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這段時間,很多人都開始了在家辦公或學習。


對於大部分拖延症患者來說,如何在家保持高效與自律,成為了一個極大的難題。


恰巧小IN最近在油管上看了一個視頻。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霸John Fish,分享了他在學校的一天生活,引來了1000多萬人的圍觀與感慨。


“我和學霸之間,原來就差了一點執行力與行動力啊。”

“成功的方式千篇一律,偷懶的方式各不相同。”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有條不紊的生活


對那些覺得學習無趣的人來說,John Fish的生活也許是無聊且枯燥的。


每天,他就像上了發條的鐘一樣,時刻運轉著。


早上7點,John的一天開始了。


鬧鐘鈴響,他便立刻起身,洗漱、整理床褥,然後在7點半準時出門吃早飯。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8點15回到宿舍,這時候離第一節瑞典語課還有45分鐘,他決定先完成這節課的作業。


再用剩餘的時間制定今天的schedule,做好規劃,能讓你避免陷入“無事可做”的迷茫中,也能更好地將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9點02分,出門去上瑞典語課,一路上John不慌不忙,完全不擔心遲到。


因為哈佛的課很有意思,通常要晚七分鐘才開始上。


10點,John需要穿過整個校園,去上線性代數課。


(確認過眼神,是看不懂的亞子)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12點,吃完午飯後離上課還有1小時。這段時間John通常會寫作業,又或者是剪視頻。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下午1點,John要去聽計算機講座,因為這次的嘉賓是業內大佬,感覺可以學到很多。(平時都是看視頻回放的,取捨很重要)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聽完講座,已經是下午3點了。用腦太久啦,John決定去鍛鍊放空一下自己。


吃完飯回到宿舍,已經7點20分了。John開始寫明天上課要用的文學評論,大約花了1個小時便順利完成了。


此時的John已經微微感到有些疲憊了,他決定做點事情換換腦子——寫一會兒線性代數作業……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大概晚上9點,John開始了今天的最後一個小目標:讀50頁書。


10點,洗漱完畢,準備入睡。


這就是John在哈佛的一天,看起來非常普通,彷彿和我們的大學生活沒啥區別。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成功的關鍵:自律與高效


實際上,這種看似單調乏味、像機械般運轉的生活,需要強大的執行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完成。


單單是早睡早起這一點,就有很多人無法完成。


而且仔細研究他當天的時間表就會發現,John巧妙地利用了許多碎片化時間:


瑞典語作業很少,而且不需要用太多腦。


因此把它留到課前一個小時完成,既不佔用其他高效學習時間,而且還能加深記憶。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數學作業後天才交,他將題目分割成了幾部分,每天寫累了其他作業後用來換腦。


在這裡,數學作業不是一項任務,更像是他自我調節的工具。


而文學評論作業,因為John一直都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交作業前,已經把那本書看了一大部分,進行了許多思考,所以他才能快速地寫完文章。


在John看來,要想輸出,必須保持穩定的輸入。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而拍視頻是John的業餘愛好,所以他會利用碎片時間來進行剪輯。


比如午休時間、課前的15分鐘或者完成提前完成作業的空餘時間,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保持穩定的更新。


迄今為止,一共吸引了七十多萬粉絲的關注。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To do list人人皆可做,但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機械化地將所有事情列在紙上,而是讓人學會如何合理分配、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效率最大化。


除此之外,John認為還有四點是高效學習不可或缺的。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1. 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


John住的是單人宿舍,他把自己的小房間按區域劃分成了不同的功能區。


學習的時候就必須在書桌附近活動,如果不小心躺到床上,恭喜你,這一天可能就結束了。


桌面的東西儘可能保持簡潔,只留下必要的學習用品,檯燈、文具、書、筆記本、杯子和水壺,防止注意力分散。


John還會在學習的時候,用揚聲器播放白噪音(例如雨聲、純音樂),好讓自己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2. 番茄工作法


每進行一個任務前,將學習/工作時間定為25~30分鐘,這期間只專注做一件事。


任務結束後,可以短暫地休息五分鐘,吃點小零食、伸個懶腰放鬆一下,當做是對自己完成任務的獎勵。


這樣能讓精力完全投入到學習本身,大腦也不至於過度勞累。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3. 保證睡眠充足


在John的時間表裡,他每天都是雷打不動的十點睡、七點起,保持9小時的睡眠時間。


具體時長因人而異,但John認為,控制在8~9小時內為最佳。哪怕當天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也不要強迫自己的熬夜。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在開始學習前,可以進行少量平緩的運動,例如走路、慢跑、瑜伽,將身體調試到最佳狀態。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健康飲食、營養搭配要均衡,因為用腦要消耗許多能量。


時刻謹記:身體好頭腦才會好。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執行計劃的前提:克服惰性


道理大家都懂,但執行起來卻很難。對當代人來說,手機上癮,就是學習、工作的最大阻礙之一。


John曾經也有這樣的困擾,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


大量的信息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導致他可能會花費大部分時間在刷手機上。


一有時間就忍不住看手機,雖然學習任務完成了,但時間長了卻容易使人對手機上癮、產生強烈的依賴性。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後來,他下決心改掉這個習慣。


起床後先不看手機,把原本衝浪的時間用來閱讀、聽播客、冥想……喚醒沉睡的大腦。


在使用手機時,他也給自己設下了一些規矩。


1.使用off time(或者類似的替代app),把某些必要的基礎app列入白名單,某些不必要的應用設置集中的一個時間段允許使用。

2.給社交媒體互動設置一個時間段,過多無意義的社交,只會讓人產生更多焦慮、感到空虛。

3.定時關機,保證休息。

4.只看自己關注的或朋友推薦的內容,不點擊無用的推薦。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推薦。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對John來說,把握好了一天的早晨,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下一步,則要明白所做的事對於自己有什麼意義,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計劃,不要找藉口拖延。


在初期的時候,可以和同學、朋友、伴侶互相督促,逐漸養成習慣。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學會享受生活


看著他的時間表和給自己設下的規定,你可能會覺得,John的生活似乎被學習填滿了。


實際上,這些東西早已成為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無法做到的人,才會覺得過於繁雜、瑣碎。


除了學習,John的課餘生活也很豐富。他熱愛運動,常常會到健身房去健身。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和同學、朋友一起參加了很多團體比賽,並且拿下了不少獎。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放假的時候,也會和朋友們相約一起遊玩。


學期結束,拿到好的GPA,也會獎勵自己去旅行。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去年,準備升大三的John主動申請從哈佛休學、GAP一年。


他只要再修四個學分就可以從哈佛畢業了,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但在這之前,他想要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挖掘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


離開校園的他,依然保持著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臉上始終掛著自信的笑容。自律、高效地生活,對他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在John的作息表上,他曾寫下自己的動機:


“學校不足以滿足我的發展需要。為了給校外生活投入時間,我要最大化我的能力。”


清晰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為之付諸努力,是非常值得人敬佩的一件事了。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經發現,成功的秘笈其實千篇一律,但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


自律使我自由的口號喊了無數次,但連早睡早起、少玩手機都難做到。


高中之前,John也只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那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考進哈佛。


後來,找到正確學習方法,日復一日地自律、高效、有條不紊,最終讓他走入了一所閃閃發光的知識殿堂。


哈佛小哥哥公開日常作息表,比我努力的人,睡得比我還多


不是人人生來皆為天才。但像John所說,高效是一種思維習慣,而不是天生的能力。


與其庸庸碌碌,不如主動向優秀靠近,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