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鋼琴課》這部電影算得上是老片了,1993年拍攝而成,是一部由簡·坎皮恩執導,霍利·亨特、哈維·凱特爾、山姆·尼爾等主演的愛情片。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或許很多人都會把它和其他幾部關於鋼琴的電影混淆,甚至有人根本沒留意過,但如果說出它的獲獎履歷,你也許就能理解為什麼它被奉為“最懂女性”的電影之一。


這部女性題材的電影於199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編劇、最佳藝術指導等5項獎。還曾在獲得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而同年一起獲得該獎項的還有中國觀眾都耳熟能詳的《霸王別姬》。

耀眼的得獎經歷,讓人更多關注於她的藝術價值,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簡單來說,該片講述了從小患有失語症的單身母親艾達,帶著女兒遠嫁新西蘭,又最終背叛了現任丈夫斯圖爾特,與鄰居貝因通過一架鋼琴而結緣,並最終相愛的故事。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這是一部非常有隱喻的文藝電影,一部完全站在女性視角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關於“女性意識覺醒”的電影,在我看來,它有三處隱喻特別值得探討: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失語症”

女主艾達的出場是一段童聲獨白,因為她在6歲時就不能說話,所以電影用一段童聲來說出她內心的聲音,而她所傾訴的都是對鋼琴的熱愛,幾乎看不到一點女性情感。

艾達有一個女兒,卻沒有愛人,關於女兒的父親,也沒有特別交代,反而是通過女兒對外人近乎童言無忌的描述中,大致知道艾達之前是有過一段愛情的,而艾達對女兒解釋為什麼會離開她的父親時,用了一段很唯美的手語,大致是說:因為無法再通過意念來傳遞情感了,所以不得不分開。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這個情節設計,非常巧妙,和她之後的發聲的故事形成強烈對撞。


遇到粗莽的貝因,並在一次次的鋼琴課中相互萌生愛意,影片在那段情感爆發的戲中,艾達發出了第一個聲音,貝因讓她輕聲說,她把頭靠近貝因的耳朵,具體有沒有說什麼,影片沒有告知。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但在結尾時,艾達終於在充滿愛的環境中獲得新生後,她真的開始學說話了,雖然發出的聲音很粗,而且因為害羞也只敢自己一個人蒙著頭說,但她真的會發聲了。


前期的艾達,是不是像極了大部分女性在不健康婚姻情感世界中的狀態?雖然女性相比男性天生具備語言表達的天賦,但是在面對不健康的婚姻或感情時,女性會突然失去表達的能力,甚至慾望。

有很多關於當今中國婚姻情況的調查,但未必有一個完全客觀準確地數字能明確告知現在有多少女性在婚姻中正面臨著家暴、冷暴力、無性婚姻。


有數據顯示:中國2018離婚大數據中,無性婚姻佔比超30%。無性婚姻現在已經成為了婚姻的第二大殺手。


而這部分女性多數是“失聲”的,僅有的一些發聲也是通過離婚或者外求發出的,她們不僅要承受婚姻中的壓力,更要承受來自外界的眼光。

這部分女性不敢或不能發聲,受很多因素影響,社會評價體系、大環境體制保障不足、病態的依戀關係等。

歸結為一點:在無愛的環境下,女性就好像那個一開始臉色蒼白眼神冰冷的艾達一樣,不會說不能說不敢說,更無法去愛。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與其說是“出軌”,不如說是一場探索

一說到生理需求,總會被冠以一種“有色濾鏡”,似乎只要涉及這方面就一定是“十八禁”一樣。


它其實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有關情緒、生理、認知、意念、行為等等,作為個體而言,這是最自然的存在,避諱甚至壓抑並不是健康的處理方式。

女主艾達與新婚丈夫幾乎只有點頭之親,她對他的觀感在影片一開始丈夫拒絕幫她把鋼琴從海灘拉回來就已經奠定了,他不懂她,她不愛他。

相互沒有傾訴沒有傾聽,只有客氣和規矩的婚姻,對艾達來說,是無法喚起她的慾望的。

而這一切都在貝因那裡被打破了。所以她出軌了。

貝因看似粗獷野性,但他面對艾達卻別有情趣,會聽她彈琴,會用琴鍵來換艾達的一次次相處。


他毫不避諱顯露對艾達的愛戀,這種愛戀不是柏拉圖式的,而是充滿著荷爾蒙的氣息,他會忍不住想靠近艾達,也會在感覺到自己越界後理智地退回鋼琴,並告訴艾達:如果沒有帶著愛來見他,就請離開。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這是一個有精神也有生理需求的愛的表達。而艾達也終於在身體上接受貝因之後,逐漸展露出女性的魅力。她終於不再是一開始那個面色慘白不苟言笑的外嫁女,她開始變得臉色紅潤,會對異性表現出情緒情感,甚至有了嫵媚的神情。


所謂女性意識的覺醒,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身體的覺醒,身體上的接受與否,正是對男性是否給予自己健康的愛的評價標準之一。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女性對自我存在意義的探索

看似“自我存在意義”這個詞很大也很深,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對於自己為什麼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一種認知。

整部電影最好的情節設計,我認為是出現在片尾。


當艾達終於得以和貝因一起離開去尋找新生活的時候,貝因出於對艾達的愛執意要帶著她視為生命的鋼琴,行在海上時,艾達突然決定要把鋼琴拋下海,而隨著鋼琴墜落大海,繩索把艾達也帶下了海。


這段可以看做是意外,也可以認為是艾達的一種“自殺行為”,殺死那個過往的壓抑的自己。

隨著她奮力掙脫繩索,浮出水面,也就預示著她的新生。

那架被封閉起來跟隨她遷徙的鋼琴,正是她封閉的自我的一種隱喻。將鋼琴拋下海,隨之拋去的還有那個她並不喜歡的自我。

她重新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鋼琴,或者是一段並不相愛的婚姻。她找到了愛她的貝因,失去的手指變成了一截鋼指,每次彈奏時會和琴鍵發出別樣的敲擊聲…… 這一切都代表著她開始擁有了新的人生。

“婚內出軌後,找到了真愛”:這部電影,揭露了女性最原始的需求

不管是在婚姻中還是婚姻外,女性都需要不斷尋找自我存在的意義,因為這能幫助自己建構與他人的關係,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而這一切最終都會讓女性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部被稱為經典的女性覺醒的電影,雖然也被一些影評人稱之為“女性出軌”電影,但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鋼琴課》,這是一堂女主角艾達通過鋼琴尋找自我的“課”,也是一堂講述給所有女性的“課”,它告訴你:


你想要的什麼樣的人生,只有自己知道,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對愛和自我的探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