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亮點!一文帶你梳理2020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

3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東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暨品質交通與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工作會議,部署增進民生福祉和品質交通、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千日攻堅行動。

會議印發《關於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機制 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東府〔2020〕1號,以下簡稱市政府“一號文”)等文件。其中,“一號文”提出堅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立足兩年、大幹當前,加大工作統籌力度,致力於推動民生兜底、服務提質、創新提效,在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上取得初步成效,努力打造民生建設的“東莞品質”和全面小康的“東莞樣本”,實現全國領先、全省示範。那麼,市政府“一號文”有哪些亮點呢?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七大亮点!一文带你梳理2020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

亮點一:聚焦民生保障領域

歷年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每年都集中資源和力量,實施一批又一批民生保障項目。這些民生項目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市委、市政府將“一號文”定為民生文件,聚焦民生保障領域,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省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踐行深化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又是東莞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對此,“一號文”提出了具體“硬核”任務,力爭到2021年:

人民生活更富裕。全體市民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生產總值增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公共服務更優質。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網絡織實織牢,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302元/人,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2.55人,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5張,公共交通服務指數逐步實現100%,

民生幸福更有溫度和厚度。人居環境更優美,環境建設、城市管理、生態治理不斷強化,汙水集中處理率95.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5%,森林覆蓋率35.8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90%以上,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東莞常態。

民主法治更健全。法治政府、響應政府、效能政府、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合理,政府行政依法依規,政府服務便捷高效,群眾訴求快速響應,城市文明蔚然成風,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亮點二:著力推動品質交通和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

教育、交通等問題是民生領域當中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焦點。今年“一號文”提出著力推動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和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重點推進教育、交通兩項工作,就是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會議同時下發《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品質交通城市的實施意見》(東府〔2020〕11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東府〔2020〕10號);《東莞市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東莞市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文件,形成政策文件體系和具體行動指南。

《實施意見》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深度推進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有效提升綜合交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交通產業發展水平的目標。全力打造以全市“二主六輔”(“二主”即廣深第二高鐵始發站、東莞東站,“六輔”即虎門高鐵站、東莞站、東莞西站、東莞南站、濱海灣站、松山湖站)綜合交通樞紐為錨固點,以通勤、客運、貨運交通廊道為支撐軸的綜合交通體系,實現“功能更加清晰、銜接更加科學、運行更加智慧、效率更有保證、能耗更趨綠色”的總體目標。

2022年底前,全市新建各類道路150公里以上,各類軌道交通通車裡程300公里以上,港口總吞吐量達到2億噸以上;全面實施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攻堅行動,系統完善公共交通補短板工程,加快推動城市交通從“小汽車友好”向“公共交通友好”轉型。

2022年底前,全市綠色出行分擔率達到70%以上,市域幹線道路高峰交通擁堵延時指數不超過2.0,新增各類停車位18萬個以上,新增或改造慢行系統300公里以上;2022年底前,完成市鎮兩級智慧交通指揮調度系統建設,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下降5%。健全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救援處置工作機制,道路路況質量優良水平比例達到90%以上。

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聚焦教育投建和學位供給的瓶頸問題,將推動新建改擴建 227所公辦中小學,增加學位33.99萬個,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96所,增加學位 28.11萬個,高中階段學校31所,增加學位5.88萬個。至2022年,力爭完成學校建設項目126個,增加學位15.68萬個,其中義務教育階段項目104個,增加學位12.74萬個,高中階段項目22個,增加學位2.94萬個,用三年左右時間扭轉學位供給不足的被動局面。至2025年,力爭全部完成納入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計劃的建設項目,公辦學位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辦學位需求。

亮點三:“慧眼”構建治安防控天網,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號文”提出堅持公共安全與環境安全兩手抓,切實保障城市更安全、環境更優美,為民生幸福夯實基礎、強化支撐。

著力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創新和完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和能力建設,打造一流公共衛生醫學高地。全力維護治安穩定,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智匯”“智圖”“智控”“智偵”等“四智”為代表的公安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建設,強化公安鐵騎交通疏導、應急處突、治安巡防等職能,全面提升社會治安打擊和防控工作質效。加快高清視頻系統建設,建成“慧眼”視頻16萬路,平均每平方公里布控65個攝像點,完成100%(社區)視頻聯網,構建治安防控天網。

著力深化環境汙染治理。堅決打好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嚴格落實基層河(湖)長制,加強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寒溪河、東江下游片區等重點流域整治,完成全市90%的入河排汙口和300條河涌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把PM2.5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力爭2021年全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0%以上。

著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深化“行走東莞”“潔淨城市”專項行動,開展“城市體檢”試點工作,加強“兩違”治理,完善新增在建違法建設聯合執法機制,兩年完成5800萬平方米違法建設治理任務。完成600座公廁升級改造、300座垃圾轉運站升級重建。實施“千景繡東莞”專項行動,規劃建設一批街頭小景,打造10個魅力小城示範片區、2—3個示範性優質生活圈,落地實施10個示範性TOD項目。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全市65%的村達到美麗宜居標準,創建50個特色精品示範村。

著力構建城市生態屏障。深入推進銀瓶山森林公園等一批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建設,建成森林公園20個、溼地公園25個。以麻涌華陽湖省級萬里碧道為試點,帶動全市碧道規劃建設。打造全域旅遊森林生態品牌,引導公園從單一的景點景區向旅遊綜合目的地轉變。

著力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大力推動應急救援體系升級,建成市應急指揮平臺,加強火災、抗洪、安全事故等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形成統一指揮、快速反應、聯動響應的應急救援體系。

亮點四:保基本、兜底線 更加關注重點群體和弱勢群體

“一號文”提出堅持保基本、兜底線,重點圍繞弱勢群體,高標準提供一批覆蓋面大、受惠面廣、獲得感強的民生服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進一步築牢民生保障底線。

推動社會保障提標擴面。首次實施困難家庭二次醫療救助,逐步調高孤兒養育、失獨家庭扶助、流浪乞討人員伙食等救助標準,低保標準從每人每月980元提高到1060元,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1568元提高到1696元,低收入家庭認定從每人每月1470元提高到1590元,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1685元提高到1820元。

加快推廣使用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的25種慢性病及腫瘤患者用藥。探索建立福彩資金投資和資助重點民生項目的機制,實施“海豚計劃”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兒童白血病特定疾病救助、困境婦女兒童健康救助等公益項目,與2000名困境兒童建立結對助學、助困、助教關係。打造“東莞星星聯盟”,幫助更多自閉症、聽障兒童更好成長並融入社會。

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新增養老床位500張,到2022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不低於50%,實現養老服務設施100%覆蓋村(社區),在全省率先建成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以“公辦民營”等多種方式引進和培育養老機構,完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

推動健康東莞建設。建設高水平醫院、高水平專科,分三年投入近6億元,引進高水平團隊,衝刺國家重點專科,將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打造成為現代化高水平醫院,帶動提升全市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大力推進5所區域中心醫院建設。完善緊密型醫聯體機制,大力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通過落實專家定期巡診、個性化家庭醫生服務、雙向轉診流程,推動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群眾就近接受專家診斷和康復治療。

加大殘疾人幫扶力度。出臺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辦法,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先為殘疾人提供基本醫療和健康管理等簽約服務,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對殘疾人社會基本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補助。力爭解決500名殘疾人就業。推動啟智學校新校建設,規劃建設一所盲人有聲圖書館,落實殘疾兒童少年十二年免費教育,力爭適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率穩定在95%以上。開展“自閉症兒童家庭康復計劃”,幫助家長掌握科學康復理念和方法,力爭覆蓋420個自閉症兒童家庭。

亮點五:打造具有東莞特色、引領未來改革的民生品牌

“一號文”提出總結推廣人才培養、就業創業、文體生活、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做法,打造具有東莞特色、引領未來改革的民生品牌。

高水平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高水平建設大灣區大學,與香港知名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在辦學體制、投入機制、培養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創新。推進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範校建設,配合東莞理工學院開展大學更名和申報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等工作。充分發揮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積極推動南方先進光源裝置落地,鼓勵在莞高校參與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借鑑“雙元制”教育模式,深入開展現代學徒制、“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等試點工作,建成100個職業院校定點實習實訓基地。

高質量提供就業創業支持。財政貼息小額創業貸款額度提高至30萬元。大力推進重點群眾實現就業創業,兩年新增就業17萬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4000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維持在96%以上。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面向不同群體精準實施“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等十項工程。鼓勵勞動力提升技能素質,發揮“市高訓中心+分基地”作用,每年完成公共實訓20萬人次,推動鎮街立足各自產業開展“一鎮一品”產業人才培訓,每年培訓15萬人次。

高品質優化公共文旅服務。加快建設市博物館新館,升級改造東江縱隊紀念館基本陳列,持續打造“文化四季”“暢遊東莞·四季如歌”“草坪音樂會”等文化活動品牌,扶持地方戲曲傳承發展,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社會需求穩定、能夠實現按效付費的文化項目。培育和引進一批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推動大型綜合文旅項目落地,全面提升東莞旅遊體驗。

高標準打造全民運動之城。加快推動市體育中心、東城體育公園、濱江體育公園、市體育運動學校等改造升級和功能優化,鼓勵和推動鎮街規劃建設一批社區體育公園,構建“15分鐘健身圈”。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全面免費或低收費向市民開放,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有序開放。持續辦好“東莞市民運動會”。進一步擦亮“全國籃球城市”名片。

全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友善之城”“好人之城”“志願之城”“希望之城”和文明美麗村居建設,積極落實退役軍人擁軍優撫安置政策,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建立完善“好人”獎勵禮遇辦法,籌建東莞好人館,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亮點六:規劃建設高品質、綜合性兒童世界

“一號文”提出圍繞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新需求、新熱點,著力開創實施新民生工程,不斷鞏固優化民生保障,從點突破、延伸為線、匯聚成面,逐步構建創新性民生保障體系。

大力推動集體經濟升級。推進物業經濟穩定增收,推動集體物業完善不動產權手續,鼓勵村組物業開展統籌招商,引導鎮村合作改造收益向村組集體傾斜,推動鎮村工業園更新改造和老舊物業提檔升級,到2021年完成鎮村工業園改造1.5萬畝。

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科學合理、積極有效的人口政策,探索建立與常住人口掛鉤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逐步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戶籍人口占比與素質結構同步優化。統籌做好學位供給,確保在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及在民辦學校就讀享受學位補貼的隨遷子女人數佔比不低於50%。

大力推動安居工程。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落實住房建設規劃和“一城一策”工作方案,擴大住房公積金繳存覆蓋面,優化住房公積金提取、貸款政策,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推進公租房貨幣化改革,加快安居工程建設,加大人才安居住房籌集建設力度,落實安居房商住用地競投配建機制,擴大人才安居覆蓋面,推動人才安居與建立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相結合,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保障體系。

大力推動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深化慈善事業發展,出臺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政策,依託慈善信息平臺,統一構建慈善訴求需求發佈與市、鎮慈善會及社會慈善組織提供項目對接的公開平臺。大力鼓勵發展慈善信託,廣泛構建慈善陣地,依託慈善日、旅遊消費節等策劃“慈善+”體驗式公益活動,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單位機構投身慈善事業,開展全民慈善行動,全力推動東莞“友善之城”建設。

大力服務青年和兒童發展。在市區規劃建設高品質、綜合性的兒童世界,在現有城市公園、森林和溼地公園改造一批“園中園”兒童公園,在公共場所配套新建改建一批母嬰室和愛心媽媽小屋。優化提升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以軍地共建、文旅融合等多種方式,深度開發虎門銷煙池、威遠炮臺、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全國知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品牌和德育教育目的地。

亮點七: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一號文”提出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加強部門橫向溝通,優化市鎮村縱向聯動,系統構建響應型、服務型政府,切實提升法治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大力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民生領域立法,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公園管理、房屋租賃管理和機動車停車管理等列入規章立法計劃,將揚塵汙染防治、電動自行車管理列入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及時修改或廢止不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法規規章。持續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組織開展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以精準普法促進規範執法。

大力建設響應政府。進一步優化12345政府服務熱線管理,在全市網格原安排網格管理員的基礎上疊加公安、消防、應急、城管、市場監管等執法人員,以及水、電、氣、通信等服務人員,切實發揮網格管理員隊伍的普法宣講、前端干預和勸導影響作用,推進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延伸,同時繼續加強黨政機關24小時值班制度,對各級、各部門值班帶班方式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實現24小時快速響應、妥善解決群眾的緊急求助事項。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開展“莞事論壇”活動,堅持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七大亮点!一文带你梳理2020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

大力建設數字政府。持續完善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推進審批便民化,通過事項標準化梳理、流程優化和目錄公佈,穩步實現“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開展“一件事”一次辦專項改革,圍繞40個“一件事”目錄清單,將“零跑腿”“只跑一次”的服務理念落到實處。推廣“電子證照”,推動全市50%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使用電子證照,實現高頻證照免提供紙質材料。優化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報裝,深入推進供水、供電、燃氣等接入改革,實行網上“一鍵報裝”。

大力完善基層治理。健全村(居)民自治機制,廣泛推行城鄉社區協商制度,鼓勵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各方主體共商村(社區)事務,實現全市各村(社區)全部重大事務共商共辦。構建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其他社會力量的“四社聯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試點組建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服務中心),研究出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激勵政策。加強社會服務管理“智網工程”建設,探索東莞“智治”新模式。深化住宅小區治理,健全村(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的小區治理機制。

全媒體記者 李金健/文 鄭琳東/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