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人口形勢越發嚴峻,老齡化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期。幾十年來,不僅人口出生率面領著崩塌式的下滑,養育觀念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古以來一直崇尚多子多福的傳統養育觀念到了今天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現代養育

多子多福一直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現如今人們並不願意多生,願意養育二胎的人都很難佔到多數,願意撫養三四個的人是很少數的,少生優生富養在很多人心裡紮下了根。

現在部分人不認同多子多福的觀念,甚至不少人認為窮人應該儘量少生孩子,甚至不生,富人才應該多生。

首先生育是天賦人權,生不生生多少更多應該由孩子父母決定。

認為窮人不應該生孩子的並非思想品德不好或者歧視,很多人是發自內心善良的想法。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他們認為窮人自己活著已經不容易了,再多生幾個孩子,孩子的生活能夠保障嗎?孩子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會幸福嗎?明明養活一個孩子都吃力,還要多生,這種只管生不管養的行為是不負責任也不道德的。特別是教育,窮人更是無力,本身自身能力不佳,見識認知水平侷限性很大,進一步限制孩子的成長。窮人的遭遇可以算是不幸了,不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陷入到這種困境中。

這些觀點觀念看起來都非常有道理,很能站得住腳。但這只是部分人的自我見解而已,不是普適的道理,更談不上真理,因為它很容易被反駁。

  • 生活不能保障?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隨著我們的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經濟水平遠遠超出了改革開放前的水平。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文化領域都比之前豐富得多。改革開放前,一家養育三四個孩子都是普遍的情況,到了如今竟會養不活兩到三個小孩?不算那些絕對貧窮的極少數人,絕大部分所謂的“窮人”都能保障2-3個孩子的生活。

  • 窮人的見識會嚴重限制孩子的成長?

我們不知道如何才能確保成功,更不確定成功一定需要什麼能力。窮人的孩子有可能成功,富人的孩子也有可能失敗。也許有人說成功的需要遠見卓識,見識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窮人不應該多生。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如果論點是正確的,那麼結論就是錯誤的。以前受制於諮詢信息的流通不便,孩子的主要知識和見解主要是依靠父母,父母有見識自然孩子也富有見識。可是如今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時代。孩子的認知和見識不再過分的依靠父母和親人了。 媒體和互聯網讓世界不再那麼遙遠了,世界各地雖然不能親身去體會,但也不像過去那樣井底之蛙。稍大一點的孩子,他的見識真不一定比老一輩的少。

幾十年前,你從城裡帶一件新東西新玩具回到鄉下孩子,鄰居的孩子們肯定滿眼是羨慕,感到非常新奇,現在你很難找到一件東西讓農村小孩感動稀奇的。假設一個鄉下小孩第一次來到城市坐電梯,放在很多年前,孩子會一臉茫然,如今呢?很大概率是知道的,雖然從未體驗過,但是電視劇裡的使用場景已經牢牢紮根在他的腦海裡了。這就是信息時代帶來的好處,縮小了窮人和富人由於經濟狀況導致對事物認知的差距,並且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小。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站在窮人的想法來看,他們也很難理解只生一個孩子的想法。一個人孩子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多孤單啊。多個孩子可以享受到父母的愛,還能有兄弟姐妹的愛,互幫互助,外面受了欺負什麼的,也有兄弟姐妹照應。反過來看,孩子長大了,一對夫妻將來至少要贍養照顧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是不是很殘忍?拋開金錢而言,陪伴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也夠夫妻倆分身乏術了。

這種巨大的差距根源在於養育的標準。

現在養育的標準已經被拔到很高的高度了,並且這個標準有演變成道德要求的趨勢。

如同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認識本來就不一樣,什麼樣的生活幸福,幸不幸福因人而異。孩子也是人啊,不同的孩子對幸福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可是現在很多人把幸福標準化了,彷彿孩子幸福就要穿得非常好,吃的非常好,教育得非常好,沒穿很好,沒吃很好就是不幸福,無形中這種壓力不僅要求所有父母都要這樣,還把這種標準強加給孩子,孩子之間互相攀比這種標準。可怕的是這種壓力演變成了道德要求,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還是教育,沒有給孩子最好的,就是不愛孩子,就是不負責任,不道德的行為。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誠然把所有最好的,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孩子最好的,毫無保留去愛孩子是偉大的愛,值得稱讚的。但這並不是天經地義,不是所有父母都要求做的事情,一旦這種愛變成了道德綁架,那麼痛苦會成倍的增加。

幸不幸福,負責不負責任,每個人的認定不是完全一樣的,窮人和富人的標準不一樣。道德標準並非越高越好,因為道德不僅僅是品行還關乎成本。

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裕起來的人因為經濟狀況的改善變得更有責任心是件好事。可是一旦認為別人也理所當然這麼做的時候就變成壞事。因為掌握媒體,掌控道德審判權的往往是富人而不是窮人,他們一旦認為其他人也應該這麼做的時候,往往會利用自己的權利形成輿論和道德上的壓力來約束大眾。

當這種道德標準過高的時候,很多人的行為不是真正完全出於對自我的要求,或多或少是輿論壓力迫使做出這樣的行為。一旦有人不這樣做,那麼心裡多少會出現不平衡。當這樣的行為被公之於眾,大家心裡不平衡很容易集體湧現,道德綁架的事情就會頻繁出現。社會並不會變得越來越寬容,反而變得越來越苛責,寬容往往是要求他人而不是自己。用自己的標準,道德看法去審判他人,是最不寬容的方式,而不是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有什麼困難還是隱情?他這樣做有什麼不對,或者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當標準過高,就會迫使更多的人追求優質資源,而不是依據自身能力選擇,優質資源本身就是稀缺,一旦爭奪過於激烈那麼價格必將急速上漲。例如奶粉,父母如果給孩子喂的不是進口大牌產品,被其他父母知道會有很大的輿論壓力,說夫妻倆一點不愛孩子,喂些便宜貨完全不顧孩子的健康成長。再比如學區房的激烈爭奪,你能說跟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定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輿論沒有一點關係?

每對夫妻的性格不一樣,每個家庭的條件不一樣,套用富裕家庭的標準去要求所有人會讓很多人無所適從,也是不公平的。

舉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子女教育方式,以前父母打罵孩子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現在罵孩子是大忌,就是對孩子兇一點,吼了幾句一旦被曝光了,很容易招來一頓口誅筆伐,道德譴責。別家的孩子更是碰不得,一旦動手泳池裡面按幾下小孩的頭,人肉曝光,後果不堪設想。標準的教育模式是什麼?跟孩子講道理啊!如果孩子不聽怎麼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沒有頑固不化的孩子。熊孩子現象就是這種“他還只是個孩子”的輿論壓力下,人們從不情願的過度容忍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這種方法看似很簡單,其實要求不低的。要教化頑固不化的孩子需要很好的耐心,很高的修養,能讓頑固的孩子聽進去話也需要很高的情商。富人往往是具備這樣的素質,輕車熟路。可是很多窮人,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用這種方法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嘴笨的話會被孩子懟得無言以對,確實難為他們了。

再比如四川涼山州的格鬥孤兒,在人們熱切的關注下,在輿論壓力下,孩子們含淚回到了大山的懷抱。很多人是抱著善良的心態來看待的,讓那麼小的孩子正是讀書快樂成長的年紀參與到擂臺的殊死搏鬥中,太沒有人性了,商家太殘忍了。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只要這個過程是自由的沒有強迫的。這條路已經徹底堵死了,相信其他想幫助孩子脫離大山的路也差不多了,到時候輿論肯定會說,怎麼忍心這麼小的孩子離開父母親人的懷抱,讓他們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骨肉分離是多麼的殘忍!

富人應多生,窮人不該生孩子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在哪?

​本人不支持或者縱容打罵孩子,是希望大家能夠相對寬容一點,不要過於苛責,每個人的能力和條件不一樣。整個社會變好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操之過急或者強迫他人,就會喪失自由,事情不好很可能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誕生更多的悲劇。

生育是每個人的權力,不管窮人還是富人。可依然有不少人認為富人應該多生,窮人應該少生,他們覺得富人有能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孩子,而窮人受制於資源匱乏,不應該多生,這才符合自然規律。實際上解決人口問題不能靠富人,除了富人占人口比例很小,多生也無法支撐人口的增長外,更重要的是富人很難做到多生,也不那麼符合自然規律,相反窮人多生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歡迎關注下篇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