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金炫,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開過火車,幹過宣傳,現供職於廈門國際物流港。散文、攝影作品散見於《人民鐵道》《福建日報》《廈門日報》《廈門晚報》《時代列車》《福建旅遊》等報刊雜誌。出版有散文集《靜靜的古樟樹》。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廈門是一座用來悠閒的城市,常常令人時不時去逛逛老街,尋找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廈門的老街指的就是中山路一帶的老城區。

“古早味”就是一些老廈門人喜歡,或是初來廈門的人想要尋覓的,那些古舊的、帶著懷念的滋味。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面線糊:一天的開始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對一些在廈門工作生活的人來說,早晨起來走進一家面線糊店,一天,從此開始。因其簡單、快捷、實惠,成了廈門特色小吃之一。

面線糊,是用面線煮成的糊。手工製作的面線,頗有韌性,久煮不爛,但入口即化,配以清鮮味美的湯底,或再加入滑嫩的豬血等豬雜,撒上蔥油花、芹菜末等,一碗熱騰騰的面線糊,滿足了對美味最簡單的需求。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吃麵線糊搭配油條,也是廈門一大特色,油條的香酥清脆,面線糊的軟糯細滑,把油條浸泡在面線糊裡,油條吸收了湯汁後微軟的口感中略帶著一點韌性一點軟糯,別具一番風味。

週末清晨,在鷺島的晨曦中,找一家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老廈門人踱著步來排隊的小吃店,來一碗麵線糊,一根油條,慢條斯理地細細品味……那份妙曼,令人神往。

土筍凍:尋常又溫暖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閩南人把一種生長於海岸灘塗地帶,狀似冬蟲夏草,學名叫“星蟲”的小動物稱作“土筍”。初來廈門時,一聽說土筍凍,還真以為是一種竹筍製作而成的凍品,後來才知它是一種海鮮製品。品嚐後,鮮嫩爽口,讓人忘不了。土筍凍在廈門隨處可見,大酒店、小餐館、小巷……

土筍凍的做法是將其切成小段入鍋熬煮,幾分鐘後等膠質溢出,連湯舀起分盛在小瓷碗中,待冷卻置於低溫中凝固成凍狀便可食用。土筍凍富含大量膠質,具有果凍般的口感,加上醬油、醋、甜辣醬、芥末、蒜蓉、白蘿蔔絲等輔料,就成了“廈門第一小吃”。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第一次吃土筍凍就是在一個小巷轉角處一間很小的店裡,小店外沿街邊擺著三兩張小桌,買上一碟土筍凍似蹲似坐地圍著小桌,用牙籤戳上一粒,沾上各色調料送入口中,芥末刺鼻之香,辣醬的辣中帶甜,香菜之清香,酸蘿蔔的微酸,一併融於土筍凍之嫩滑冰涼之中,頰齒生香,沁心入脾。那種讓舌尖回味,成為一種懷念,尋常而又溫暖。

醬油水:精精細細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在廈門喜歡上極其簡單的菜餚——醬油水。

走在廈門的大街小巷,醬油水的招牌隨處可見。即使你進入大酒樓,翻開菜單,醬油水也名列其中。其實,醬油水無非是用醬油煮魚之類的菜餚,如:煮小雜魚、煮帶魚、煮海瓜子。廈門多海鮮,小雜魚、海瓜子價廉物美,市場上隨處可見。因是小魚,所以味道才能透進魚肉,小魚圓的如梭子,扁的如葉子,小滋小味,精精細細。

醬油水的烹飪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把調好味的醬油水在鍋中燒開,或佐以醃製的蘿蔔條,再將洗淨的魚放入燒熟燒透就行。第一次吃醬油水,我還真以為是紅燒的,其實醬油水裡的魚不需要炸,而紅燒的要炸。因此,醬油水沒有更多的造型,色彩也簡單,幾片青、紅辣椒,加上綠蒜苗,樸素味美。

鼓浪嶼:美食之島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鼓浪嶼有域外風情的建築,有浪漫情調的小巷,也有匯聚廈門本土甚至臺灣等地的各式小吃。

廈門的百年老字號就有好幾家,龍頭路的商業街美食店一家緊挨一家,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小島。

「且行且歌」廈門小巷裡的古早味

在鼓浪嶼,我喜歡尋找那些遊人少的小巷,踱步,欣賞那些百年建築。累了,瞅瞅小巷轉角處,在老別墅小側門裡的攤頭,品味古早味。許多廈門的古早味就深藏在這樣的小巷、小門裡。炸五香、春捲、金包銀、麻餈等小吃信手可得。

鼓浪嶼是隨意浪漫的島,匯聚了廈門許多的古早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