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導讀:

在我國很多城市的發展,是屬於厚積薄發,起初並沒有先天優越的條件,但是城市卻積累著經驗,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發展著,終於在時代的步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然後一騎絕塵,成為城市發展的佼佼者。不過也有一些城市,屬於後勁不足,先天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方針策略優待,起跑線上就已經贏了,早早的處在城市發展領先的位置,但是因為資源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轉變,並沒有成功的抓住機遇轉型,從領頭羊的位置跌落神壇,一夜之間從可能成為特大城市淪為現如今少人知的三線城市。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在安徽就有兩座城市,它們曾是國內城市發展中的佼佼者,一座城市安徽省省會,是省內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甚至曾經去上海齊名,但是隨著結構的調整,合肥成為了新的省會城市,結束了它從清朝乾隆年間一直到1952年將近200年省會的歷史,想必很多人已經找到這座城市的名字了。對沒錯,它就是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八百里皖江的源頭,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的安徽省地級市——安慶。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慶從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開始便擔任安徽的省會,是當時安徽的第一大城市。尤其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安慶更是近代史上發展速度超快的城市,在長三角地帶是首屈一指的城市。我過近代史上第一個軍工廠就是安慶軍械廠,是我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當時安慶軍械廠在安徽省創造了太多的第一,在當時安徽省最早的發電廠、自來水廠、電報局、官辦公路、飛機場、現代圖書館等都誕生在這裡,當年的安慶,甚至與上海、南京齊名,是長三角門戶城市。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但是在1952年隨著結構的調整,合肥取代了安慶成為安徽省新的省會,拿走了好的資源和扶持,此時的安慶也未能成功的抓住機遇好好的轉型,在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滯後,從安徽省曾經第一大城市,如今淪為三線城市,在安徽省省內的排名也處在了較為尷尬的位置,曾經安徽省的領頭羊如今淪為少人識的地位著實有點尷尬。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在安徽除了安慶之外,還有一座城市和它算是同樣的命運,只是這座城市沒有擔任過安徽省省會,但是它卻以其強大的煤炭儲備以及先進的煤電行業支撐起華東地區工業,素有“華東工業糧倉”之稱。它就是地處於華東地區、安徽省中北部,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能源之都——淮南。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淮南,對於華東地區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擁有龐大的煤炭資源儲備,以及先進的火力發電站,在2000年以前,淮南在華東地區可以說是支撐起了眾多城市的工業,大多數華東地區的工業用電都是被譽為“火電三峽”的淮南眾多火力發電廠輸送的。80年代是淮南黃金年代,在當時淮南和重慶、大連、青島等共同被提名批准建設成為特大城市,並且擁有地方立法權,可以說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都是排的上名都城市。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但是隨著新能源的發展,煤炭行業的沒落,淮南也未能抓緊機遇成功轉型,如今的淮南不再是當時的輝煌,曾經與它起名的重慶、大連、青島早已經成為國內一線城市,而淮南輝煌不再,跌落神壇,如今已經淪為三線城市,“華東工業糧倉”的聲譽也不再是當初那般如雷貫耳了。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安徽兩城市 一座曾與上海齊名一座曾支撐起華東工業 現卻少有人知

對於安徽省落差最為明顯的這兩座城市,一座曾是安徽省省會,在當時甚至與上海齊名的安慶,一個曾支撐起華東工業擁有地方立法權的淮南,在未來的發展上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