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據統計,現在的漢服市場規模達數十億,其中僅淘寶一家購物平臺的市場規模,就超過了20億。

一直以為漢服是小眾的自娛自樂,沒想到不知不覺間,竟然也成長為了一個藍海行業。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但人怕出名豬怕壯,漢服一熱,也出現了不少相關討論,最常見的討論就是:漢服應該普及嗎?

有網友表示,漢服能不能普及,還主要看你在的地方風大不大……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不過,這個調侃也能說明大眾對“漢服復興”的看法,漢服美歸美,但是不夠日常,一身寬袍大袖的,走在風中那就是一堵移動的牆。

漢服歷來有三個特點:交領右衽、褒衣寬袖和無扣結纓。

其中褒衣寬袖這一點,就是指漢服寬袍大袖的樣式。

寬袖一方面能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飄逸的風采。另一方面,古人穿衣講究“天人合一”,寬大的半圓袖子,也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來源《基於漢服特徵的服裝結構研究》

但這只是漢服的特點,並不意味著古人都是穿寬寬大大的袖子。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漢服,在古代都屬於禮服的範疇。

古人比我們更食人間煙火,下地幹活挑水織布,這些活兒樣樣都需要利落的打扮。

那麼褒衣寬袖自然礙事了,所以他們選擇一種更實用的衣服——短褐(shu hè)。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短褐的短,通裋(shu),因此也稱為豎褐。

司馬貞《索隱》記載:“裋,一音豎。謂褐布豎裁,為勞役之衣,短而且狹, 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

這裡的褐不是指衣服顏色,而是指麻布、獸毛編織的粗糙織物。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短褐的袖長在“手腕”至“指尖”間。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而禮服類漢服袖長,在“過手六寸”至“反屈至肘”之間。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因為禮服袖子過長,古人還會在袖子內部縫一些暗袋來裝東西,並由此出現一些名詞,比如“袖珍”,原意就是指的就是衣袖裡藏的小件奇珍寶物。

這些口袋多在手肘後,而非袖口處

,這樣是為了避免抬起手臂時東西掉出來。東晉葛洪的醫書《肘後備急方》中的“肘後”就是說這書能放在肘後的口袋裡隨身攜帶。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穿短褐出遊的漢服愛好者

比起廣袖的講究和細緻設計,短褐則因為穿著者多為底層老百姓,所以經常被用來指代貧苦人家。

晉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描述自家的清貧生活時,就提到了短褐,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唐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來表示宴會來客都不是普通人。

清方文的《將去彭城留別魏少尹》:“短褐尚不完,敢作狐貉想?”,用短褐自嘲窮的只能穿短褐,哪敢想皮草。

可見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短褐的存在感都非常高。

甚至到了民國時期,短褐的身影也可以尋見。

魯迅的《孔乙己》中,就描述了沒錢的“短衣幫”,大多隻能依著酒臺要一碗酒喝,這裡的“短衣幫”所穿,應該是和短褐是差不多一個樣式。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魯迅

在不少古代畫作裡,我們也能看到短褐的身影。

比如《清明上河圖》↓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比如《耕織圖》↓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裡面勞作的百姓,都是穿著短褐衣裳。

並且由於短褐比一般的長袖漢服更便於行動,在清朝時期也應用到了戲曲裡面,作為一些武生的著裝,被稱為短打。如武松打虎裡,武松就穿著短褐。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這三個常常需要保護師傅的打手,穿著樣式也是短褐。這麼一說,感覺短褐還有點像古代的保鏢服了。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可以說,短褐在古代,比我們現在大街上看到的任何一款漢服都“流行”。但因為短褐出身平民,樣式簡單缺了幾分華麗,所以並不在主流漢服著裝行列裡。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應該記住這件簡單的短褐,漢服不僅僅是華麗飄逸,它也有樸素實用,接地氣的一面。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文物加上新啦!

遼寧省博《簪花仕女圖》

晚唐的奢靡與悽寂

看這幅畫就夠了

古人穿著率最高的漢服,鮮少人問津


進入文物加

海量文物數字庫等你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