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牧原和正邦的股東一直在互毆,打的鼻青臉腫的,到底爭的是個啥東西涅?本文挺長,耐心看,應該可以救很多人。

牧方團隊:

你就是二手豬販子,買母豬,買仔豬,成本高的一塌糊塗,防疫還不過關打小白瓶,現在高價賺點錢,走下行期產量越多就越要虧到吐血,不能投不能投千萬不能投,褲衩給你賠出來!

正方團隊:

瑪德你出欄就比我多一倍,為啥你都2800億市值了,我才500億不到?這不合理,不是這樣玩的,市場錯了!計算器燒冒煙了,要補漲補漲,低估低估再低估!

好了,我想說看似是一個行業裡的公司進行比較,但其實邏輯估值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股票

進入正題:

先分析牧原到底是什麼邏輯支撐上漲?看似每個月大幅低於預期出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令人驚悚的故事?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小散戶第一眼看上去感覺,完蛋了,這豬越養越少,均價還這麼差,均重這麼少,抬走,下一個。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這是牧原2018年報到2019年報的生產性物資,俗稱母豬,母豬配種懷孕大概半年左右,育肥出欄大概四個月左右,現在還缺豬,所以可能綜合來說10-11個月之間形成出欄。

我們可以從報表看到,19年一季度母豬低於18年四季度,證明被非瘟清了不少,正好1-3月的母豬對應的是12月-2月的出欄,從19年二季度開始母豬開始恢復正軌,19年5月開始加大幅度留種、配種,生產經營迴歸正常。

我也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大幅加倉牧原,清掉小豬股,因為看到了牧原生產經營的預期拐點。

那麼只要保持MSY、保持防疫強度、較低的死淘率,那麼從每個月的配種數據與母豬數據,就可以完全預判出未來出欄量的微妙變化,而不是每個月盯著簡報摳摳搜搜的掐數據,這就有點韭菜味了~出欄過多就是被非瘟了,所以出欄少是正常客觀的運營節奏。

那麼比較重要的是均價與均重,咋回事涅?怎麼這麼差?這個從財務上來說叫做“費用錯配”,當期肥豬出欄是最少的,但是一看二元母豬154萬頭,後備74萬頭,相比年報每個月增幅13萬頭二元,一萬頭後備。

這麼龐大的母豬群,淘汰量也是非常恐怖的,劇數據來看有17.5萬頭,淘汰豬的價格自然是非常低的,一季度還賣了不少仔豬,所以造成這個數據。

所以這和地產很像,比如每年賣房子100億-200億-300億,但是,每年利潤可能會釋放很慢,因為雖然銷量翻倍,但是房地產要2年結算期,那麼每年翻倍的銷售數據還會開支翻倍的銷售費用,造成賣300億的那年結算100億的收入,銷售費用當期是300億的開支,造成迷幻性的報表偏差,俗稱呆瓜會計。那麼我們反推理解,19年上半年災情不是很嚴重,但是今年母豬沒怎麼增加的,報表是不是會更好看更迷惑人呢,然後隨著19年下半年後續的發展,20年下半年的報表就直線哐當暴雷!投資買的是未來!

所以牧原也一樣,這兩個月的出欄由去年1季度母豬決定,但是隨著母豬爆量,要不斷輪換淘汰母豬,造成均價與重量的大幅度會計偏差,那麼看到這數據就說涼了的,基本財務報表都不會看,投資應該還沒有入門,註定虧。

市場給牧原的估值邏輯是非瘟下強大的防疫護城河,低成本擴張能力,市佔率的提升與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只要母豬一直在爆量那麼生豬出欄遲早會線性跟上,這點沒任何懸念

那這會又會有人說了,出來豬價都往下走了,還玩個毛線哦,其實我想說,不管牧原今年賺400億還是500億,都不是很重要,這些錢對估值提升的影響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起到關鍵作用是賺的錢繼續投入擴張的效率與規模。你以為超大資金進場就圖你週期高點那點利潤釋放搞一波走人啊,大部分頂級投資機構和個人看的是未來變成巨無霸時平均利潤的折現,新希望也是同理。傻了吧?很多人邏輯都搞錯了。

好了,牧原就說這麼多了,下面聊聊正邦(大多數以正邦為代表的豬肉股)。

正邦炒的又是什麼邏輯呢?正邦因為成本較高,所以很多牧原粉絲會攻擊正邦說為來豬價下行期會虧到破產,但我想說,並沒那麼誇張。

雖然質地差一大截,但是畢竟成本再高今年還是能賺一筆大錢的嘛,這完全不影響正邦成為一個擁有爆發性股價的阿爾法類股票,大不了,等高位兌現後跌回原點唄,反正正邦股東也不關心未來很多年的情況,他們要的只是高爆發走一波的阿爾法,搞一波衝刺後收割,並不想長期持有。

這就牧原股東以長期思維看待正邦,但正邦股東以爆發思維看待牧原,兩邊都有理而且都能賺到錢,既然大家都賺到錢了,爭的是個啥?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你看,這不,A字的機會就來嘛,大不了漲完再跌回去,打板的高手早就美滋滋的數著錢去會所咯,誰管你未來漲不漲。

其實豬肉板塊分兩個板塊,牧原+新希望為一個板塊,另一個板塊是其他豬類,邏輯完全不一樣,一個是長期的貝塔成長,一個是短期爆發的阿爾法,都能盈利,但你用一個邏輯套兩種股票就比較片面了。

咱們可以再看看萬華化學與滄州大化,你能說在紅框部位買入的人是錯的嗎?

萬華只是笑到了最後而已。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股價都在創新高,但邏輯和結局不一樣

進入低迷期,成本優勢的保駕護航和一時間的暴力就是兩套估值系統,再來一輪週期,滄州大化彈性的漲幅會強過萬華甚遠。

所以市場一直在爭吵神教和正邦,我覺得沒啥意義,因為完全是兩種玩法,玩贏賺錢到口袋了,就是高手,沒賺到錢的,說破了天都沒用。

文末思考:

寫的很專業,也揭示了為什麼豬肉和股價漲了這麼多,很多人卻不賺錢的原因,對數據的理解剛好看錯了,背後是對養豬行業(和財務知識)的不瞭解。股市是認知能力的變現,這話一點不假

牧原和新希望固然有成長性有護城河,但是豬週期沒結束之前,並不能直接否定正邦或者其他小豬有成為成長股的可能,這也是它們近期強勁補漲的原因。

寫在最後:

點擊頭像關注;來確幸股票APP,查看基建、養豬、券商行業的深度分析,挖掘潛力股;選股欄目裡,還有

每隻都靠譜的投顧優選組合~

APP內領取今日福利:搭上新基建風口+機構扎堆調研的7大行業龍頭十大券商3月十大金股(在確幸股票APP裡首頁領取,輪播圖第一張)。職業做T者的一些經驗分享(輪播圖第二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