐洲較為溫和的疫情變得急迫起來: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截至北京時間3月1日16時,歐洲共有22個國家出現新冠疫情感染病例,總共1482例確診病例,31例死亡病例(意大利和法國),這些國家分別是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瑞士、瑞典、奧地利、挪威、克羅地亞、希臘、荷蘭、丹麥、芬蘭、格魯吉亞、羅馬尼亞、比利時、愛沙尼亞、冰島、立陶宛、北馬其頓、摩納哥、聖馬力諾。

其中,尤以意大利的疫情最為嚴重,共計確診病例1128例,死亡病例29例,共有13個大區和1個自治省出現新冠疫情。最新消息顯示,新冠疫情在西班牙(58例)也開始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均是德國汽車供應鏈上的緊密環節。

以意大利為例,麻省理工學院下數據庫OEC的數據顯示,意大利對德國出口的產品中,汽車類產品總額約74.3億美元,佔其對德國總出口量約12%。

日前,一家位於意大利的汽車業主要供應商MTA即發聲明警告,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中的四家或都將被迫停止在歐洲的生產。

MTA在聲明中表示,如果其位於意大利北部小鎮科多尼奧(Codogno)的600名員工不能在幾天內返回工作崗位,菲亞特克萊斯勒子公司的生產線將陷入停頓。“菲亞特克萊斯勒在歐洲的所有工廠以及雷諾、寶馬和標緻的工廠也將關閉。”MTA在聲明中表示。

MTA董事會成員法爾凱蒂(Maria Vittoria Falchetti)表示,工廠的關閉“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災難性影響”。在發現第一例感染病例後,工廠已於當地時間2月21日22時關閉。

MTA曾請求倫巴第地方當局允許其重新開放工廠以運送製成品,但遭到了拒絕。“我們一直在詢問當局,但他們充耳不聞。如果允許我們運營10%的產能,我們就至少能夠交付倉庫裡已有的東西,將生產中斷的損失降至最低,但他們說不行。”法爾凱蒂說。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月以來,新冠疫情已經影響到歐洲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生產線,但對歐洲本土供應商的連鎖反應直到現在才開始顯現,因為大量庫存幫助製造商克服了交貨難題。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國際市場主管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表示,中國和德國港口之間的集裝箱運輸量大幅下降,如果這種情況無法得到改善,供應鏈將面臨“斷裂”的危險。“到目前為止,供應鏈還沒有立即中斷,但我們今天在港口收到的貨物是在4-5周前發出的,因此未來幾周將出現供應短缺。”他補充稱,汽車製造、電氣設備和製藥行業也預計將受到供應短缺的衝擊。

新冠疫情冲击,疲弱增长的欧元区供应链再遭重挫

受衝擊行業V形復甦的可能性

歐洲的經濟學家擔心,新冠病毒的影響將加劇歐洲製造商的困境,並拖累歐元區疲弱的經濟增長。

此前,歐洲製造商已連續兩年遭遇訂單和產量下降,去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降至七年來的最低水平:2019年,歐元區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幅為1.2%,較2018年下降了0.7個百分點。

目前,歐盟委員會認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可控,並預計2020年歐元區的增長仍保持在1.2%。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於今年1月預測2020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或為1.3%。

歐洲央行定於3月12日召開下一次貨幣政策會議,而其面對的降息和加大債券購買力度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愛爾蘭央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馬克魯夫(Gabriel Makhlouf)日前表示,儘管新冠疫情顯然會對歐元區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但現在就說它有多嚴重還“為時過早”。

“如果沒有醫學專家對控制疫情的速度做出估計,就很難對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化做出決定。”馬克魯夫指出。

牛津經濟研究所給出了一些量化方式。報告指出,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的一個月,日本工業產量下降了15%,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得以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地震和海嘯襲擊了一個僅佔日本產量3%-4%的地區,但以上情況還是發生了,這表明供應鏈中斷會帶來巨大的連鎖效應。

彼時,各行業受到的影響極不均衡,供應鏈中斷在供應鏈複雜的行業中尤為嚴重,比如汽車業。報告指出,日本汽車產量在兩個月內下降了近60%,且花了7-8個月才恢復,但其他行業受到的損害要小得多,恢復得也更快,例如,食品/菸草行業僅下降了10%,之後很快逆轉。

報告指出,除汽車行業外,2011年的日本地震對全球產量的影響也相對溫和,持續時間也很短。

撰寫該報告的牛津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蘇拉特(Adam Slater)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新冠疫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也可能大不相同,而在有著複雜供應鏈的行業中,V形復甦的可能性較小。且新冠疫情可能會造成更廣泛、更嚴重的中斷,尤其是電子相關行業。

同時,從2011年的經驗看,國際溢出效應是有限且集中的。

2011年,全球溢出效應主要集中在汽車行業。蘇拉特指出,在日本汽車企業已遷出工廠的地區,以及當地汽車行業嚴重依賴日本零部件的地區,如泰國、馬來西亞等,產出下降幅度較大,但對其他發達經濟體汽車行業的影響較小。

(實習記者李欣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