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收藏界也毫不例外。

平日里,我们常常被娱乐圈、体育圈里盛行的八卦、潜规则所恶心,所哑然,也常常对其津津乐道。事实上,收藏界比这些圈,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他们不常在凡人的视阈之内,故而被忽视,或者说遮蔽。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收藏家群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素质良莠不多的团体。在国内,目前真正的收藏家非常少,大多数是投资客。由于对艺术品缺乏真正的认知,他们忽悠了一些附庸风雅的富豪,自己也往往会栽倒在收藏上。

如果我们剥下收藏界充满着“文雅”、“艺术”、“品位”的画皮,其实里面“收藏”着的,也无非“功名利禄”这四个字。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王千马:如果说娱乐圈是一个盛行潜规则的地方,事实上,据我理解,文物圈似乎也干净不到哪里去。有为了买古董显富的人,当然也就有贩卖古董赚钱的人。更糟糕的是,古董变得像当下的房地产,已经被哄抬得很离谱。当然,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一些假冒古董也掺合进来,蒙蔽他人的眼睛。更有为“为虎作伥”的“专家”——为了在圈子里混一口饭吃,不惜出卖良心,随便给人出具文物鉴定书,最后将假文物“弄假成真”,到最后,骗得很多人倾家荡产——原来自己收藏的所谓价值多少千万的玉,都是什么假田黄,假玉,根本值得不了多少钱。

有文物研究学者对当前艺术市场的评价就是,“疯子买,疯子卖,疯子在等待;傻子买,傻子在卖,傻子在等待。”有人甚至认为,现在收藏变成了一种一本万利的诈骗生意,在这个流水线上的很多人,对宝贝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大家都在投机,没有人把这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在民国,一般的大学问家多是大鉴赏家大收藏家,反之亦如是——所以,在我们当下的浮躁社会语境下,不仅大学问家难觅,大鉴赏家大收藏家也难觅。你怎么看待当下文物圈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你觉得当下谁能担当得起来大鉴赏家大收藏家这样的盛名?!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李飞:仿制古物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先秦时期,它反映的是中国人尊礼好古的文化精神。像宋代,是一个文人当政朝代,儒学盛行的时代,崇古之风远胜于前朝,对古器物的崇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人好古,于是形成了收藏、著录、研究的风潮。宋徽宗赵佶,当皇帝是个昏君,但对古物的鉴赏眼光极高,还绝对是个大艺术家。他不仅在崇宁四年(1105年)“奠九鼎于九成宫“,仿制了12套336枚大晟钟,而且在政和、宣和年间还仿制了两批礼器。

宋徽宗之后,南宋、元、明、清,不但铜器仿古,而且玉器、瓷器、陶器也开始仿古、不同材质的器物互相模仿,比如用瓷器仿铜器、仿玉器。铜器仿陶器,玉器仿铜器等等。南宋的一大批仿古铜器和玉器形制而制作的瓷器堪称仿古的高峰之作,在仿制的过程中体现出伟大的创造力,它们所仿的只是器物的形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却在仿制中推陈出新,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气度。我认为古人仿古的目的是复古,是追寻更古之人的境界,今人的目的则是通过高仿复制而牟利。高仿作伪要求最大程度的逼真酷肖,复古则毫不掩饰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幻想中是钱!钱!钱!深陷钱眼不能自拔。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是近现代中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堪称收藏界的翘楚。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王千马:正因为今人的目的是牟利,来自台湾铜器鉴赏大师徐志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很多收藏者都跟他抱怨,为什么自己的收藏史就是一个骗局连着另一个骗局的惨痛经历?为什么自己就走不出迷魂阵?有些时候,骗局让人防不胜防,就连徐志诚本人,也遭遇过被骗的经历。在35岁的时候,他在河南从一位张姓卖者那得到一件春秋晚期的四虎蟠龙纹豆,从锈色,花纹与款式,声响与手感,铜制和器式上均看不出有任何问题。那个时候,他已经帮助很多艺术机构与国家部门鉴别了众多的铜器宝物,无一失误,于是自视微微甚高。最后,他就花重金买下了这个铜器。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然而,2个月后,他才发现了这个铜器有点“怪异”——铜锈和豆盘外壁开始有些点微微的变色——原来,当时铜器出现了一种新的造假技术名为“电解锈”,在器皿表面涂上泥,浸在有化学药水里,棒状的导体插进液体里,通电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两天后就给器皿上了一层铜锈。完美的程度几乎跟真品的铜锈一模一样。等到他气极之下买了一张飞机票飞去河南,结果已经人去楼空……我说这个故事,意思是想问你,你在介入收藏的时候,有没有类似这种受骗的经历。你现在的收藏心态,是不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在你看来,该如何做,才能有效避免受骗上当的结局?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李飞:我在介入收藏的时候,几乎没有类似这种受骗的经历。因为我不是特别有钱,买一件东西既小心又谨慎,宁愿错过也不愿投钱进去打水漂。还有,因为是学美术的缘故,有一定鉴识古董的天赋,这个比一般人要有先天优势。还有就是心态一贯很平和,即使不拥有“宝贝”也无所谓,本来皆是“云烟过眼”嘛。我今天就揭一下全国各地造假基地的老底!

收藏界:一个满满的大江湖...

王千马:最近有一本新书,叫《谁在拍卖中国》,据说是“揭开收藏界黑幕”的,作者吴树定居北京,住的地方离潘家园很近——你知道,潘家园是北京很有名的古玩城,当年我住在蒲黄榆的时候,它离我家只有几站之地,但我从来没想过去那里。因为,一则我搞不懂那里古董之真假,另外,我心理上觉得,那地方肯定是鱼龙混杂,你要是想淘到好东西,怕费点眼光和精力。不过吴树倒没事就经常去转转,并由此知道了(文物)有真品和赝品的区别。同时,出于个人爱好,根据报道,他常逛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在这期间接触到各类人,包括国家级文物鉴定大师、文物理论家、古董商、收藏大众,更有一些“另类”朋友,如盗墓里手、制假大师、文物走私客,从中发现的问题,让他觉得有话要说。

比如有一对父女,小女孩子大概五六岁,在一个厅里看唐三彩、北魏陶俑、青铜器,看到一件问一件,爸爸这个我们家里有,她爸爸就嗯……这些对话让吴树觉得问题大了,“我们的博物馆,在这种市场下,赝品、仿品的冲击,以后博物馆藏了大量的这种赝品,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就被歪曲了。”你对此又是怎么看的。我知道,你经常来北京淘古玩,不知道你又喜欢逛北京的哪些地方?淘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