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淡薄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現實中,總是有些愛“擺架子”的人,他們自以為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也不關心其他人的想法。殊不知,“架子”越大,官氣越足,自然也就越招人反感。一味的拿腔作勢只會讓自己的下屬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恭恭敬敬,心理上與你的距離卻越來越遠。“為官不要自覺高人三等,而應自覺低人三等。”領導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這樣才能贏得員工的心。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一次戰鬥前夕,一位將領在河邊散步,迎面走來一位神情沮喪的士兵。士兵抬頭看到將軍,立刻變得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將軍笑容可掬地走到他面前問道:“你的感覺如何?”

士兵直言相告:“將軍,見到你我有些緊張。”

“噢,那咱們兩個一樣,我也是如此。”將軍笑著答道。

士兵聽到將軍如此幽默可親的話語,立即放鬆了精神,很自然地同將軍聊了起來。

詩中有云:“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永遠一帆風順地凌駕於他人之上,也不可能永遠是站在高峰的成功人士。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對於一個身處高位的人來說,切不可因此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那些受到下屬愛戴和尊敬的領導往往是最具親和力的人,他們不端“官架子”,常常忽略自己的身份,和員工真心地交朋友,甚至打成一片。如果你想與下屬融洽相處,並贏得他們的尊重和愛戴,往往需要以一種低姿態出現在他們面前,表現得謙虛、平和、低調、大度一些,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尊重。要知道用你的人格魅力來影響他人,遠比運用權勢控制他人更有效和持久。

老子是一位有著大智慧的聖人,並因此受到世人的敬仰和愛戴。當時,有一位自認為是博學的人經常聽到大家在稱讚老子,但是卻從未聽到有人稱讚過自己,於是很不服氣,心想:“難道老子真的就比我聰明,比我有智慧嗎?我不相信,像我這樣博學多才的人怎麼會比不上他,我一定要去會會他,讓大家都知道我才是真正有才德的人。”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於是,這個人來到老子的住處,剛一看到老子就趾高氣揚地說:“我聽說大家都稱讚你是有大智慧的人,我不遠萬里來到這裡拜訪你。不過,今天我走到你的住處,看你家跟老鼠洞一樣狹小,而且雜亂無章,可見你的生活也不過如此,怎麼能擔當得起世人的讚頌,真是枉費我跑了這麼遠,你原來是這麼糟糕的人。”

老子聽了來人所說的話後,毫無反應,任由他大罵一通之後轉身走了。這個人雖然痛快地把老子指責了一番,但是心裡卻總是覺得不對勁,他想:“老子任我辱罵,而且他毫無招架的能力,我應該覺得高興才是,然而不但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有陣陣的失落感。”想著這些,此人怎麼也睡不著覺,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又急急忙忙地去了老子家。老子見到他後依然是面無表情,不生氣,也沒有排斥他的意思。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來訪者坐到老子身邊問道:“我昨天說了你很多壞話,但是你卻沒有生氣,而我雖然逞一時口舌之快,但是卻沒有高你一等的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

老子此時才說道:“在真正有體悟的人心中,眾生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誰與其他人都沒有什麼差別,我並不覺得你高我一等或是低我一級,因此無論你說我什麼,我也不覺得生氣。”

此人聽後心中有所感觸,他把自己的椅子向後挪了挪說:“那麼如何才能有所體悟呢?”老子接著說:“昨天你來的時候,兩眼露出兇光,一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架勢,可知你心中心浮氣躁。其實,越是自以 為很了不起、傲視他人、只喜歡與人辯論的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反之,放寬心胸,恢復純真的本性,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平等的,一切渾然忘我,體悟無我的境界,則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由此就會生出無慾無求的善念。”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放低姿態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儘快勝出的方法不是自抬身架,恰恰相反,放低身架才是成功的捷徑。它並不影響你的威望和氣節,反而更容易讓你攀上成功的階梯。倘若你總是表現出一副狂妄、傲慢的姿態,平時最愛在下屬面前耍威風,說話帶著“官腔”,行事端著“官架”,不僅不會讓你們之間的交談更順利,反而會使你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糟糕。

一個人在社會上求生存,即便你有自己的優勢,也不可能永遠姿態高揚。自古以來,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態,周文王棄王車陪姜太公釣魚,劉備三顧茅廬拜得諸葛亮為軍師……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降低姿態,絕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智慧。你要記住,你謙虛時對方就顯得高大;你樸實和氣,他就願意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更能與你合得來,願意幫助你。

老人言:懂得低頭,方能出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