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 一本讓你2020年少走彎路的必備書

最近看到有網友在參與“一個字形容你的2019年”活動時,選擇了“難”。你的2019覺得難嗎?在我看來覺得難是正常的,而感到“難”,只是第一步,解決“難”,才更為重要。

為了幫助你,同時也幫助我自己更有效的解決生活難題,我看了一本富含智慧之書,並打算推薦給你。

《墨菲定律》: 一本讓你2020年少走彎路的必備書

01、這本書分為五個方面,全方位為你解惑

這本書的書名你大概不陌生——《墨菲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你越怕出問題,問題就越可能發生。這種經歷想必每個人都有過,比如上課時你越不希望老師叫你回答問題,結果反而叫的就是你。再或者你越怕家長識破你的謊言,最後他越要拆穿你。此類現象可以統稱為:墨菲定律。

當你翻到本書的目錄,會看到很多個定律、法則或效應。你千萬不要以為作者只是想告訴讀者,這世間有多少定律、法則和效應。因為我們僅僅知道它們的存在,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以後,應該如何應對。

我還拿墨菲定律舉例,既然很多事情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那麼我們需要怎麼避免呢?讀完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作者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抱著僥倖心理,想要事事妥帖就一定要從細微處入手。”也就是說,為了防止老師把心虛的你叫起來回答問題,你需要提前認真仔細地預習和複習,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沒有漏洞的你,自然會信心百倍。

在心理學領域,墨菲定律屬於“認知類”的心理學常識。同一類別的常識,本書裡還有框架效應、路西法效應和蝴蝶效應。可能多數人對蝴蝶效應有所瞭解,但對另兩個效應會覺得陌生。而這也正是本書的吸引人之處,它能夠填補讀者在心理學基本知識上的空白,讓你既增長了知識,也對心理學產生好感。

《墨菲定律》從五個方面的心理學常識展開介紹,除了剛才的“認知類”,還有“心理學人格實驗類”、“思維精進類”、“潛意識類”和“社會知覺類”。每一類又分幾篇文章,著重解決生活中某類常見的問題。這些問題平時你雖然遇見過,卻不知道該作何解釋。直到讀完本書,你才恍然大悟,原來沒有無解的困惑,因果之間難斷絕。

《墨菲定律》: 一本讓你2020年少走彎路的必備書

02、五個方面具體講了什麼?

我從這五個方面裡,分別選擇一篇文章,以此增加你對它的認知。

I、認知類

上面我提到“認知類”的墨菲定律,我再選另一篇“框架效應”,你可以對照看看自己是否有過類似體會。

“框架效應”指的是:表達方式不同,結果可能天差地別。作者舉例說明,聰明的管理者往往擅於表達。比如同樣是發工資一事,A老闆說:“今年公司業績不好,本來發1萬的獎金,只有8000元了。”B老闆說:“今年公司業績不好,本來獎金只有5000,現在我努力爭取到8000元。”同樣一件事,兩個表達相比,顯然B老闆的說法更受用。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達方式,實際上就是一個框架結構。那麼如何避免表達不當的問題呢?宗旨是儘量減少對方的痛苦。如今很多人常說更喜歡耿直之人,而在我看來,耿直有時候只是個人說痛快了,實際上並沒有考慮到聽者的心情。耿直也要適度,過度的直腸子難免惹人厭,或被批評情商不夠。

II、潛意識類

說完“認知類”,說說“潛意識類”。潛意識類裡,我想以“斯德哥爾摩效應”為例,我覺得這個效應剛好可以解釋,女性受到家暴,為什麼不反抗的問題。對斯德哥爾摩效應的解釋是:它是一種通常發生在受害者身上的病態情結,他們因為跟加害者長期相處,對那些害人者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依賴,被他們偶然在暴虐中施加的小恩小惠所感動,時間久了以後甚至可能發展成為不可思議的“虐戀關係”。

至於打破這種習慣性的辦法有沒有?在宇芽事件出現後,女性們被多次告誡,一次家暴等於無數次,渣男永遠是渣男,所以千萬不要同情心氾濫,也不要懷抱美好的希望,覺得對方能渣子回頭。家暴的事只要有一次,就要勇敢站出來揭露對方的罪行,最大程度的保護自身免受二次傷害。

III、心理學人格實驗類

在“心理學人格實驗類”這部分,我覺得“德西效應”對於父母育兒有警示作用。什麼是德西效應?它提醒人們: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精神與物質獎勵兩者之差。

這個定義讀起來似乎不那麼容易理解,不如我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小時候大約都經歷過,在考試之前,父母會說如果這次考得好,就會有獎勵的事。於是獎勵和考試往往同時出現或消失,為了得到嚮往的獎勵,我們發誓要努力學習。

一旦這個嚮往實現了,父母和孩子當然都是滿心歡喜。然而接下來假如父母停止許諾,自然也就不會再看到曾經沉浸在書本里的孩子。除非繼續開啟獎勵,否則孩子遲早會放棄努力。因為早些時候促使他們努力的原由,並不是他們真心想學習,而是被獎勵所刺激。

這也就是德西效應告誡父母的,不要給孩子太過豐盛的物質獎勵,這隻會消除他們內心深處,真正願意上進的決心。為了目的而進行的努力,遲早會在目的實現後跟著消失。所以如果想用條件來刺激孩子學習,總歸不是長久之計,還是應該想想如何讓他們真的對學習產生熱情。

IV、思維精進類

第四方面,“思維精進類”,我想和你分享“飛輪效應”,這個效應可以提醒拖延症患者,遇事不要拖,越是必須做,但是自己又不喜歡做的事,越是要提前做。

作者以自己的朋友為例,他這位朋友在提交畢業論文時,有四篇論文沒寫,其中最不喜歡的那篇,一直拖著不寫。結果不成想,不想寫的那篇被要求的字數是最多的,以致於這位朋友只能熬通宵,最後寫得一塌糊塗。

既然遲早都要完成,那麼理應趕早不趕晚。尤其是要花費時間最多的,毋庸置疑應該排在最前面做。只有前面的難關突破了,後面做起事情來才能更順手。就像推動一個巨大的飛輪,起初推動它較為艱難,等到它逐漸動起來,推的人所用的氣力也就減少了。

V、社會知覺類

最後的“社會知覺類”,我想給你推薦“首因效應”。因為這個效應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所謂“首因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印象,往往決定成敗。這個效應促使人們學著將最好的狀態,展示在眾人面前。隨之而來的也有弊端,比如,第一印象有時是不準確的,特別是如果你以貌取人,很可能誤解對方;比如,每個人都是在變化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永久,我們應該接受對方的改變;再比如,有些人正是利用第一印象這個習慣性思維,在第一次見面時,裝腔作勢。等到彼此熟悉後,即刻原形畢露。

可見首因效應需要我們,從利與弊兩方面分別看待。在考察某個人時,多花費些時間,不要倉促下結論。也不要用外表衡量人的善惡,還是應從言行處細看。

這就是本書的五大方面,“認知類”、“心理學人格實驗類”、“思維精進類”、“潛意識類”和“社會知覺類”。相信通過你詳細的閱讀,你會受益無窮。

《墨菲定律》: 一本讓你2020年少走彎路的必備書

03、閱讀是第一步,實踐是第二步

讀書這件事之所以被一些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就在於他們認為,讀書如果不能指導生活,不能讓讀者實踐到生活中,並有所受益,又有什麼讀的必要?這種想法也並非毫無道理,尤其是以《墨菲定律》為代表的書籍,它們意在幫你解惑。

因此它幫你解了惑,是為了讓你避免再犯錯。比如受到家暴的女性,倘若有機會讀到“斯德哥爾摩效應”,便會知道自己之所以還對對方存有幻想,其實是習慣或依賴使然。那麼她要做的是打破習慣和依賴,要學會自救。既然知道這個效應的存在,也讀到作者給予的建議,如果下次出現類似的事件,當事人的選擇毫無改變,不得不說這篇文章的意義基本為零。

同樣的,既然你已經瞭解到“飛輪效應”,自然應該清楚拖延症有多恐怖,它很可能最後讓你完全置身在疲憊裡。就因為你的拖延,使得原本應留有充足時間解決的難題,很可能實際的結果是時間不夠,難題依然是難題。這就意味著,“飛輪效應”在你的頭腦裡只是紙上的字,你沒能活學活用,讓它幫助你解決現實的困境。

《墨菲定律》: 一本讓你2020年少走彎路的必備書

所以我認為讀完《墨菲定律》,你需要最先思考的是,如果你恰好有書中提到的問題,你可以按照相應的辦法,試著去解決。假如沒有的話,當然最好。但這也不表示未來不會遇見,萬一遇見了,你能及時想到本書的內容嗎?如果它剛好在適當的時刻,幫助到你,它才不失為一本好書,而這也正是作者寫作它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